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場次》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第11冊第43-44頁
教學目標:
l、了解“從簡單的情形開始尋找規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會用列表、畫圖的方式尋找實際問題中蘊涵的簡單的規律,體會圖、表的簡潔性和有效性。
3、讓學生經歷列表或作圖尋找規律的過程,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活動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感受發現規律的樂趣。
教學重點:用列表、畫圖的方式尋找實際問題中蘊涵的簡單的規律。
教學難點:從列表、畫圖的方式中尋找規律。
教學準備:導學案、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談話引入
1、學生課前閱讀“導學案”
2、師: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有關體育比賽方面的知識,如單循環制、淘汰制等,大家收集得怎么樣了?
3、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不全面的教師進行補充。
二、研究規律
1、出示題目引入課題。
(1)出示試一試:如果有4名同學要進行乒乓球比賽,采用單循環制,一共需要賽幾場呢?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用我們學過的方法試一試嗎?
學生嘗試后,師小結:看來,以前嘗過的畫圖法、列表法還是非常直觀簡潔的,能讓我們一下子就看清楚比賽的場次了。
(2)出示:六(1)班8名同學進行乒乓球比賽,如果每兩名同學之間都進行一場比賽,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師:如果比賽的人數換成了8人,那么應該怎么計算呢?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
導入,這個問題比剛才的問題復雜了,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合適嗎?那怎么辦?
讓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提示,自學例題。
2、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例題。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3、請同學來匯報自己的結果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匯報,師作適當的提問或點撥,幫助理解其中的關鍵。)
4、小結,體會學習方法的簡潔性和有效性。
三、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1、 談收獲,并完成練一練:
一場體育比賽中,一共有10名運動員。如果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幾次手?如果比賽人數是20人呢?
2、想一想:
小龍師傅辦武館教學中國武術,收了10個徒弟。他們練成本領后,又各收了10個徒弟。徒弟練成后,仍又各收了10個徒弟 ……照這樣下去,到第5代傳人時,一共有多少人學習了中國武術?到第10代傳人時,一共有多少人?
四、拓展練習。
學校有16個班參加乒乓球團體賽,如果采用淘汰制,一共要安排多少場比賽?如果前兩輪采用淘汰制,然后采用單循環制進行比賽,這樣安排比賽共需要賽多少場?
如有時間,再完成以下思考題:
想一想,圖里一共有幾個銳角?(圖略)
《比賽場次》教學反思
孫明霞
按照學校要求,這次組內公開課,我們年段的老師做到同課異教。選擇《比賽場次》這一課,主要是考慮到它的相對獨立性,與前后知識的聯系不太緊密,時間上好操作。也正因為是同課異教,所以事先與同組老師的討論不多,主要是擔心會被其他老師的思路帶著走,所以,也算是獨立勞動的成份更多一點吧。結合參加學校課題的需要,我努力在本課中盡量體現“指導—— 自主學習”這一理念。對于課題的主要精神,一個學期來,也算多多少少有了解接觸了一些皮毛,但總是感覺理解很不夠,作為一次實踐,我也就大膽進行了嘗試。
什么是“指導——自主學習”呢?小學數學課堂應該如何體現和落實這一理念呢?這些,都是我在課前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我在余文森教授的博客上讀到了一篇文章,正是討論同樣的問題,我仔細閱讀,終于對余教授的觀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余教授認為,單是簡單套用課題理念的一些課例,都僅僅是達到“形似而神不似”罷了,而這樣的課例也正是初次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容易落入的俗套。余教授強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努力達到以下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