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教案 人教版第十一冊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98頁例5。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稅收的專有名詞,會計算應納稅額。
2、通過學習,使學生建立正確的納稅觀,懂得納稅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稅收的專有名詞,會計算應納稅額。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小黑板出示幾組信息,讓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國家用收上來的稅款做什么?
2、師介紹常見的稅種: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
二、教學新課:
1、建立納稅概念,了解納稅的有關知識。
(1)師提問:你知道哪些有關納稅的知識?(提前布置學生作調查的)
(2)板書:應納稅額 稅率
2、討論:
(1)什么人需要納稅?
(2)為什么要納稅?
(3)你認為你身邊的哪些事物是國家用稅收款投資完成的?
3、小結:
(1)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2)稅收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
4、建立納稅意識:
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應該依法納稅,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5、了解有關納稅的專用名詞(師介紹):
6、小黑板出示例5:
(1)讀題,理解題意。
(2)說一說什么是營業稅。
(3)學生試做。
(4)集體交流。
三、鞏固練習(小黑板出示):
1、一家運輸公司十月的營業額是26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3%繳納營業稅,十月份應該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2、小紅的爸爸上月的應納稅所得額是420元,如果按5%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3、王濤把春節時得到的150元壓歲錢捐給四川災區,按照規定,匯費按匯款數的1%收取,王濤的匯款和匯費一共是多少錢?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練習二十三 第4題
六、思維訓練:
按個人所得稅法規定,月收入扣除1600元后,余額不超過500元的部分要按5%的比例繳納個人所得稅;余額在500~2000元的部分按10%繳納個人所得稅。周師傅和楊師傅的工資分別是2060元和2850元,他們分別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