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民幣
【教學設計案例】
認 識 人 民 幣
城關小學 謝海棠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60——6頁“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學生在模擬購物過程中,通過認幣、取幣、付幣、找幣等活動,學會使用人民幣,培養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學習的主體意識。
3、教師能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讓學生體會在購物活動中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感受靈活思維和合作成功的快樂,
學生分析:
人民幣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已有一定的基礎。但是,由于一年級兒童年齡小,親自購物機會少,對怎樣使用人民幣購物沒有經驗。因此,本節課重點放在學生體驗怎樣使用人民幣上。
教材分析:
是蘇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單元內容,共3課時,本節“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為起始課。教學內容是認識1元、1角、1分、2角、2分、5角、5分。《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分析,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依據這一理念,結合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已有的基礎,對教材的呈現可做如下調整:把1元、1角、1分、和5角、2分的認識融合在一起,以購物活動為主線,寓教學于游戲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設計思路:
這節課整體構思為三個主要環節。首先,從學生較為熟悉的購物情景引入,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其次,安排學生集體購物,多次安排取幣、付幣,學生體會到付幣方案的多樣化,訓練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并逐步把數學的問題生活化,抽象出1元=10角,并類推出1角=10分元。最后,組織“小小商店”購物活動,通過由易到難的三次活動,使學生親自體驗如何使用人民幣,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態度與人交往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具盒(內裝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各種商品實物。
教學過程 :
一、 情境引入,整體感知人民幣
1、(電腦播放小朋友在超市購買物品的情景,然后定格在文文和售貨員付錢找錢的畫面上)
文文:阿姨,我買一只機器貓,請問需要多少錢?(電腦演示)
阿姨:小朋友,機器貓的價錢是20元。
文文:阿姨,給。(給2元)
阿姨:小朋友,這只機器貓要20元錢呢!這是20元嗎?
文文:唔……
阿姨:小朋友,你買東西必須先。
2、師:我們一起來。(板書課題)比一比,看誰學得好,同學們,加油呀,可不能輸給文文。
「從再現學生生活中購物情境入手,使學生親身感受,這樣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 探究新知,
(一)分一分。
1、瞧,我們國家的人民幣有這么多樣式呢!(電腦出示所有人民幣)你能給他們分一分類嗎?
讓學生從學具盒中拿出人民幣,請學生給人民幣分類,同桌可以互相討論。
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分類的。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把硬幣分為一類,紙幣分為一類。把分幣分一類,角幣分一類,元幣分一類。
對策: 金屬制成的錢幣叫硬幣, 按照這種分法可以看出 ,人民幣的單位紙制的錢幣叫紙幣。有 元、角、分。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2、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板書:硬幣、紙幣、元、角、分。
3、請小朋友看一看你認識哪些人民幣?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有什么特點?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的認出它們?然后再同桌相互說一說。
(學生活動)
4、學生介紹自己認識的人民幣?介紹自己是怎么識別的?(他們介紹時,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看,并相應的拿一拿。)
5、師生評價。教師進行小結:剛才幾位小朋友介紹的非常清楚,其他小朋友表現的也非常好,拿的很準確。人民幣是我們生活離不開的好朋友,所以大家應該愛護它,不要隨意折疊,更不要涂抹和撕毀。你能做到嗎?
「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知識背景,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自己描述、相互補充,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二)、找一找。
1、剛才我們認識了1元、1角、1分錢的人民幣。玩具手表的價錢是1元,我們來看看,文文是怎樣付錢的?
(電腦演示文文付十張1角的情景及下面的討論)
文文:這么付可以嗎?
阿姨:可以啊,1元就是10角呀!
2、我們也來數出十個1角!使學生明白十個1角是10角?10角就是1元呢?再讓他們拿出一張1元和10角比一比,誰多?誰少?
