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比例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8--39頁的例1、例2,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九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教學光盤及多媒體設備、直尺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同學們還記得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嗎?想一想,在把一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后,圖形的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變?
板書:位置 形狀 大小
總結:圖形在平移與旋轉的過程中,位置發生了變化,圖形的形狀與大小沒有變化。
2.拖動鼠標,把一幅長方形畫放大。
師:在剛才的活動中,圖形是怎樣變化的?
強調:形狀不變,大小發生了變化。(學生說出變大也可以)
拖動鼠標,把一幅長方形畫縮小。
師:在剛才的活動中,圖形又是怎樣變化的?
強調:形狀不變,大小發生了變化。(學生說出縮小也可以)
3.師:你能說出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的例子嗎?
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有的是將平面圖形放大與縮小,有的是將立體圖形放大與縮小。那么數學中的放大與縮小有什么規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師:要研究圖形的放大,怎樣考察?你需要知道什么?
出示數據:第一幅長方形的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
第二幅長方形的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
師:看到這組數據,你想說什么?
隨學生的表述,教師給予評價與引導。(倍數、分數、再到比)
板書:2:1
師:你能用2:1說說圖中的變化嗎?
師小結: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的比是2:1。
理解:對應邊 2:1 的前后項各表示什么?
小結: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的對應邊的比是2:1,就是把原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師: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的對應邊的比是3:1,4:1,你能想到什么?
(學生說出對應邊的長度,或是判定放大都可以)
師:你怎么看出它是放大的呢?
(3)師:若變化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的對應邊的比是1:2,你能想到什么?
(學生說出對應邊的長度,或是判定縮小都可以)
師:你怎么看出它是縮小的呢?
那么縮小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學例2
(1)教師呈現例題
學生讀題,師:在將圖形放大之前,你應該做什么準備?(尺子、數出原圖中長和寬各是多少格)
學生按要求畫出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
(2)師:你能確定你畫的圖形是按正確的比來放大(縮小)的嗎?
師:觀察上面的3 個圖形,你有什么發現?
強調:形狀不變,大小發生了變化。
3.試一試
學生按要求畫出放大后的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