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通用4篇)
《土壤中有什么》 篇1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巖石和礦物》單元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2、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請的顆粒后沉積。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
教師演示:小黑板幾塊。酒精燈、石棉網、玻璃片。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引入
師:看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實驗材料,猜測一下,我們今天會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師:“土壤”我們在三年級研究過,四年級學習巖石時也提過,你們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書:“土壤中有什么”這節課我們又會有什么新發現呢?翻看課文,讀課文第一段。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復習舊知,引導學生對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這是一份剛從地里挖來的新鮮土壤,把它倒在一張白紙上。材料員拿出白紙放在桌子中間,再把新鮮的泥土倒在白紙上,同學先用肉眼仔細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書本第3頁的表格中。
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匯報:你們小組有什么發現?(有水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沙子、黏土、腐殖質等)。
[出示新鮮泥土,主要讓學生了解土壤是濕潤(有水分)的,有動植物殘體、動植物活體。]
師:實驗員把新鮮的土壤倒回到盒子里,我們再來觀察干燥的土壤,看看土壤中有什么,再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學生開始觀察記錄。
師在黑板上寫著“直徑大于2毫頂米,直徑小于2毫米,直徑小于十六分之一,直徑小于二百五十六分之一”。
師問:你們看到土壤中的顆粒大小一樣嗎?地質學家,為了分清顆粒特根據你沒它們的大小都有自己的專用名字,請同學們看書本52頁的介紹(或投影出示著段文字,讓學生閱讀)。這是地質學家區分巖石微粒的方法,你的土壤中有什么顆粒?板書:沙礫、沙、粉沙、黏土。它們的直徑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你有更好的辦法來區分它們嗎?
[出示干燥的泥土,主要讓學生了解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顆粒,并知道各種顆粒的區分標準和名稱。]
學生想到用篩子篩,用水的方法。師演示,把干燥的土壤倒在玻璃瓶的水中(土壤的量約瓶子的三分之一),用小棒用力攪拌水中的土壤,讓土壤隨水運動,然后靜置在一邊。
[沉積實驗,主要讓學生觀察土壤在水中分層沉積的現象。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清楚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顆粒組成的,另一方面,讓學生理解沉積,為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有條件讓每一小組學生都來做一做這個試驗。]
師:土壤里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
(1)燃燒土壤。用酒精燈燃燒放在石棉網上的土壤,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是什么發出臭味嗎?板書:“腐殖質”。
(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夾子夾著放酒精燈中上燃燒,待水分蒸發后看到什么現象---玻璃片上留有白斑,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板書:“鹽分”。指板書,腐殖質和鹽分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請看書本54頁方框中的文字或投影、小黑板顯示,學生閱讀加深理解。
[教師的演示實驗為了讓學生理解書本中的“腐殖質”和“鹽份”的這兩個概念。]
師:我們現在再來看看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師把實驗的圓柱形玻璃瓶子拿到各小組讓學生看,并作好記錄。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土壤按顆粒大小先后沉積下來,最上面一層是黏土,用棍子挑一點在手上涂抹,會感到是黏滑的、細膩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顆粒越來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殘體。)
匯報:土壤中有什么?各小組匯報實驗記錄。
師總結: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猜測、探究、驗證,到此,學生通過自身經歷的兩個實驗以及觀看教師演示的兩個實驗,對土壤的組成部分的認識已經是水到渠成,非常清晰!]
三、土壤和生命
你知道土壤中有那些生命嗎?學生舉例子。土壤為他們提供了什么?它們為土壤做了什么?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出示課文54頁的插圖(投影顯示)或讓學生看書。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怎樣解釋這一觀點?學生討論后,讀課文提供的資料或直接寫在小黑板上讓學生讀。師稍作解釋。
[這一活動通過閱讀資料、看圖、討論、講解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土壤為它們提供了棲息地;二是土壤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長發育的的必需養料,三是生物使土壤含有豐富的腐殖質等養料,四是生物的活動使水分和空氣更容易進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長。]
四、總結引申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讓我們以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結束本課吧!自由朗讀65頁的詩歌。如果時間不夠,學生回家讀。
《土壤中有什么》 篇2
課 題 第1節 土壤中有什么 日 期
教學
目標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2、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氣、礦物質和有機物。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學方法,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可以逐漸深化的”。
重難點 重點:土壤的主要組成。
【引入】土壤,在我們的周圍隨處可見。那么,土壤粒究竟有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實驗】觀察土壤的縱剖面(具體操作:帶領學生去學校的勞動基地挖土)
⑴首先可以看到許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種營養;
⑵小動物,如蚯蚓等。
⑶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等。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㈠土壤中有空氣
【實驗一】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要求:選擇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較多的空氣,實驗效果明顯。而潮濕的土壤中有許多空間已經被水分占據,空氣含量會變少。
實驗步驟:
1、在燒杯中放入一塊土壤(土壤的體積為v),緩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沒為止。記錄在燒杯中所加的水的體積。記做v1.
