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策略(六上)
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第89~90頁例一、練一練和練習十七第一題。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解題步驟,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體會畫圖、列表等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價值。
2、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覺“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替換策略的優越性。
教學難點:對替換前后數量關系的把握。
教學準備:
課前學生自學《曹沖稱象》,并分組,準備大量鉛筆約20支。
課前給學生合作要求紙。正面題目1和要求,反面自編題目。
事先寫好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打開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
有誰帶了鋼筆嗎?(學生舉手)
老師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帶鋼筆,誰能借老師用一下?
要不這樣吧,有誰愿意讓老師用一枝鉛筆來換你的鋼筆?(學生困惑)
(嚴肅,讓學生覺得真換)
怎么啦?(學生說說)
是啊!
那你倒是說說看希望老師拿幾枝鉛筆,你才肯和我交換?
為什么?(老師:成交!)
用鉛筆換鋼筆依 據
板書:十枝鉛筆---------換(黃色粉筆寫)---------一支鋼筆 ( 價格相當)
那你說說看為什么非要老師用十支鉛筆才肯換呢?
(引導學生說出價錢差不多)
緊接板書:價格相當
十枝鉛筆和一支鋼筆價格相當,這正是公平交換的前提和依據。
板書:依據
師:鬧了半天,你當老師來做生意了吧.不,可別小看這個"換"字,交換的換,替換的換,就是這個換字,它確是蘊涵著一種的數學方法。而且這個方法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了。早在1800年前的三國時代就有位7歲的孩子使用了這種換的方法,被傳為一段千古佳話。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二、溫故知新:
課件打開到曹沖稱象圖片。
對,課前大家已經熟悉了這個故事。那誰能告訴我,曹沖是怎么解決稱大象體重這個難題的呢?
(他用什么替換了什么?)
你能聯系上面情節講一講它替換的依據是什么呢?
(鼓勵性評價:真聰明)
石頭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為替換的依據。
那曹沖是怎樣來保證石頭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書:一堆石頭---------替換----------一頭大象 ( 重量相同)
曹沖稱象的故事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替換確實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之。。。對,替換。
板書:添上----替換兩字
三、協作創新
曹沖是三國時期的人物,談到三國,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戰吧。這場著名的戰斗主要是在水上進行的。
三國時期的水上兵器比較多,有走舸,艨艟,斗艦和樓船等等。
(簡略介紹其中的走舸和樓船。)
赤壁大戰,東吳向前方軍營增派105名援軍。如果用10艘走舸和1艘樓船來運,一次就可以運完。每條走舸乘坐的士兵人數是樓船上士兵人數的1/5。 那每艘走舸裝了多少士兵,樓船上又裝了多少士兵呢?
題目看不清楚的話,可以拿出老師發給你們的紙,上面也有。
生一起讀題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這道題目能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嗎?
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題目下面的要求,來親身體驗一下替換。
同桌合作:
1 用什么替換什么? (把題目中替換的雙方圈一圈)
2 替換的依據是什么?(在題目關鍵句的下面畫一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