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圓柱的認識。(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2、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重點:從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形物體抽象概括出圓柱的立體圖形,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特征。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明確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教具準備:5個帶有包裝紙的圓柱體模型,多媒體課件一套。學生準備:紙、小棒、貼有商標紙的飲料罐、直尺、三角板。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同學們,老師這有一張白紙,現在,我想讓這張紙站立起來!(教師演示紙橫站、豎站怎么都不行)怎么站不起來呀?同學們能想辦法幫幫老師嗎?(請學生拿出紙試驗,并到前面展示。)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教師指出:像這樣(指卷成筒形的)形狀的物體在數學上稱為圓柱。圓柱有什么特征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二、主動探究——認識圓柱的特征1.整體感知圓柱(1)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筆筒、崗亭等實物圖指出:這里的支柱、筆筒、崗亭的主體部分都是圓柱,人們把許多建筑物設計成圓柱形狀,以增加立體感和美感。(2)請學生找找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3)利用課件從上述實物圖形中抽象出圓柱幾何圖形。 2.操作感知—圓柱的各部分(1)請同學們看看、摸摸手中的圓柱形物體,同桌討論:圓柱有幾個面?這些面有什么特征?(2)組織學生交流,初步感知圓柱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兩個圓面,叫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圓柱的側面。(3)請學生說說手中圓柱各部分名稱。(4)感知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關系。引導學生觀察、議論,并說出自己的做法。可能有如下方法:a.可以剪下來比較;b.量半徑、量直徑;c.量周長;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紙上沿著它的周邊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圓柱上下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3認識圓柱的高(1)教師出示兩個高、低不同的圓柱,提出問題:哪個圓柱比較高,為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指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圓柱有無數條高。(2)怎樣測量圓柱的高a 獨立探究:讓學生想辦法測量自己手中圓柱的高。b 集體交流測量方法,使學生明確,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較準確的測量圓柱的高。4認識圓柱側面展開圖(1)猜一猜:如果把圓柱側面沿高剪開再展開,它會是什么形狀?(2)剪一剪:請大家拿出貼有商標紙的飲料罐,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然后展開攤平——(會得到一個長方形)(3)議一議:展開后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4)集體交流,形成共識: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5)知識拓展a.什么情況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會得到一個正方形?b.如果沿一條斜線剪開,會得到什么形狀?導發現:當圓柱底面的周長和高一樣的時候,把圓柱側面沿高展開后得到一個正方形;如果沿一條斜線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如圖 (6)做一做:快速轉動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看看有什么發現?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1.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2.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3.火眼金睛:①圓柱的高只有一條( )。②圓柱兩底面之間的連線叫做圓柱的高( )。4.畫龍點睛(1)已知圓柱的底面直徑是4厘米,高是2厘米,側面展開圖的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2)把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這個圓柱底面半徑是3分米,圓柱的高是( )分米5.動手實踐把一張紙圍成一個圓柱 四、全課小結,鞏固提升這節課,通過大家的主動探究,我們認識了立體圖形——圓柱,請大家回顧一下,你都知道了什么?圓柱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在建筑、日常用具、工藝美術等方面給我們增添了許多情趣。希望同學們把這節課學到的知識更好的應用到實踐中去。五、作業練習十二1、2、3題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