2、用與土壤體積相等的鐵塊替代土壤,重復上述實驗。記錄所加水的體積。記做v2。
3、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約為(v1-v2)/v
【討論】測量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其它方法:
第1種方法: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屬容器中加水,這時的注水量相當于空氣的體積大小,然后洗凈金屬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測出容器的體積,它相當于土壤體積,這樣可求得體積分數。
第2種方法:用金屬容器挖取一塊土壤,放在裝有水的量筒中,這時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氣部分的體積,在通過測量金屬容器的容積,就可以測量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了。
㈡土壤中有水
【實驗二】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水。
現象:試管壁上有水。
結論:土壤中有水。
【思考】測量土壤中水分體積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
思路:先選取一規則幾何體狀(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土壤樣本,用刻度尺測出其相關數據,算出土壤體積數v。然后用天平稱出其質量m,再將土壤搗碎,放在坩堝上用酒精燈加熱,讓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稱其質量m1。將水分的質量換算成體積,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了。
公式:(m-m1)/pv
㈢土壤中有有機物
【實驗三】土壤中有其它有機物嗎?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對質量稱量的干擾)的土壤(應含較豐富的有機質)50-100克,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以防土壤顆粒漏掉)上加熱。
現象:出現有機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燒現象;稱量時,發現土壤的質量減少。
結論:土壤中有有機物。
說明: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無機物,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葉可以為綠色植物通過養分。
㈣土壤中有無機物
【實驗四】1、將燃燒過的土壤用手搓一搓,發現:土壤顆粒很細,沒有粘性。顆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2、溶解,過濾,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為什么可以用過濾來分離泥漿?--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無機鹽。
土壤顆粒的大小與沉降的速度使怎樣的關系--顆粒大的沉降較快,小的顆粒沉降較慢。
3、蒸發皿中加熱濾液,使水分蒸發。觀察蒸發皿上的殘留物。可見:蒸發皿上有很細的結晶物。說明土壤中有無機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的物質,這些無機鹽這是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
【小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
三、從巖石到土壤
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多種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復雜的過程。即存在巖石從大到小的過程和有機物在巖石顆粒儉的積累過程。
1、風化:自然外力--風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產生的外力;
熱脹冷縮--驟熱驟降使巖石爆裂
植物和動物的作用
2、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排泄物積累在巖石顆粒間,是土壤腐殖質和有機物的重要來源。
3、土壤的形成目前還在正常進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極其緩慢--注意保護耕地。
【討論】針對目前許多地方肆意破壞土地資源的狀況,談談你的看法。
【補充】土壤污染和凈化
所謂土壤污染就是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向環境中排放的三廢物質通
過大氣、水體和生物間接地進入土壤,當進入土壤的量超過了土壤的承受能
力時,就會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引起土壤的成分、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的污染物還可以通過生物的新陳代謝和食物鏈發生進
一步的傳播。
濫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城市垃圾、
工業廢渣和各種廢水都會跟土壤發生接觸,將污染物向土壤轉移。大氣中的
污染物也會通過重力沉降和隨降水進入土壤,酸雨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土壤
發生污染的程度,可以由污染物在該土壤中的含量超過未被污染的同類土壤
中該物質的含量(背景值)的程度來表示,也可以由該土壤上生長的植物中
的含量間接顯示,還可以通過該土壤中的生態變化(生物指標)來判斷。
進入土壤的污染物,不大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將其消除,從而使土壤恢復
原來的性狀。土壤的凈化只能依靠其自身的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參與土壤
中所進行的一系列變化,發生遷移轉化,使土壤中的污染物逐漸減少,最終
消失,這就是土壤的自凈能力。這些變化包括:物理的(如農藥的揮發擴散),
化學的(如酸的中和),生物化學的(如有機物的生物降解)過程。當然,
土壤對不同污染物的凈化能力是有差別的,有的污染物容易轉化,而有的則
很難得到凈化而在土壤里長期殘留。
《土壤中有什么》 篇3
執教:上虞市城東小學 朱鉆飚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新鮮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藥匙、玻璃棒、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酒精燈、三腳架、鐵片、玻璃片、試管夾、滴管、課件等。
【課前交流】(5分)
1.觀察老師,你在老師身上發現了什么?
