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圓柱與圓錐教學設計 第3課時 圓柱的體積計算
教學目標:
⑴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探索圓柱體積公式,并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圓柱體積計算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⑵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⑶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探索圓柱體積公式,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探索圓柱體積公式。
教學具準備:學生準備學具盒,教師準備圓柱體積教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⑴創設情境,呈現例題。
教師說明:這是幼兒園小朋友玩的積木,但有點特殊,它們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所以老師讓積木們和六年級的同學一起來學習了。
教師板書:底面積一樣,高也一樣。
⑵呈現問題,引發猜想。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為什么?
圓柱的體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引出猜想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底面積乘高。
⑶順應思維,揭示課題。
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和回答,呈現本節課研究的主題——圓柱的體積。
二、操作活動、驗證猜想。
⑴提供驗證的思路。
師:圓柱的底面是圓,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大家還記得嗎?
預設學生回答:分割,轉化成長方形。
師設問:圓柱體積能否也有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預設學生回答:應該可以。
教師引導:假如能的話,這樣分割圓柱,分割后可以轉化成什么圖形。
預設學生回答:長方體或正方體。
⑵動手操作驗證。
學生利用學具操作驗證。
⑶交流想法,匯報,得出公式。
假設分的份數越多,那么形成的幾何體越來越接近長方體;比較圓柱和長方體體積,體會它們之間的聯系。
預設學生交流:長方體和圓柱體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和圓柱的底面積相等;長方體的高和圓柱的高相等。
教師追問:可以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通過觀察,使學生明確: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
板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師:如果用v表示圓柱的體積,s表示圓柱的底面積,h表示圓柱的高,可以得到圓柱的體積公式; v=sh(板書)
2、公式應用
出示例題 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1)教師指名學生分別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據公式直接計算?
③計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2)通過提問,使學生明確計算時既要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還要注意要先統一計量單位。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的第1題。
讓學生獨立做后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三的第1、2題
這兩道題分別是已知底面積(或直徑)和高,求圓柱體積的習題。要求學生審題后,知道底面直徑的要先求出底面積,再求圓柱的體積。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是怎樣聯系學過的知識進行學習的。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 ↓ ↓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