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說課稿
一、教材簡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部分,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
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了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特征和側面展開圖,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制作圓柱模型;
過程與方法:在“做圓柱”的活動中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征,體會圓柱側面和底面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情感與態度: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通過同學間合作做圓柱,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三、教學思路
“做數學”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我想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圓柱的基礎上,通過做一個圓柱來深刻認識圓柱的特征,自主獲得數學知識。
基于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 導入課題;自主學習,初步認識;動手操作,深化認識;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前,我讓大家在生活中尋找圓柱,你們找到了嗎?誰愿意來展示一下。
李老師也找到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
(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圓柱圖片)
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呀!為什么要把它們要設計成圓柱形呢?
學生可能會說:因為圓柱沒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欄桿、柱子要設計成圓柱形;因為圓柱可以滾動,所以壓路機、刷墻滾子設計成圓柱形……同學們,你們說得很好,圓柱有這么廣泛的用途,今天讓我們進一步從數學的角度來認識圓柱。(板書“圓柱的認識”)
2.自主學習 初步認識
接下來,我讓學生結合自帶的圓柱自學教材第10—11頁上的內容。
指導學生學會看書,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認識圓柱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同學們:通過自學,你們都獲取了哪些知識?請拿著手中的圓柱來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匯報整理出:
兩個相等的圓面是圓柱的底面;
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動畫閃爍:底面,側面,高。)
其實,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看:長方形以它的一條邊為軸旋轉一周形成一個圓柱。
請拿出學具小旗,轉一轉,試一試。
3.動手操作 深入認識
為了突破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底面周長之間的關系這一難點,我設計了自制圓柱模型的活動。
同學們:我們現在對圓柱有了一定的認識,你們愿意自己動手做一個圓柱嗎?請看活動要求:
要求:
①同桌兩人為一組,借助課前準備的卡紙等工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一個紙圓柱。
②接縫都不要重疊,只需用透明膠紙粘貼。
③二人小組匯報,匯報時請指出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各是多少?
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我會重點關注每組學生所用的方法、遇到的困難,對有需要的小組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學生做圓柱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形:
(屏幕分兩格分別顯示)
a.利用參照物做
有的學生可能會選擇用圓柱物體做參照物來做,有了實物做參照,能輕松得到兩個圓形底面,對于這種做法,我會重點關注他們如何得到圓柱的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