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1)導學案
尚美課堂教學模式
——數學“五段”教學導學案
年級
六年級備課教師
教學課題比例尺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8~89頁例1、例2,課堂活動第1~3題,練習十九第1、3題教學目標1.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2.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讀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運用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運用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問題呈現情境導入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創設情境,激趣設疑。
課件出示:一幅中國地圖和國旗的平面圖。再依次點擊,出現一組大小不同的地圖平面圖和國旗平面圖。
教師: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教師:我們可以把地圖和國旗畫在紙上,同樣也可以把我們的住房縮小后畫在紙上,這是幾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時,一位售樓先生給我推薦了兩套住房(課件出示),可是他只給看了一下圖紙,我買房的標準是想要面積大一些,我想請同學們幫幫我這個忙,好嗎?
學生1:建議購買第二套。
學生2:建議購買第一套。
學生3:我也同意購買第一套,第一套的住房前面標有比例尺,而且它的比例尺大。
學生4:不同意,第二套大,應該購買第二套。
2.揭示課題。
教師:看來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了,目前還不能幫老師確定到底購買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圖與實際的房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比例尺)
1、 學生觀看主題圖:一幅中國地圖和國旗的平面圖,再依次點擊,出現一組大小不同的地圖平面圖和國旗平面圖。
2、 學生觀察發現了什么?什么變了?什么沒變?3、 學生討論,說說想法學生1:建議購買第二套。 學生2:建議購買第一套。 學生3:我也同意購買第一套,第一套的住房前面標有比例尺,而且它的比例尺大。 學生4:不同意,第二套大,應該購買第二套。目標展示
1.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2.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讀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學生讀目標引導自學學生閱讀教材91-92頁的相關內容,理解并勾畫重要內容,完成部分未完的例題。 學生看書探究交流
動手操作,感知比例尺
1.“實際距離”的含義。
教師:同學們已經動手測量出我們教室地面長9米,寬6米。
教室長9米,寬6米就是實際的長度,即實際距離。(板書)
2.“圖上距離”的含義。
教師:現在老師就請你們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將教室占地的平面圖畫在老師發給的邊長為1cm方格紙上。
(1)電腦出示學習要求:①確定圖上的長和寬;②個人獨立作出平面圖(方格邊長是1厘米);③寫出圖上的長、寬與實際的長、寬的比,并化簡。
(2)學生自主設計教室的示意圖,師巡視并指導。
(3)投影儀展示學生設計方案、思路。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長
寬
學生1:我是把實際的長和寬都縮小100倍,圖上的長就是9厘米,寬是6厘米,這樣的長方形圖就是教室的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