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測量物體的體積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運用等積變換的方法,以及聯系某種物質的比重,通過測量相應物體的質量,計算其體積的方法,來測量和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弄清測量的步驟,注意測量過程中的細節。體會測量中發現的規律的實質含義。
教學準備:
(1)圓柱體的玻璃容器1個,土豆1個,大小不同的鐵塊3塊,天平1架。
(2)學生合理分組,明確分工,強調合作。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一個長20厘米、寬12厘米,高30厘米的長方體鐵塊和一個棱長為20厘米的正方體鐵塊熔鑄成一個底面半徑為30厘米的圓柱體,圓柱體的高是多少厘米?
2、將3個不規則的鐵塊熔鑄成一個底面直徑為20厘米、高為30厘米的圓柱體,那么這3個不規則鐵塊的體積一共有多少立方厘米?
二、動手測量
(一)測量土豆的體積
1、提問:怎樣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
2、組織交流測量方法與測量步驟。
(1)準備好相應器材。
(2)測量圓柱體容器底面直徑,計算底面積。
(3)在圓柱體容器中倒入適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里,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
(5)計算水的體積。
3、按要求測量土豆體積。
小組合作完成。
4、小組交流匯報結果。
三、測量鐵塊的體積
1、先讓學生用測量土豆的方法測量前兩個不規則鐵塊的體積。
2、在天平上稱出它們的質量。
3、引導學生把數據填在書上第37頁上的表格中,并計算出比值。
四、應用知識,求出第三塊鐵塊的體積。
1、提問:通過測量和計算,你發現了什么?
2、組織交流:用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據上面2塊鐵塊的體積與質量的體積比,你能計算出第3塊鐵塊的體積嗎?
你是怎樣想的?
五、介紹“你知道嗎”
課前思考:
本課時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有兩次實驗,一是測量不規則物體——土豆的體積;二是測量不規則物體——鐵塊的體積。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理解等積變換的思想,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兩次活動之前,我們都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和討論:實驗該如何進行?每一步的操作該如何進行?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小組成員又怎樣有效合作------等問題。而為了保證實驗活動的順利進行,課前準備工作仍需充分,特別是要準備好活動所用的物品,如土豆、鐵塊、天平、圓柱形玻璃容器等。這些準備工作要做得細致些,考慮周全些。要讓活動有序開展,學生小組合作中的分工很重要,在上課前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討論一下,確定好每個人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活動時不會因為其他一些因素干擾而影響了正常的課堂秩序,畢竟活動后的思考、討論、交流也是本課時的重點。作為教師,我們要把握好整節課的節奏,提高活動有效性。
課前思考:
這是一節實踐活動課,包涵的內容很豐富,是一堂很有意義和價值的課。但是這樣的課最大的困難就是全班性的操作活動,既要準備充分,又要注意準確性。
課前布置學生先提前預習,并提出要準備哪些材料和用具,接著布置——在家里自己用一個圓柱的器皿試著測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比如:土豆、梨、蘋果、蘿卜……),同時布置有鐵塊的帶一個鐵塊過來。測量鐵塊有兩重意義,一是測量出體積,二是要算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因為這個比值是個科學固定的數據,所以在測量時更要注意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