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錐有什么特征?(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征: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并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二、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通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2)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通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通過演示,使學生發現“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們通過實驗,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4)先在圓錐里裝滿水,然后倒入圓柱。讓學生注意觀察,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教師讓學生注意,記錄幾次,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5)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
板書:圓錐的體積= 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學練習四第3題
(1)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對照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代入數據,然后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3.鞏固練習:完成練習四第4題。
4.教學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圓錐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這堆沙堆的的體積。
(2)要求沙堆的體積需要已知哪些條件?(由于這堆沙堆近似圓錐形,所以可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來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積和高)
(3)題目的條件中不知道圓錐的底面積,應該怎么辦?(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徑,再利用圓的面積公式算出麥堆的底面積,然后根據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沙堆的體積)
(4)分析完后,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將計算步驟寫在教科書第26頁上.做完后集體訂正。(注意學生最后得數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確)
四、鞏固練習
1.做練習四的第7題。
學生先獨立判斷這三句話是否正確,然后全般核對評講。
2.做練習四的第8題。
(1)引導學生學生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
③求出這堆煤的體積后,應該怎樣計算這堆煤的重量?
(2)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教師巡視,做完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四的第6題。
(1)指名學生先后回答下面問題:
① 圓柱的側面積等于多少?
② 圓柱的表面積的含義是什么?怎樣計算?
③ 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學生把計算結果填寫在教科書第28頁的表格中,做完后集體訂正。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是如何準確地記住圓錐的體積公式的?
板書設計:
圓錐的體積
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1/3
教學內容:第25~26頁,例2、例3及練習四的第3~8題。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通過分小組倒水實驗,使學生自主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圓錐體積計算的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