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鐵的兩極(精選3篇)
磁鐵的兩極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2、兩個磁極接近,有時相互排斥,有時相互吸引。磁極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問題做出假設性的解釋,并通過實驗驗證體會探究的完整過程。
2、通過實驗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孩子的小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收集數據,利用數據驗證磁鐵的兩個磁極磁力最強。
【教學難點】
通過活動,認識到磁極間有吸引和排斥兩種不同的作用這種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角硬幣、無標識的條形磁鐵、回形針、塑料盤、實驗記錄單、記號筆、木支架、棉線
演示材料:無標識的條形磁鐵、蹄形磁鐵、回形針、木支架、棉線的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索,發現問題
1、教師出示條形磁鐵和一枚硬幣,將硬幣放置磁鐵中間,問“我將手放開后硬幣會怎樣”。
2、學生交流發現。
(硬幣由中間往邊上跑……)
二、實驗探究磁鐵有磁極。
1、提出假設
談話: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產生的這種現象?
孩子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釋。
2、設計實驗
談話: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來比較條形磁鐵各部分磁力的大小嗎?
1) 孩子分小組討論。
2) 交流匯報實驗方案。
要求: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后面的發言作補充或發表不同的意見。
(教師引導孩子完善實驗方法。)
3)教師小結: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的好辦法。由于課堂時間和實驗材料有限,我們就選擇(比回形針的數量)這個實驗吧,可是怎么做這個實驗呢?
4)生小組討論并匯報
3、實驗操作
1)教師示范演示規范操作的實驗要領。
①定點的統一:先在條形磁鐵上找到定出的5個點,并用寫有修正貼字母a、b、c、d、e在條形磁鐵上表示。
②將條形磁鐵一端留出桌面,另一端置于桌面并用手壓住。
③ 掛的統一:在每個點下掛回形針,要求輕輕的掛;如果,掛鉤滿了,就往下加;如果加上去的那根掉了,那根不算。
2)提出實驗要求。
①一個點做完后,記錄員馬上記錄,再做第二個點,依次往下。記錄單上的記錄就是我們收集的證據。
②在實驗中,同學之間要比一比哪組的合作能力最好,能快、靜、齊地完成實驗。提前完成的小組思考怎樣清楚的交流匯報給同伴聽。
3)學生分組實驗操作,并完成記錄表(一)。
( )( )( )( )( ) 回形針個數。
教師巡視,重點關注學生掛回形針的位置和填寫記錄單的情況。
4、學生匯報交流
教師收集數據,并板書在記錄表(二)中。各點磁力大小統計表。
各點磁力大小統計表
小組
a
b
c
d
e
1
2
3
4
5
6
7
8
5、師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如數據一致,可直接向下進行;如有不同結果要排除少數不準確意見,分析產生的原因)
教師小結:我們把磁鐵磁力最強的部分叫做磁極。條形磁鐵有幾個磁極?(2個)
板書課題:磁鐵的兩極。
6、知識運用
談話:你能說出蹄形磁鐵有磁極嗎?
孩子猜測。
教師演示用蹄形磁鐵去吸回形針,證明蹄形磁鐵有兩個磁極。
三、實驗探究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1、猜測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磁鐵有兩個磁極,如果把兩個磁鐵的磁極相互靠近,會怎么樣呢?
學生猜測。
2、實驗論證
①教師演示實驗方法。(手拿一根條形磁鐵,用其中的一個磁極分別去靠近懸掛在木頭支架上另一根條形磁鐵的兩個磁極。)
②孩子交流觀察的現象。(有時會相互推開,有時會相互吸引)
3、教師小結
①給出吸引和排斥的定義。
我們把磁極之間相互吸的現象叫做吸引(板書符號“→ ←”);把磁極之間相互推開的現象叫做排斥(板書符號“← →”)。
②磁極間可以相互作用的。有時吸引,有時排斥。(板書小結)
4、提出困惑:誰能準確的說出是哪兩個磁極間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嗎?
5、師生解決困惑:把磁鐵的磁極用字母標出來。
教師演示用a、b、c、d標出兩根磁鐵的磁極。
6、 分小組實驗: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1)提出要求:①先用字母標出磁鐵的磁極;②為了讓每個磁極相互作用。先讓b和c接近,b和d,a和c,a和d,每次做完都要及時的記錄。
2)孩子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單(三),用符號記錄。
3)孩子交流數據。
4)教師收集數據板書記錄表(三)。
5)分析數據,再生困惑:是什么原因造成結果不一樣?
