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圓柱與圓錐教學設計 第5課時 圓錐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錐,知道圓錐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圓錐的特征,學會測量圓錐的高。
3.培養學生的有序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和判斷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用具:多媒體軟件
教學過程
一. 以舊引新,激發興趣
1.復習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
(電腦顯示圓柱的幾何形體)師問:同學們,這是我們學過的什么形體?它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是怎樣的呢?(學生邊說教師邊用電腦顯示有關部分的名稱)
2.導入新課
師:現在老師把這個圓柱變一變,從上底面的圓心向下底面圓周切削,就得到一種新的形體,我們把這種形體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教師邊說邊用電腦顯示,如下圖)
電腦顯示完后,教師說:“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學的內容。(板書課題:圓錐的認識。)我們目前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
師啟發: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些什么?
二、豐富感知,揭示特征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實物感知,教師逐一拿出圓錐形狀的物體,介紹物體的名稱,讓學生說出它的形狀。
2.舉例感知。師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還見到了那些物體或物體的一部分是圓錐形或近似圓錐形的?讓學生感受到圓錐形的物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3.由物及形。電腦顯示三種圓錐的實物(谷堆、積木、陀螺)并把它們逐一抽象成平面上的立體圖形。
(注意充分演示和直觀,讓學生感知實物;多媒體顯示畫面有實物直觀抽象為圖形直觀,使學生在充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深了對圓柱的了解整體認識。)
(二)認識名稱,發現特征
1.認識圓錐
(1)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是怎樣認識圓柱的,告訴學生用這種方法學習圓錐的有關知識(板書、名稱、特征)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實物,摸一摸。讓學生展開討論,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2)讓一名學生到講臺上摸一摸圓錐的側面和底面,說說摸到了什么?(板書:頂點—一個,側面——曲面,底面——圓形)
2.認識圓錐的高及特征
(1)激發興趣:圓柱的高有幾條,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那為什么叫圓錐的高,它有幾條高,在那里呢?
(2)引導討論,歸納圓錐的高的概念
(3)實物展示圓錐的高,師問:圓錐的高我們看得見,摸得到嗎?我們怎樣才能看見圓錐的高呢?(教師出示圓錐形蘿卜,并用刀沿著它的頂點向底面直徑垂直剖開,用紅色毛線表示高)繼續問:現在看見高了嗎?
(4)針對教師用紅色毛線垂直拉與斜著拉的情況,師問:什么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有幾條呢?(板書:一條)歸納圓錐高的特征,并弄清圓錐的高與底面是垂直關系。
(5)讓學生畫出圓錐立體圖形的高
(6)辨析練習:(多媒體逐一顯示)下面各圖標出的圓錐的高正確嗎?為什么?
(7)多媒體顯示圓錐正確的高
(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議、練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從視覺、觸覺、動覺上協同感知,理解掌握了圓錐的各部分特征。特別是在認識圓錐的高時,化抽象為具體,使圓錐的高看得見,摸得著;從而學生深刻理解了圓錐的高。)
3.學會測量圓錐的高
師:我們無法看出圓錐的高,但我們可以間接測量它的高,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
⑴ 引導學生看書自學,說出測量圓錐高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