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教學設計及相關資料的作用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教材十一冊 “圓的周長”
教學目標 :
1. 使學生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進行簡單計算;
2. 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能力;
3. 領會事物之間是聯系和發展的辨證唯物主義觀念。
4. 結合圓周率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推導并總結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教學準備:電腦課件,一元硬幣、茶葉筒、易拉罐、圓形紙片等實物,
以及直尺、 綢帶,測量結果記錄表,計算器,投影資料等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引起猜想:
(一)激發興趣
播放課件:小黃狗和小灰狗比賽跑,小黃狗沿著正方形路線跑,小灰狗沿著圓形路線跑,結果小 灰狗獲勝。小黃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氣,它說這樣的比賽不公平。同學們,你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
(二)認識圓的周長
1.回憶正方形周長:
小黃狗跑的路程實際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長?
2.認識圓的周長: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圓的周長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個同學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幣、茶葉筒、易拉罐等物品,從這些物體中找出一個圓形來,互相指一指這些圓的周長。
[作用]播放的課件既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又為后繼學習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筆。把兩只小狗進行賽跑比賽的生活問題轉化為比較圓的周長和正方形周長的數學問題,可謂一舉多得;而且,動畫的演示過程,很好的展示了圓周長的概念,并通過結合實物動手指和利用正方形周長概念進行遷移,使學生較為牢固地掌握了圓周長的概念,為后繼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討論正方形周長與其邊長的關系
1.我們要想對這兩個路程的長度進行比較,實際上需要知道什么?
2. 怎樣才能知道這個正方形的周長?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 那也就是說,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哪部分有關系?正方形的周長總是邊長的幾倍?
[作用]正方形周長的復習,進一步強化了正方形周長與其邊長的關系,為學生發揮自身主動性研究圓周長作好了學習方法上的準備。
(四)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
1.討論方法: 剛才我們已經解決了正方形周長的問題,而圓的周長呢?
如果我們用直尺直接測量圓的周長,你覺得可行嗎?請同學們結合我們手里的圓想一想,有沒有辦法來測量它們的周長?
2.反饋:(基本情況)
(1)“滾動”——把實物圓沿直尺滾動一周;
(2)“纏繞”——用綢帶纏繞實物圓一周并打開;
(3)“折疊”——把圓形紙片對折幾次,再進行測量和計算;
(4)初步明確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測量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3.小結各種測量方法:(板書) 轉化
曲 直
4.創設沖突,體會測量的局限性
剛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線也是一個圓,這個圓的周長還能進行實際測量嗎?那怎么辦呢?
5.明確課題:
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
[作用]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實物想到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由不能用直尺直接測量到用“滾動法”、“纏繞法”,以及用“折疊”的方法測量圓形紙片,最后到大屏幕上的圓不能進行實際測量,既留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又不斷設置認知沖突,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前提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