6)孩子分析原因。(剛才我們隨意的用字母標出磁鐵的兩級,并沒有按統一的標準標出字母,所以答案才不一樣。
7、教師小結:由于我們在實驗中標準不統一,才造成實驗結果不一致。那怎么做才能更準確呢?由于時間的關系,讓我們下節課再接著研究。
四、師生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五、課外延伸
摔斷的磁鐵有兩極嗎?你能找出磁極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嗎?請孩子們找到答案告訴老師。
六、板書設計
磁鐵的兩極
磁極(2個)
吸引(→←)
排斥(←→)
磁鐵的兩極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2、兩個磁極接近,有時相互排斥,有時相互吸引。磁極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問題作出假設性解釋。
2、通過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認真實驗、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2、體驗重復實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鼓勵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研究磁性強弱的問題,從某方面對不同的實驗方法做出比較和評價,體會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指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收集數據,利用數據驗證磁鐵的兩個磁極磁力最強。
【教學難點】通過活動,認識到磁極間有吸引和排斥兩種不同的作用:這種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鐵的兩個磁極不完全相同,磁極不同,作用不同。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小鋼珠、大條形磁鐵、回形針,沒有標識的磁鐵。
教師準備:蹄形、環形等不同形狀的磁鐵,若干紙條(在黑板上直觀記錄條形磁鐵相互作用的實驗現象時使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實物出示)看,這是什么?(小鋼珠和條形磁鐵)如果把小鋼珠放在條形磁鐵的中間,一松手,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猜測。
2、我們來試試吧!教師演示(多做幾次)看到了什么?(小鋼珠在磁鐵上總向兩邊滾)
3、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釋。
二、磁鐵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同一塊磁鐵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樣強呢?那我們猜條形磁鐵哪些部位磁性最強?
2、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樣用科學的實驗數據或現象來證明我們的觀點呢?要比較磁鐵的各部分磁性誰更強,可以怎么比?
3、學生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4、交流匯報實驗方案。
(1)、如果要測磁鐵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針數,該怎么做?磁鐵是放在桌上好呢還是掛起來?可以在條形磁鐵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針?為節約時間我們可以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點,板書條形磁鐵,并選擇五個點,回形針怎么放?我們可以一個接一個放(演示)現在放了幾個?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來了,算吸起幾個?注意一定要輕輕的放上去,細心一些。要不要記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針數,記在哪里?在記錄紙上就有這種實驗方法的記錄處,我們來看一下,分別在磁鐵的a、b、c、d、e處下面的括號中記錄下來?
(2)、這是比磁鐵各部分吸的回形針數,是一種比較好的比磁性強弱的辦法,還有其它不同的辦法嗎?
(3)、能不能比磁鐵各部分吸同一個回形針所需要的距離呢?怎樣量磁鐵各部位吸起同一個回形針需要的距離?用什么材料做的尺來量比較好一些?旁邊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鐵?把回形針放在尺的起始點放回形針,沿著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針,當吸住回形針時,觀察磁鐵離起始點的距離,就是這個部位吸回形針的距離。
(4)、如果用小鋼珠實驗,怎么來做?小鋼珠先放哪里?旁邊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鐵?觀察什么?怎么記錄實驗的結果呢?可以用箭頭畫出鐵珠的運動軌跡。
5、剛才小朋友們想出了許多好辦法。但課堂上時間畢竟有限,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們先選擇第一種方法進行,好嗎?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6、各小組實驗數據匯總。
7、我們一起來觀察分析一下,從我們的匯總數據里,我們可以發現些什么信息?
8、小結。
我們把兩端磁性最強的地方,叫做磁極。(板書磁極)想想一塊磁鐵磁極有幾個?
三、磁鐵兩極的研究:
1、我們已經知道磁鐵能吸鐵,如果用一個磁鐵的磁極去吸另一個磁鐵的磁極,吸引力會更大吧?想驗證一下嗎?
