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求比值的方法;弄清比同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及倍數比與相差比的區別。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以“黃金比的介入”為載體,增強學生的數學鑒賞和審美體驗,領悟數學知識所內含的文化特性。
教學重點:比的意義
教學難點:比和除法、分數間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選美”鋪墊。
1.激趣:一百多年前的一個“選美”,很有趣,大家來試一試(課件出示特殊的“選美”對象——長方形)。
2.評選:選出你認為最美的長方形。問:你為什么認為自己選中的長方形最美呢?(結論:與長和寬有關。)
二、聯系舊知,探究新知。
(一)情境比“像”中,初步認識比。
1.圖形比“像”,運用相除。
a:考眼力。課件繼續出示不同的長方形,選出與“最美”長方形相像的圖形。問:為什么它們看起來相像?(結論:也與長和寬有關)長和寬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才讓他們看起來比較像呢?
b:自主看。課件出示相像長方形長、寬的數據,學生獨立發現長和寬之間的相除關系。(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
c:合作探。把自己的發現到組內說一說,綜合大家的看法。
d:說發現。學生匯報,得出結論:長、寬具有相同倍數關系的長方形看起來最像。比如兩個長方形,一個長方形的長是另一個長方形長的2倍,寬是長的1/2,這兩個長方形就像。或者說每個長方形本身長是寬的2倍,寬是長的1/2,他們就相像。倍數關系不相同就不像。
2.明確除法關系,初識比概念。
比較長、寬的關系時,都用什么法萊計算的?那這種相除關系,還可以用一種新的形式表示出來,那就是——比。
a:感知“比”:
b、初識比概念:說了這么多,你認為什么是比?(除法)
(二)多種情境中,深入理解“比”。
1.區分同類量比和不同類量比的意義。
①出示兩個情境:圍棋小組有男生6人,女生4人;馬拉松選手跑40千米用2時。
問:哪句話中的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比來表示?如果能說給同桌聽,并說說比的結果是什么?
結論:單位相同,是同類量,可以用比來表示,比的結果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單位不同,是不同類量,但因為有相除關系,所以也可以用來表示,比的結果是一個新的量。
②練習:某個水果攤上蘋果的價錢是15元3千克。這句話中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能用比來表示嗎?
2.情境中明確比概念。
①出示情境:淘氣買了4支鋼筆,每支5元錢。這句話中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能用比來表示嗎?
②明確概念:只有兩個數相除,才能又說成這兩個數的比。
3.自學書中比的知識。
①學生獨立學習。
②匯報學習內容:前項、后項、比號、比值。
③區分比和比值。一個是式子,一個是數。
4.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
①獨立探究。
②匯報發現:(課件演示)。區分“分數形式的比”與“分數值”的不同。
③字母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明確比的后項不能為0.
④質疑:比賽中的2:0,為什么后項寫成了0.結論:比賽中的2:0是計分形式,表示相差,不是相除,不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