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
宣慶小學 梁紅茹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1---113頁相應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九的第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初步建立“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
2使學生知道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看它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建立關于體積大小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了解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4.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體現階梯式評價。
教具、學具準備:1.教師準備:(1)實驗器材:量杯、石塊、水.(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實物模型,用3根1米長的木條釘成的直角架.(3)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
(4)多媒體課件.(5)桌椅擺放:六組,每兩組對稱形。
2.學生準備:(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2)長方體(正方體)紙盒或實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五年三班的同學特別喜歡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各樣的比賽,是嗎?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績。作為你們的班主任老師,我感到特別的驕傲。那么現在,我們就來一個小小的比賽,好不好?
第一輪:比眼力。依次發四條長短不同的線段。指出先誰拿,后一起拿。
第二輪:比運氣。教師出示四個不同的平面圖形。學生隨意點。
第三輪:比判斷力。依次發四個不同的長方體.
談話: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比較兩個立體圖形的大小.它們的意思相同嗎?
通過談話后,引出“長度”、“面積”、“體積”等名稱,提出問題: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要問嗎?
什么叫體積?體積單位有哪些?體積和表面積什么不同?(師板書:意義、單位、體積和表面積的區別)
師:提得很好,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一).建立體積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你們想怎樣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自選學習方式。
教師拿出盛有半杯紅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繩子捆著的石頭一塊,用手提繩子將石頭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師:注意觀察放入石頭后水面有什么變化.教師將石頭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果.學生:放入石頭,水面上升.教師:把石頭放入水里后,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呢?請幾位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石頭占有一定的空間,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間變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1)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注意實驗過程中量杯里水位的變化情況.想一想,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做一個實驗,大家還要仔細觀察,動腦筋思考.裝入滿滿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塊長方體積木,請一位同學來再將沙子裝入玻璃杯,然后讓學生說出實驗的結果.學生:沙子多出來了.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沙子會多出來呢?讓幾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概括.(2):因為這塊積木占有一定的空間,積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據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間,所以沙土就裝不下了.
(3)(自學)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討論: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說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