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8-39頁,練習九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的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例將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教師在前幾天拍攝了幾張照片,請同學們欣賞一下。(課件出示)
a、(長城縮小圖)看得出拍的是哪個地方嗎?(大小看不清)怎么辦?(鼠標拖動放大)這兩張照片相比,你能發現什么?
b、像剛才把長方形照片放大或縮小后,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大小都發生了變化,其中變化有什么規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認識圖形的放大(出示課件)
說出兩幅畫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教師利用白板上的尺,先量出原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再根據給出的條件把長方形放大。
接著小組討論,匯報兩幅畫之間的關系。
總結學生的發現(課件出示書中的2句話)
教師小結: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書:按2:1的比放大)
繼續觀察:2個長方形大小、形狀上有什么變化?板書:(形狀不變,大小發生了變化)
追問: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項指什么?后項呢?
可不可以繼續放大?可以按幾比幾的比放大?(學生回答)
觀察一下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發現?(比1大)
認識圖形的縮小(課件出示)
學生根據出示的問題,說出1:2的意思。
回答題中的所出示的問題。
教師用鼠標拖動長方形,使它縮小,用白板中的尺量。
讓學生再觀察,大小和形狀有什么變化?
2、討論辨析
出示課件(天安門圖)
問:哪些圖屬于我們今天學習的放大與縮小,哪些圖不是?
學生討論后,回答說明理由。
由于有兩副圖看不清楚,用白板中的工具尺和學生一起量放大圖、縮小圖的長和寬,討論與原來圖長、寬的關系。
3、小結新知:
怎樣將圖形進行放大或縮小呢?放大或縮小后有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后進行小結:在對應的每條邊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縮小),形狀不變,大小發生了變化。
(三)鞏固應用
1、課件出示例2
學生上來再白板上操作。其余學生畫在書上。
觀察3個圖形,你有什么發現?
(形狀不變,大小發生了變化)
2、試一試
課件出示,學生動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學在白板上畫。
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動手量一量。
學生量書上的圖,教師在白板上的圖上量。
3、練一練
課件出示,學生動手完成,指名學生在白板上畫,并講解自己的想法。
4、練習九第1、2題
課件出示,學生可分組討論,進行匯報。
匯報時由學生在白板上邊做邊講。
5、補充填充題。(請學生上來在白板上做,其余學生在下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