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11—12頁例1、例2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圓柱的幾何圖形和圓柱的特征。(2)知道圓柱的各部分名稱。(3)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圖形各部分的關系。過程與方法:(1)經歷由“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2)經歷圓柱側面展開的操作過程,體驗比較、發現、歸納的學習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實踐能力。重點:掌握圓柱的特征。突破方法:學生自主探索知識。難點:圓柱側面的展開。突破方法:學生動手實踐,發現側面展開圖的特點。教學與學法:教法:正確引導,適時講解學法:自主探究,操作體驗教學準備:cai課件、圓柱模型、長方形硬紙、木棒教學過程:圓柱的認識教學步驟 教師導學 學生探究 設計意圖 一、 問題引入 (1)cai課件出示p10頁中的圓柱形物體。 教師:這些物體的形狀有共同特點?如果把這些圓柱物體的開頭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 (2)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 師:像這樣的圖形叫做圓柱。 (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1)學生分小組交流,再匯報,可能會說:①有兩個圓面;②有一個曲面;③是立體圖形。 通過直觀演示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1)組織學生觀察準備好的圓柱模型。師:圓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師:兩個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周圍的面叫做側面。 (2)探究上下兩個面的關系。 師:摸一摸上面的面和下面的面,它們的大小怎樣? (1)學生小組交流、匯報。學生可能會想到:①由兩個圓面和一個曲面組成。②上下兩個面是相等的。③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生可能會說:相等。因為:①用直尺量出兩個圓的直徑相等; 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和總結出圓柱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交流中認識圓柱的特征,掌握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步驟 教師導學 學生探究 設計意圖 師:你怎么知道它們的大小相等呢? (3)認識側面 師:我們知道中間的面叫側面。從側面看是上面粗還是下面粗? (4)認識圓柱的高 ①認識高 師:(出示兩個高低不同的圓柱)觀察講桌上的兩個圓柱,它們的高低相同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圓柱的高是由什么決定的?什么是圓柱的高? 師:怎樣測量圓柱的高呢?(師出示一個玻璃水杯) 師:你覺得圓柱的高有多少條? ②生活中圓柱的高 師:(出示鉛筆)這是不是圓柱體?鉛筆的高是指哪個部分?我們平時把它叫做什么? (5)學生小組合作制作一個圓柱 師:用老師為你們準備好的材料合作制作一個圓柱。并思考兩個問題:①你是如何選擇材料制作的?②通過制作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師:看來要做成一個圓柱體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6)cai課件演示圓柱的側面展開過程。邊演示邊讓學生說展開后的情況。 ②拆下上面的蓋和下面的圖形比,發現是相等的。 (3)生可能會說一樣粗。 (4)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交流并匯報:圓柱的高矮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5)生匯報交流:①用平行四邊形和兩個大小一樣的圓組成。②用長方形圍成一個圓桶,再加上兩個圓做成一個圓柱。我們發現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的周長。③用正方形做成的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相等,側面展開是正方形。 生:底面是兩個相等的圓,側面可以是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 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圓柱的高也叫長或厚。 學生通過親歷由平面圖形組合成立體圖形,逐步建立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系,進一步發展到了空間觀念。 三、應用反饋 (1)教材練習二第1題。 (2)教材練習二第4題。 (1)學生分小組討論,相互交流。 (2)學生動手算一算,小組交流。 結合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暢談學習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