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表面積》教學案例
一、教學構思
圓柱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圓柱形狀的筆筒需要多少材料。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圓柱的表面積,但是由于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面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筆筒的外形是什么樣的?圓柱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圓柱的表面積?做的筆筒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圓柱的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于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沖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筆筒制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
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經歷學生研究的過程。當學生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并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圓柱里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圓柱表面積的概念,那么誰來說一說什么叫做表面積以及圓柱的表面積?
2.聯想:
(拿起一個圓柱的模型,手摸著面)提問:圓柱的面有什么特點?圓柱的表面積是指什么?圓柱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可以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
圓柱的一個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積的總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4.教學例4
一定圓柱形廚師帽,高28cm,帽頂直徑20cm,做這樣一頂帽子需要多少面料?
提問:題目條件是什么,讓我們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面料,是求圓柱的什么?你會算嗎?
小結:這頂廚師帽的下面應該是沒有的,所以在這里,不需要我們算圓柱的下面,也就是說少算一個底面。
(二)筆筒的制作問題
說明: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圓柱3個面的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比如我們剛做的那道題,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并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