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建立噸的概念,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重量單位克、千克、噸之間的化聚。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新知的學習方法,并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估算意識以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觀念,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觀念
課前參與:
學生: 1.稱自己的體重。
2.觀察在哪些地方見到過計量單位“噸”。
教師:收集教學用的數據,實用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出示乒乓球、書包讓生估計重量引出“克”,“千克”,說說這兩個單位間的關系。
板書:1千克=1000克
2.出示火車圖、貨車圖估計他們能載的重量。
師:在日常生活中,計量較輕的物品的重量,我們常用“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品,我們常用“千克”作單位,計量“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我們常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重量家族中的新成員“噸”。
二、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1.感受10袋面粉的重量
學校食堂每過一段時間都會運進面粉,1袋100千克,2袋重多少千克?3袋呢?4……6袋呢?(屏幕顯示圖片)
指出:為了便于計量,當物體的重量滿了或者超過了1000千克時,我們就改用噸作單位,并統一規定1000千克就是1噸, 1噸=1000千克(板書)
2.感受學生體重
讓學生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戲,了解對方有多重。
匯報你背的是誰?有多重?
我們按每個同學25千克計算,4個同學有( )千克,40個同學有( )千克。也就是1噸。
讓40個學生站立,相互觀望,感受40名學生的群體。
3.感受1噸水的重量。
推選一名力氣大的同學上臺搬一桶,說說感受。
生分小組討論:1桶水重20千克,10桶重多少千克?多少桶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4.大掃除時同學們用小水桶提水。每桶水約重5千克,1噸水要提多少桶?你是怎么想的?
5.我們已經知道1噸的重量,那么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建筑材料:鋼筋、水泥、沙子、磚,煤)
小結: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物體都是數量比較多的物體,所以用“噸”作單位。
三.應用新知 單位化聚
1.出示教師課前收集到的數據,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進行單位化聚
A 常見的拖拉機載重2噸,也就是( )千克。
B 鐘店路口有一個限載重標志5T,你知道他的意思嗎?
T是“噸”的國際單位制符號。那么這段路最多能讓載重( )千克的車通過。
C 當年曹沖稱的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 )噸。
2. 由于科學技術的發達,我們現在可以用地磅、車輛衡直接稱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沖當年那么麻煩了。(出示地磅、車輛衡圖片)
3.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4.單位化聚練習:
5噸=( )千克 5噸680千克=( )千克
3噸=( )千克 6噸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噸 2450千克=( )噸( )千克
8000千克=( )噸 4010千克=( )噸( )千克
(由學生自由選擇題目,并且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三.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1.修改數學日記。
這是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在學完了“克、千克、噸”這幾個重量單位后寫的。
我的早晨 2004年11月2日 晴
今天早上6:30,我就起了床,很快地刷了牙、洗了臉,然后吃了一個70千克的雞蛋,喝了一杯大約250克的牛奶,就背起2克重的書包匆匆忙忙上學去,走著走著,突然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一看,發現原來是我們班體重只有20噸的瘦個子李林。于是我和他邊走邊聊,正準備過公時,不巧一輛載滿6千克水泥的大貨車開過來了,我們只好收住腳步,讓車先行。等我們跑到教室,其他同學早就在讀書了。
2.動物過橋
出示多種動物圖片,以及木橋圖片,問:這些動物能一次性過橋嗎?怎樣做他們就能順利過橋了?
3.請你當交警指揮交通,讓符合要求的車子通行。
A 限重5T
² 一輛5噸500千克的車子
² 一輛載80袋水泥的(每袋50千克)的車子
² 一輛3噸和一輛2500千克的車能不能同時通過
B 路面有三道關口,分別限重5t、8t、3t,一輛載重4噸500千克的車子能否將貨物順利運到目的地。
4. 屏幕顯示食堂統計的數據
據食堂統計,我們學校每天要倒掉20飯菜飯,10天要倒掉( )千克,50倒掉( )千克,也就是( )噸。”
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
四.課堂作業
書本p90.3.4.4
《作》p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