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稅收的作用,理解應納稅額、稅率的含義,了解常見稅種。
2、能運用百分數的知識正確地計算應納稅額。
3、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實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 初步的實踐能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納稅的意義和應納稅額的正確計算。難點:理解稅種。
教具準備
學生課前去進行各種稅種的調查,初步了解它們的含義,將有關數據做好統計。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以現實生活情境為背景,播放一段納稅人到辦稅廳納稅的錄像,并配上必要的聲音。所以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屏幕顯示)一天,校門口開店鋪的袁大叔到辦稅廳納稅,路上遇見小程。
小程:、袁大叔你去哪兒?
袁大叔:上辦稅廳納稅。
小程:哪有主動納稅的,傻瓜!
袁大叔: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讓學生說說他們倆誰做得對?為什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要結合教學例題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習情境。認知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疑 ”產生于一定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這樣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教師:看了這段錄像,你知道了些什么?
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后,教師指出:納稅就是根據國家各種稅法的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納稅的知識.
板書課題:納稅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二、教學新課
1.了解納稅的作用.
(1)自主探索.
教師:觀察分析下面幾組信息,討論兩個問題:①什么是納稅?②為什么要納稅?
屏幕顯示:
①某汽車制造廠2001年12月生產小轎車銷售額865萬元,向國家繳稅金70萬元.
②某教師去年3月對外講學收入900元,向國家繳納稅金20元.
③2001年全國財政收入16371億元,其中稅收占15175億元.
④2001年,中央財政用于養老保險基金補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補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等社會保障投入達982億元.
⑤2001年,中央財政用于支持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資金42億元.
⑥2001年,中央財政的教育支出達213億元.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指導.
(2)合作交流.
學生圍繞討論的問題,向全班交流討論的情況,最后教師小結:納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你如果是一個應該納稅的人,應怎么辦?(主動納稅.)
(學生分小組討論、自主探索,教師要參與、指導討論。由于學生討論容易偏離重點,所以要注意把學生的討論引導到重點上來。如: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國家用收上來的稅款做什么?為什么要納稅等。)
2.理解稅種.
教師:結合課前的調查,在小組上討論,哪些行業要繳納哪些種類的稅?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引導.
學生討論后匯報討論情況,教師板書:
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
教師:你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理解嗎?請說給大家聽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