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應(yīng)用》教學設(shè)計
學習目標:1、應(yīng)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yīng)用。
學習重點:
應(yīng)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學情分析、教材處理】:
六年級學生在明晰了比與分數(shù)和除法的關(guān)系后,完全能自己找到按比分配的方法。教師在本節(jié)課中要起到啟發(fā)、點撥、深化引導的作用。在教材處理上,有意由兩個量的比過渡到三個量的比,旨在歸納出按比分配前提下,無論是兩項或是三項,它們的分配方法是一樣的。
【教學準備】:水杯、水、鮮奶、茶、秤、課件
【教學過程】:
一、分配禮物
師:同學們,今天的這節(jié)課,老師想送給大家一些特別的禮物,猜猜是什么?
1、想一想
①我將禮物的一半給男生、另一半給女生,你們說怎么樣?
②如果你覺得不太合理,那你們認為我應(yīng)當怎樣分呢
③調(diào)查班級男女生人數(shù)
④ 假設(shè)所帶禮物的數(shù)量,(不等同于人數(shù)),該怎么分呢?
如男生30人,女生20人,我只有5個禮物怎么分給男生和女生呢?每個人得到的是多少呢?如果我?guī)?0個、15個、50個禮物呢?……
⑤為什么這么多的分法你們都認為合理呢?,
師:因為按人數(shù)的比來分,落實到每個人手中的禮物就是一樣的,這才最合理。
【設(shè)計意圖:給學生分禮物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好奇心立刻被激發(fā)。教師直接拋出平均分配是否合理的問題,小學生天真的心理決定了他們一定認為不合理,因為男女生人數(shù)不同。教師不斷的假設(shè),學生不斷的思考,無形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又一按比分的可能,并在對比中理解到為什么按人數(shù)比來分配是最合理的!
2、分一分(教師拿出紙杯)
① 不知道有多少杯子,你建議怎么分呢?
② 依照學生的建議分杯。
教師依照學生的提議逐次分杯。分后讓提議查總數(shù)的人核算分配的結(jié)果
③各種分杯建議的結(jié)果一樣嗎?為什么?
④這些分杯的方法哪一種最好?
師: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如果知道總的數(shù)量,就直接按比來分;如果不知道總數(shù)或不方便查總數(shù)時,我們就按比來逐次分,來確保分配的合理。
3、比一比
① 出示“兩袋鮮奶”。直接給男生一袋、女生一袋
思考:這是平均分呢?還是按比分呢?(生答)
② 其實,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種,這個比就是1:1。
③ 現(xiàn)在,我們?nèi)耸忠恢槐樱r奶只有兩袋,想要全班同學都能品嘗到鮮奶,你有什么好辦法嗎?(推出配飲品的建議)
【設(shè)計意圖:分禮物的情境是從分橘子的情境中蛻變出來的,我先讓學生們想一想,體味按比分是合理的;再讓學生實際分一分,感受逐次分和按比分的結(jié)果相同;最后讓學生比一比,肯定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種。材料發(fā)放完畢了,制作奶茶的需求也隨之產(chǎn)生了,學生的激qing被又一次點燃!
二、配制奶茶
1、制茶前明確:
a、 制作奶茶需要什么材料?
b 、你打算怎么來制作奶茶?是隨便放嗎?想想你怎樣確定一下這三個材料的用量?
c、:那你們想想要按著怎樣的比來配呢?誰來提議一下?
d、 誰理解這個比的含義了?
e、哪一個單位最合適呢?
2、回歸具體的量
a 、 順勢提問:如果我有3克奶,要配多少茶?多少水呢?奶茶一共多少克?
b 、逆勢提問:如果我想配制2500克 奶茶,要多少奶?多少茶?多少水呢?(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