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和整數相乘》說課稿
太倉市王秀小學 管志陽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練一練,練習八第1~5頁。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運算的范圍從整數、小數擴大到分數,其意義、算法以及實際應用都有較大的發(fā)展。 “分數與整數相乘”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能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教學分數除法打下基礎。教學要求是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在探索算法、總結法則的過程中發(fā)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實際入手使學生掌握分數和整數相乘可以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計算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知道計算時能約分的先約分再相乘比較簡便。
2、過程目標
通過探索、交流、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類推、比較和概括等思維能力。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義。
3、情感性目標
學生領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計算法則。
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五)、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練習紙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運用上,我以新課標的理念為指導,并結合本節(jié)課的實際,我采用觀察比較法,實踐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形象的輔助教學。
(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已有,并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這節(jié)課,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組織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動,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體現“做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數學教學”從“以獲得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yōu)椤耙躁P注人的發(fā)展為首要目標”。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我特設計以下的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前幾天國慶節(jié)的時候,我們王秀小學的六(1)班同學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開始動手制作綢花。(出示學生制作綢花的照片)
1、已知制作一朵小綢花用3分米綢帶,小軍做4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綢帶?
師:可以怎樣列式?
生1:3+3+3+3=12(分米)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設計意圖:鼓勵算法多樣化,又要追求算法的優(yōu)化)
生2:3×4=12(分米)
生3:4×3=12(分米)
師:為什么可以用乘法列式呢?你能說說它的意義嗎?
生:3×4表示4個3相加。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在整數中,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
(設計意圖:歸納提煉加法與乘法的聯(lián)系,為分數的意義做鋪墊。)
2、出示例1圖,標出長是1米。
做一朵小綢花用米綢帶,小芳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的綢帶?
師:表示啥意思?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三份。
師:你能在圖中涂出表示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