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分數乘法應用題”教學片斷及反思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在實際的教學中,讓數學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較重要的意義。”基于這個認識,本文在“分數乘法應用題”教學做一些嘗試,摘錄了其中一些教學片斷實錄并將引發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共享。
教學片斷(一):比較學習材料和學生已有經驗之間的關聯,改變課首導入情境的創設
師:我們班的48位男同學是建設班級的生力軍。今天我們就從他們身上找找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六年七班男同學人數的1/4是多少?
生齊:12人。
師:你們是怎么算的?根據什么?
生①:把男同學人數48人乘以它的1/4就得12人。
生②:根據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所以用乘法計算。
生③:12人就是相當于我們一個組的人數!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那這個組人數的1/4又是多少呢?
生齊:3人。把12×1/4=3(人)。
師:這里出現了兩次的1/4,它們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你能找出它們不同的地方嗎?
生齊:不同,因為……(大家說成一片)
生④:它們的意義不同。因為他們的單位“1”不同,所表示的1/4的大小就不同。
生⑤:第一個是男同學人數的1/4,第二個是這組人數的1/4。
生⑥:第一個單位“1”的量是男同學48人,而第二個是每一組12人。
生④思考片刻:我知道了,單位“1”越大的,它表示的1/4就越大,單位“1”越小的,它表示的1/4就越小。
(教師板書出學生兩個算式,標出單位“1”的量后,指導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式進一步理解兩步計算的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讓學生獨立分析例2的數量關系,并列式。)
反思:情境,尤其是承載著再現學生相關生活經驗的現實問題情境,實質上反映了老師教學的起點,這個起點只有同學生發展的實際起點一致時,只有是學生相當熟悉的生活實際時,情境才對學生新知的內化有所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再現學生生活事例或生活問題的現實問題情境時,首先要真正找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要對學生已有經驗和學習材料進行比較研究,把握兩者之間的關聯,找準情境創設的切入口。
教材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小亮的儲蓄箱中有18元,小華儲蓄的錢是小亮的5/6,小新儲蓄的錢是小華的2/3,小新儲蓄了多少元?應該說,這一情境的創設基本聯系了學生(可能更貼近城市學生)的生活。可是,生活在城鎮和農村的大多數學生是不太有很多的零用錢供他們儲蓄,而且所謂的“小亮”、“小華”和“小新”等人物也不是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人物。這就無法提供給學生一個讓他們非常熟悉的現實生活情境,也就不能給他們的求知欲望和認知情感形成強烈的沖擊。
因此在我們創設的以表示本班男同學人數為背景的情境中,學生從他們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深刻感受到“單位‘1’量不同它表示的對應分率的大小也不同”,準確地找出單位“1”,清晰地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這樣就找準了學習材料與現實生活的關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當中處處有數學,很大程度上為學生調動已有生活經驗當前問題,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心理傾向。自然而然地,學生就能很輕松地完成例2的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