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 “廢” 為 “寶”
變 “廢” 為 “寶”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冊8~9頁
[教學提示]
統計知識學生在前期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涉及到,學生應該能夠應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和簡單的分析,并通過簡單的計算處理后用統計表或統計圖表達出來。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組織學生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使學生明確:如何應用我們已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既來源于生活。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為此,特制定教學目標如下: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條型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或統計圖中提供的信息解決相關問題;
2、通過對廢品回收相關問題的解決,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數學的應用意識;
3、結合教學內容有機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增強學生的節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學習準備]
1、讓學生提前一周開始在家里收集各種廢品,從周一到周五進行分類整理,形成數據并制成統計表和統計圖備用;
2、學生提前自學課本內容;
[主要教學情景]
一、情景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制造的垃圾很多,其實這里面也有許多有用的“廢品”,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嘗試一下,如何使這些“廢品”變“廢”為“寶”大家說好不好?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上周所收集的廢品資料。并分小組交流,談一談自己收集這些資料的過程,以及通過這些數據自己有什么想法和看法。推薦部分學生全班交流。
[[點評]: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利用學生自己收集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探究欲望給吸引過來了,并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特點。二、探究思考。1、投影顯示書中的資料一。學生獨立回答書中的兩個問題。并讓學生簡單說一說自己對這兩個問題的思維過程。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適時的評價。2、試一試。投影顯示書中的統計圖并提出以下問題:⑴小紅回收的易拉罐哪個月多,哪個月少?你能解釋嗎/⑵說一說小紅回收的易拉罐數量的變化情況,并給予解釋。⑶如果回收10個易拉罐可制成2個新易拉罐,分別計算每個月回收的易拉罐可制成的新易拉灌的數量,并填入表中(表見書第9 頁)。⑷小紅回收的易拉罐一共可以制成多少個新易拉罐?在全斑進行交流。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積極參與學生各小組的討論,收集相關信息,并幫助學生糾正思維上的偏差。當學生討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教師開始組織學生進行全斑交流,對那些語言準確,思路清晰的發言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對那些表述還完整的發言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同時鼓勵他們對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意見分歧,既一部分學生可能只是把自己現有的舊易拉罐拿去換新易拉罐,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把自己換剩下的一部分與他人合作再去換取新的易拉罐。無論學生采用那種方法,只要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得出來的結論,切符合生活實際,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紅回收易拉罐這件事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活中的這些“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