2、用兩只手握住兩塊沒有標識的磁鐵,將它們的磁極相互接近,出現了什么情況?我們的手有什么感覺?學生操作,交流感受。
3、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會推開呢?這樣的情況會出現幾種呢?再做一做看看。
4、我們能準確地說出,兩塊磁鐵相互接近時是哪兩個磁極相互吸引,哪兩個磁極相互排斥嗎?(不能)那怎么辦呢?
5、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引導。(為了準確而又簡單的的表達,我們可以借助一些符號來做標記,比如說字母。)
6、我們先給兩塊磁鐵的兩端分別標上a、b、c、d后,再將它們相互接近吧。當然別忘記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我們也可以借助符號,如用“→←”來表示相互吸引,用“←→”來表示相互排斥。
7、學生實驗,并記錄。
8、匯報交流。
9、小結、延伸。
(1)各組的實驗結果都相同嗎?
(2)、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標注字母時是隨意的,沒有統一標準。)
(3)、怎樣才能標注統一呢?我們下一課再繼續研究吧!
四、作業:
出示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它們的磁極在哪里呢?(用小鋼珠測試,因為磁極磁性最強,鋼珠會自動滾向磁鐵的兩個磁極。)
板書設計:
a b c d e
教學后記:
磁鐵的兩極 篇3
《磁鐵的兩極》是繼《磁鐵的磁性》后的磁鐵單元的第二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磁鐵的磁性,知道磁鐵的兩極的磁性最強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磁鐵,發現磁鐵的兩極不但磁性最強,還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動也從原來的觀察磁鐵與其他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鐵與磁鐵間的相互作用。課文安排了3個觀察、實驗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可轉動的磁鐵,從而發現磁鐵的兩極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極、北極的概念。第二個活動則自主開展實驗探究進一步研究磁鐵兩極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現其規律。第三個活動是玩磁鐵小車的游戲,是運用“同極相斥”的性質開展的活動。3個活動由淺入深,環環緊扣,活動雖難度不大,但要在40分鐘內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并讓學生反復多次實驗,記錄多次實驗結果,然后在此基礎上整理事實,發現規律,得出結論。還是要花點心思的。于是怎樣有序、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成了我這節課的主攻目標。
圍繞著這個目標,在課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了學生的實驗時間,整堂課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嚴謹而有序地完成了三個觀察、實驗活動以及多次實驗的記錄,并通過整理發現了磁鐵兩極相互作用的規律,學生情緒飽滿,參與積極,人人動手,教學目標和研究目標都得以完成和實現。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在本堂課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1、精心設計環節,科學分配時間。
本節課活動多,每個活動就算是最簡短也不能少與5分鐘,何況學生在活動后還要整理事實、完成記錄,然后互相交流,才能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如果學生活動的時間不能保證,那么活動就變成了過場,達不到效果。為了保證學生活動的時間,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注意把不是活動的環節盡量地簡單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學引入中我就從上一節課的學習開始,既復習了舊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課,時間很短,就那么1—2分鐘,而且節省了時間。
2、明確實驗要求,方法指導到位。
在每次活動前我都會對學生的實驗、觀察活動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白怎樣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確每個人做什么,使活動能有序而有效地開展,取得實效。如:在觀察轉動的磁鐵前,我邊演示邊告訴學生:小組內每人轉動磁鐵一次,等磁鐵停下時觀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簡單的圖或文字記錄下來。最后看看記錄,你們有什么發現。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實驗也反復多次地進行了。同時學生明白了實驗的重點和要求及方法。當學生按老師的指導去做時,在3——5分鐘內就有效完成了實驗,并一下子就發現磁鐵每次停下時都是指著同一個方向。
3、準備結構材料,設計實用記錄表。
在課前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我為學生準備的是兩塊磁性強弱、形狀大小都一樣的磁鐵。并且每一塊磁鐵都檢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沒有出現磁鐵被磁化的現象,在實驗中所有的組的現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對實驗卡的設計我也動了腦筋。在本課中我設計的實驗記錄卡簡單易懂,便于記錄。如在磁鐵兩極相互作用的實驗卡只要求學生在對應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簡單說說自己的發現。在活動中學生都能即時完成記錄,沒有另外花時間了。
當然在教學中也有一些不盡人義,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有個別學生在課前通過閱讀等方式已經知道磁鐵兩極相互作用的規律。于是在沒有實驗前就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把記錄卡填好了,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今的教學中怎樣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怎樣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還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