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2.掌握圓柱的特征。
3.提高動手操作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過程:
課前,把學生按照動手、動腦能力的差異,按異質(zhì)性混合分組。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學習愿望
師:同學們看過中央電視臺的大風車節(jié)目嗎?其中有一個欄目叫“奇思妙想”,喜歡看嗎?還記得其中的口號嗎?
生:讓想象飛起來。
師:今天,我們也來進行一次奇思妙想,讓同學們的想象也插上翅膀飛起來。
二、實驗操作、合作交流
師:我們這次奇思妙想的內(nèi)容是:請同學們利用工具袋中的材料和工具設(shè)計一個實驗裝置,能夠使其中的毛絨玩具從木板的一頭順利地移動到另一頭,條件是不能借助任何外力。
學生活動:學生們研究方案,選擇材料,試著組裝,組裝失敗,再重來,經(jīng)過反復(fù)實驗,終于有的小組獲得成功。
教師活動: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fā)現(xiàn)的方法,引發(fā)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各小組匯報演示,并評出比較好的設(shè)計方案和實驗裝置。
三、探究新知、張揚個性
匯報設(shè)計思路:
生1:選擇把木板的一頭墊高,這樣可以不借助外力,使毛絨玩具順利滑下來。
師:這應(yīng)用了什么原理?
生2:應(yīng)用了自然課上學到的斜面和慣性原理。
生3:可毛絨玩具不光滑,木板又很長,不能順利移動,我們又想可以把毛絨玩具放在光滑的圓柱體物體上面或里面,才能順利滾下來。
師:怎么一下就想到了圓柱體?為什么不選擇長方體?
生4:因為長方體有六個面,向下滑動時只有一個長方形面向下滑。而圓柱體只有三個面,特別是有一個面是曲面,有利于滾動。
師:球只有一個曲面,為什么不選擇球呢?
生5:球可以朝各個方向滾動,方向不好把握。
生6:我們組并沒有一下子就選擇到圓柱體,我們先選用的是這種一頭大一頭小的物體,可是在滾動時,它朝頭小的方向滾動,不能沿直線滾動,所以后來才選擇了圓柱體。
師:為什么圓柱體能朝一個方向直線滾動?
生7:我想是因為圓柱體的上下兩個面是兩個大小相同的圓。
師:剛才同學們提到的曲面叫圓柱的側(cè)面,兩個大小相同的圓叫圓柱的底面。
有兩組同學把裝置設(shè)計成了小車,用圓柱形物體做車輪,他們是通過什么把兩個圓柱體連在一起滾動的呢?
生8:我注意到是用鐵絲分別穿過圓柱上下兩底面的圓心,讓圓柱可以圍著鐵絲轉(zhuǎn)動,再把兩根鐵絲連起來。
師:我們把圓柱上下兩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這根鐵絲實際是圓柱一條特殊的高。
這根鐵絲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生9:象自行車車軸一樣的作用。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圓柱體的側(cè)面、底面和高的一些特征,現(xiàn)在我們就來來整理一下(邊展示動畫邊提問 ★點擊進入) (解碼器下載)(若文件不能正常播放,客戶端須根據(jù)編碼類型安裝解碼器。)舉一些生活中利用了圓柱體這些特征的例子。
……
生:刷墻用的滾刷。
師:為什么圓柱的滾刷可以刷長方形的墻?
生:滾刷的側(cè)面滾動后是一個長方形。
滾動實驗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