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周率的歷史(數(shù)學閱讀課)
教學內(nèi)容: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第十一冊第一單元p14——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圓周率發(fā)展歷史。
能力目標:體會人類對數(shù)學知識的不斷探索過程。
情感目標:感受數(shù)學文化的魅力,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體會人們探索圓周率的過程及方法的演變。
教學難點:體會人們探索圓周率的過程及方法的演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課件回放教材14頁第一幅圖。
畫外音:輪子是古代的重要發(fā)明,由于輪子的普遍應用,人們很容易想到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輪子滾一圈可以滾多遠?它與輪子的直徑之間有沒有關系?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二、小組活動。
1、把課前收集的資料集中,并按時間順序進行整理,然后分小組做成報告。
2、全班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進行交流。
三、閱讀,交流。
1、獨立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2、小組交流
①從資料中“我”了解到了什么?(可以說說每幅圖所展示的內(nèi)容。)
②看完資料后有什么感受?
四、深入探究。
1、古希臘的阿基米德和我國魏晉時期的劉徽在探究圓周率方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說說祖沖之在探究圓周率方面所取的成就從及這一成就獲得的國際聲譽。
3、電子計算機的出現(xiàn)給計算圓周率帶來了怎樣的突破性進度?有著怎樣的作用?
五、交流收獲。
六、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本節(jié)的閱讀、交流,寫一篇小報告,題目自擬。
板書設計:
圓周率的歷史
測量——正多邊形逼近——近代人的方法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