3、學生總結:1角等于10分。(教師板書:1角=10分)
「這里,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進度的方法,通過生動的多媒體演示及學生的拿、數、想、比等手段,饒有趣味地得出了1元=10角,1角=10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三)換一換
1、(電腦出示人民幣)請你從信封找出5角、5分、2角、2分,走下去自由選擇一位好朋友互相說一說、認一認。
看來同學們學得不錯,繼續加油哇!老師這兒還有兩個題目等著你們來解答呢!(電腦出示“試一試”圖)一張1元可以換幾張5角?幾張2角可以換一張1元?
2、哪些小組愿意開小銀行給大家換錢呢?
教師:這樣吧,這兒有唐老鴨銀行、米老鼠銀行、阿凡提銀行(邊說邊給指定的組發各個銀行的標志牌),請這三個銀行的小朋友起立,然后大家互相推選銀行工作人員,每組推選三人,選定好后給這些工作人員掛上銀行的工作牌。(邊說邊發工作牌,學生互相推選)剩下的同學就是裁判員,活動時要看清楚自己小組的工作人員換得對不對。請其他三組的同學拿出1元錢,想一想是換5角呢,還是2角?想好了嗎?請大家任意選一個銀行換一換!
(學生在音樂聲中展開活動)
剛才同學們說得真好!哪個裁判員來說一說自己銀行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
(學生互相評價,老師進行獎勵)
教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人民幣,人民幣上都有國徽,它代表著我們偉大的祖國。所以我們要愛護人民幣。想一想,應該怎樣愛護人民幣呢?
(學生自由發言)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這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設計了模擬“小銀行”的換錢活動,打破了傳統封閉式的教學過程 ,構建了生生互動的“開放式”的教學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在活動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
三、應用創新,體驗生活
1、(學生在書上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2、(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這里有一張5角幣、二張2角幣、五個1角幣,從中拿出5角,怎樣組合?哪些小朋友能上臺把你的組合法展示給大家看一下?
3、同學們說得太好了!確實,既可以拿一種人民幣湊成5角,也可以取二種人民幣湊成5角。看來,只要動腦筋、大膽嘗試,同一個問題就可以用許多方法來解決。
4、文文買回了機器貓,又突然想起要給小雨寄一張生日賀卡,于是他又來到了郵局。
(電腦演示)文文:阿姨,我買一張郵票。
阿姨:一張郵票的價錢是8角。
文文:啊?在人民幣中,有1角、2角、5角,就是沒有8角的呀,這怎么辦呢?
是呀,怎樣付8角呢? 你有辦法嗎?
「教師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提出合理、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表現自我,在教師營造的“創新土壤”中個個成為創造之人。」
5、文文寄完了賀卡,發現媽媽給他的錢還剩下1元,文文決定為自己添置一些物品。可是文文只有1元錢,能買哪些物品呢?
(學生自由猜測)
6、接下來我們開展一個購物活動,每組要推選出一名商店經理(各組互相推選,并給小經理掛上了工作牌)。
哪位經理來介紹一下你的商店?! (指名學生回答)
7、好,就請同學們拿出1元前去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吧!
(學生欣喜地開展銷售和購物活動:“小經理”大聲地吆喝“快來買呀!”其余學生忙著挑選商品……)
哪些同學能匯報一下剛才活動的情況?
8、看來,我們可不能小看了這1元錢!除了用它購物外,還干什么呢?對,把它存起來(出示儲蓄罐,投錢入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并用這些錢去支援貧困地區的小朋友。
1元錢還能買哪些物品呢?哪些物品的價錢大約是1元錢呢?課后請同學們到商店里去調查一下,下節課進行交流。
「商店購物活動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課堂特點。教師通過創設購物環境,引導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實踐之中,讓學生切切實實產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感受,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處理,使得課堂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布置課后調查作業 不但使這一特點體現得更充分,而且達到了“課雖盡,趣更濃”的效果。」
四、全課總結 ,鞏固深化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些常用的人民幣。回家后,請把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最后,說說你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課后反思 :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使得課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實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找準了自己的位置,轉變了角色,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得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