3、認識成反比例的量-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4頁例3,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第6~8兩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的過程中,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
教學預設:
一、復習導入
1、談話:我們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誰來說說,怎樣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學生說,教師結合板書:相關聯----是否會變化-----兩個量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一個變化,另一個隨著同向變化)------變化時比值不變。
y
x =k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題3表格
追問:那么表格中的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交流,說明理由。
引導學生發現:表中的這兩個量也是相關聯的,這兩個量也會變化,變化也有聯系,但變化時,不是同向變化,而是相反變化,變化時,不是比值相等,而是兩個量的積相等。
如果學生發現不了上述規律,可引導學生寫出幾組相對應的數量和單價的乘積。
3、根據上面發現的規律,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這個乘積表示什么?上面的規律能不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關系式:數量×單價 = 總價(一定)
4、引導學生,像這樣的兩個量成什么關系?你也能起個名稱嗎?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從變化的方向或者從變化的結果來想到這兩個量成反比例)
5、回顧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過程。
(1)提問:誰能來說說怎樣的兩個量成反比例?
(2)讓學生閱讀書本65頁單價和數量成反比例的量的那段話。
(3)請同學們用字母x、y、z來表示反比例的關系。
三、鞏固練習
1、教學“試一試”
(1)要求學生根據表中的已知條件先把表格填寫完整。
(2)根據表中的數據,依次討論表格下面的三個問題,并仿照例3作適當的板書。
(3)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說一說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成什么關系。
2、完成第65頁的“練一練”。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作出判斷,再要求學生完整地說明判斷理由。
3、做練習十三第6~8題。
第6、7題讓學生按題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讓學生完整地說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過程。
第8題
(1)讓學生根據左邊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數據,并回答問題(1)。
(2)讓學生根據右邊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數據,并回答問題(2)。
填好表格后,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只有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積一定時,它們才能成反比例。
四、成正、反比例量的判斷方法的對比
1、請同學觀察黑板上表示正、反比例的關系的字母式子,引導學生發現:
在有意義的前提下,如果已知的兩個量的商一定,則這兩個量成正比例;如果已知的兩個量的積一定,則這兩個量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補充習題相關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