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表面積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2、過程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想象、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創新的能力;滲透了轉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運用課件提供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動態演示結合實物情景的設置,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初步滲透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圓柱的高。
教學難點: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特點和圓柱高的測量。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形的實物(飲料罐)、事先制作好的紙的圓柱模型及剪刀、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打開多媒體,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判斷并回答: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征?并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物,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
2.導入新課。
(1)出示事先準備的圓柱形的一些物體,學生觀察。
(2)教師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還常常看到這樣的一些物體(學校中的一些實物)讓學生判斷,這些形體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嗎?
(3)這些物體既不是長方體也不是正方體,這些形體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通過學習要認識它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主動探究—認識圓柱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1)在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這種形狀的物體?生自由說,并可以展示自己所帶的圓柱形實物。
(2)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柱,我們現在所講的圓柱都是直圓柱。現在我們沿著這些物體的輪廓畫線,就可以得到圓柱的幾何圖形。(計算機演示)
2、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
(1)根據提綱看書自學:
①圓柱的兩個圓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圓柱周圍的面,你發現什么?
③圓柱一共有幾個面?是哪幾個面?
④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什么?
(2)明確各部分名稱。
師:不錯,大家都觀察得很仔細,剛才我們看到的圓柱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件演示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3)小組合作,動手動腦:
①圓柱兩底面的大小有什么關系?你有什么辦法證明?
②量一量你手中圓柱體的高,有什么發現?
(4)學生交流。
(5)課件演示。.引導小結: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師:面對無數條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
3、研究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1、請同學四人小組合作把圓柱形模型的側面剪開,再打開,觀察形狀。
2、展開后你得到了怎樣的圖形,你能說說你是怎樣得到的嗎?
沿高剪 長方形或正方形
3、展開得到的長方形和圓柱的關系。
板書:長方形面積=長寬
圓柱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s 側 = c h
4、利用公式求側面積
①已知r=3cm,h=10cm.
②已知d=6cm,h=10cm.
③已知c=18.84cm,h=10cm.
5、有沒有同學剪開側面后得到的不是長方形。
斜著剪 平行四邊形
隨意撕 不規則圖形
6、四人小組討論怎樣求展開側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a、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圖形能否通過什么方法轉化成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