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和體積單位(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30—31頁的內容。教學目的:
1、通過實驗觀察,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學生知道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看它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
3、使學生初步了解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4、通過學生對體積意義的探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學難點:學生對體積和體積單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準備:盛有紅色墨水的玻璃杯兩只,用繩捆著的大小石塊各一塊,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物各一個,1立方米的框架一個。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導入課題
1、感知課本。
(1)請同學們拿出朝夕相處的好朋友——數學課本。問:根據近幾天學習的知識,你能知道什么?你能量出什么,算出什么?
(2)請摸一摸它的長、寬和高,要計量長、寬、高分別是多少,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再摸一摸它的封面,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用什么單位計量比較合適?
2、信息激發。
(1)出示信息:數學課本的體積大約是248立方厘米。問:根據這條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關于體積,你還想知道什么?
(2)揭示課題:體積(板書)
二、引導觀察,講解新課
(一)教學體積的概念。
1、回憶《烏鴉喝水》的故事。
師: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來說一說?
學生說完后,師問:“,水面真的會升高嗎?”
師:看了這個故事,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烏鴉非常善于動腦。
生2:我發現烏鴉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師: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為石頭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間,把水擠上去了。(師板書:空間)
師:體積和空間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研究研究。
2、實驗演示,揭示概念。
(1)老師做實驗:
拿一個盛水的紅色玻璃杯,再把一個小石子投入杯中,請同學觀察水面的情況,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水與原來相比有沒有增減?為什么水面會升高?
(2)學生分組做實驗:
用一只杯子裝滿細沙,然后倒出細沙,放入木塊,再倒入細沙,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從上述兩種情況說明:石子和木塊都占一定的空間(板書:占空間)。
像我們每個人都占一定的空間,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據一定的空間。
讓學生舉生活中占空間的例子。
……
(3)摸一摸,感覺“誰占誰的空間”。
師:請大家在書桌的抽屜里摸一摸,有什么感覺?把書包放進抽屜里再摸一摸,又有什么感覺?
生:第一次感覺抽屜里的空間大一些,第二次感覺抽屜里的空間小一些。
師:為什么兩次感覺會不一樣呢?
生:因為書包占了抽屜的空間。
師:對!那么只把你的數學書放到桌斗里面,再摸一摸,與剛才放進書包相比,感覺怎樣呢?
生:感覺比剛才的空間大了一些。
師:這說明了什么?
生:書包占的空間大,一本數學書占的空間小。
說明:物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ò鍟旱拇笮。。
師: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哪個物體占的空間最大?哪位同學占的空間最大。
師:我們的教室是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教師、學生等占教室空間的一部分。請大家想像,走出教室會感到怎樣?
生:空間更大了。
師:現在我們學習到這里,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什么是體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