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測量物體的體積
課前思考: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而言會很高,但是課堂紀律也得維持好。課前得布置學生預習,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家里做實驗,正如各位老師所說的,課前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
在這個活動課上我打算把練習與測試中的題目讓學生結合起來一起完成。
課后反思:
本節課原本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兩次測量活動,而且這兩次活動的目的是不同的。昨天我給學生布置的課外作業之一是回家準備一個土豆和一個小鐵塊。我去了科學老師處借了燒杯、天平。借燒杯的用意是便于學生計算,我將第一次測量土豆體積時教材提供的表格進行了修改,課中,我請學生思考:我們使用燒杯來測量土豆的體積,那么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表格又該如何設計。經過學生的思考后達成了共識,認為只需收集兩項數據,即放入土豆前水的體積和放入土豆后水的體積,最后根據這兩項數據計算出土豆的體積。接著,我快速地給學生分組,并關照學生測量活動中的幾點注意事項,然后學生們開展了活動。應該說這樣的活動效果是比較好的,學生能體會到測量不規則物體時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以及能進一步理解土豆的體積就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體積。最后,我又組織學生們練習了沈老師上一節課中補充的幾道解決問題,其中有幾題與測量土豆體積相關,學生們有了這一次活動后解決問題時基本沒有障礙。看來,測量活動還是有效果的,達到了預期目標。
很遺憾的是,學生們和我都一時無法找到小鐵塊,所以第二個測量活動無法開展。看來,只能留待他們進入初中學習物理時再作研究。
課后反思:
這堂活動課是忙碌的一節課,也讓我體會到了科學老師的不容易,光是準備一些相關的器材,我就跑了4次科學實驗室,一會忘這一會忘那的。聽了科學老師的建議,我把量杯改成了量筒,把土豆的體積切小了點,因為量筒的數據比較精確些。
當我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土豆的體積時,很多學生都認為按書上的表格計算比較麻煩,只要量出放入土豆前水的體積和放入土豆后水的體積即可。
我也沒有找到小鐵塊,所以用了砝碼代替,但在操作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誤差,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還告訴學生這個比值就是我們以后要學的密度,讓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知道一下。雖然這節活動課沒有預想的順利,但是從學生的反映來看,這個活動還是有效果的。
最后我安排學生完成了練習與測試的2題:
“有兩個同樣材質的零件,一個零件重1068克,體積是120立方厘米。另一個零件重756.5克,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主要是為了鞏固“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這一結論。但是從學生做下來的情況看,掌握的還不是很好,關鍵是平時缺乏這類題目的練習。
課后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先向學生提出測量土豆體積這一問題,討論測量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教材所采用的方法的合理性。再出示量杯,說說還有什么方法。
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操作能力混合編組,每組選一個組長。在宣布實驗任務后組員們便積極行動起來。大部分學生是選用量杯直接測量出土豆的體積,用放入后水的體積減放入前水的體積,也有少數同學用自己所帶的容器按書上的方法進行測量。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能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組內互相交流,相互啟發。經過一段時間的動手實踐交流后,全班交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