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例
學生試說自己的發現并嘗試總結。
3、 總結發現。
學生試總結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特點。
教師在學生充分的發言之后用多媒體出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特點。
三、 應用練習。
1、 觀察判斷。
(1)選擇。
學生選擇并說明理由。通過此題使學生區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區別和聯系。
(2)目測。
多媒體出示目測題:右面的國旗圖片是把左面的圖片按什么比縮小的?
學生先目測,教師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驗證。
2、 畫一畫,說一說。
(1)(2)問,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再出示(3)請你按照下面的句式表述3個三角形之間的放大和縮小關系。
3、 發展練習。
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組合圖形,自己設定一個放大或者縮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紙上畫出按這個比放大或者縮小后的圖形。畫完后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畫法。
用比例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教科書p59~60例5、例6,練習九3、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以前學過的用歸一、歸總方法解答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能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2、提高學生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能力和對正、反比例的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解答應用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答比較容易的歸一、歸總應用題。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入新課。(課件出示)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4)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一定,耕地的總公頃數和時間.
(5)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和站的行數.
2、下面各題中各有哪三種量?那種量一定?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嗎?
(1)用一批紙裝訂練習本,每本30頁,可裝訂200本,每本50頁,可裝訂120本。
(2)一列火車從甲地到乙地,2小時行駛6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8小時可行240千米。
(3)讀一本書,每天讀20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5頁,需要x天讀完。
3、課件出示例5情境圖,問:你能說出這幅圖的意思嗎?(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錢?想請我們幫她算一算,你們能幫這個忙嗎?
(1)學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課:象這樣的問題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來討論如何運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這類問題。板書課題:用比例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5
(1)學生再次讀題,理解題意。思考和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 問題中有哪三種量?哪一種量一定?哪兩種量是變化的?
② 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③ 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2)根據上面三個問題,概括:因為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χ元。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6元。
(4)將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