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應用》教學設計
教案內容:北師大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上)p55—p56。設計理念: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此,本課從學生地生活經驗出發,把陌生枯燥地應用題與學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聯系起來。通過“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這三個階段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建構地過程,體驗策略地多樣化,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意識,從而提高解決問題地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理解按一定比來分配一個數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方法。
能力訓練點:
1、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德育滲透點: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團結協作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按一定比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系,已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工作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以后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對于按比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但是對于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并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范的分配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組織復習舊知
同學們,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現在告訴你“某興趣小組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是5:4,從這組比中,你能推斷出什么信息呢?”(課件出示題目)
學生自由發言,預設推斷如下:
1、全班人數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為單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為單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為單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問:你還可以從中推斷出這個興趣小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嗎?(請3個學生說說,把握總人數比是5:4就可以了。)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看來大家對比的認識還是相當清楚的。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幅圖——(課件出示情境圖)能猜得出阿姨要大家幫什么忙嗎?
1、把這些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你們說說看,都有哪些分法?
預設同學可能發表的意見,根據回答板書:
(1)平均分(若學生沒提到,就以“我們以前不是學過‘平均分’嗎?怎么沒人提啊?”來引導分析)
追問:平均分是怎么分?明確就是每班分一半。
(2)一人一個
(3)按大班和小班人數的比來分(或說,把橘子總個數除以學生總數,看看每人
能得多少個,再分。)
追問:按人數比來分,那你能說出,大班和小班的人數比是多少嗎?(3:2),怎
么分才是按3:2來分,你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嗎?其他同學也可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