2.觀察一列同學,按高矮分分類,可以分幾類?怎么分?
3.討論:怎樣才能觀察得更仔細些?
4.根據表現進行獎勵。(最優秀的小組和最優秀的同學)
(以上活動根據課前時間寬裕程度決定)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2分鐘)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巖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巖石在風化的作用下碎裂,繼續風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更細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尋找土壤源于巖石的證據。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25分鐘)
1.根據你平時對土壤的觀察,你認為土壤中有什么?(適當板書)(2分鐘)
2.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樣觀察?(5分鐘)
3.請你用肉眼仔細觀察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土壤,把你的發現記錄在作業本28頁的記錄表上。比比誰的眼睛更敏銳,哪小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觀察記錄好的小組可以到老師這里領取放大鏡,進行更細致地觀察。
4.交流觀察新鮮土壤的收獲。(板書:水、沙子、動植物殘留物等)
5.為了方便觀察,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簽,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有什么發現?能給他們分分類嗎?怎樣區分呢?(4分鐘)
6.交流土壤顆粒的觀察發現:(結合學生發言板書:沙礫、沙、粉沙、黏土等)地質學家對這些顆粒進行分類:直徑大于2毫米的顆粒稱為沙礫(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小石子);直徑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稱之為沙;直徑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稱之為粉沙;直徑小于1/256毫米的稱之為黏土。讓我們一起稱呼它們。
7.如果把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發現什么呢?在操作時要注意什么?(2分鐘)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觀察。
9.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板書:空氣等)
10.讓我們來攪拌一下,你覺得要注意什么問題?小棒用力攪拌水中的土壤,讓土壤顆粒隨水運動,然后靜置在一邊。(教師適當示范)(2分鐘)
11.師生共同攪拌,并指導。
12.好,我們讓它們靜止一段時間吧。
13.土壤里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5分鐘)
(1)加熱土壤。用酒精燈燃燒放在鐵板上的土壤,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是什么發出臭味嗎?這是動植物的殘體和分解后物質燃燒發出的氣味,我們把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叫做腐殖質。(板書:腐殖質)
(2)加熱浸泡土壤的液體。師生對比實驗:首先用滴管取幾滴土壤溶液(清水),將取來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點燃酒精燈,用夾子夾著玻璃片在酒精燈上燃燒,直到水分蒸發完為止,那在加熱的過程中,要先均勻加熱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熱,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現在觀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兩塊玻璃塊上留下的斑跡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鹽分。(板書:鹽分)
14.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燒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是怎樣的順序?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土壤按顆粒大小先后沉積下來,最上面一層是黏土,用棍子挑一點在手上涂抹,會感到是黏滑的、細膩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顆粒越來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殘體。)(3分鐘)
15.現在請小組同學整理你們的實驗記錄,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師總結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強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鐘)
三、土壤和生命:(6分鐘)
1.你們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嗎?(2分鐘)
2.想一想:土壤為他們提供了什么?它們又為土壤做了什么?(2分鐘)
3.閱讀小結: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土壤為它們不僅提供了棲息地,還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長發育必需的養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豐富的腐殖質等養料,生物的活動使水分和空氣更容易進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長、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們人類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2分鐘)
5.因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關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土壤為我們的生活、生產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所以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你同意嗎?
四、總結引伸:(2分鐘)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讓我們以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結束本課吧!自由朗讀65頁的詩歌。如果時間不夠,學生回家讀。
【教學板書】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氣 腐殖質 鹽分 動植物殘留物
沙礫(小石子)
《土壤中有什么》 篇4
《土壤中有什么》教學設計
執教:上虞市城東小學 朱鉆飚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新鮮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藥匙、玻璃棒、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酒精燈、三腳架、鐵片、玻璃片、試管夾、滴管、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風化。巖石在風化的作用下碎裂,繼續風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土壤中有什么》,尋找土壤源于巖石的證據,研究土壤。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1.根據你平時對土壤的觀察,你認為土壤中有什么?
2.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樣觀察?把你的發現記錄在作業本28頁記錄表上。
3.觀察干燥的土壤土壤的顆粒,有什么發現?
4.交流土壤顆粒的觀察發現,了解沙礫、沙、粉沙、黏土等顆粒的分類。
5.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觀察。
6.攪拌水中的土壤并靜止一段時間。
7.土壤里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
(1)加熱土壤,了解腐殖質。
(2)加熱浸泡土壤的液體,了解鹽分。
8.觀察燒杯中土壤的沉積物,土壤按顆粒大小先后沉積下來,最上面一層是黏土,用棍子挑一點在手上涂抹,會感到是黏滑的、細膩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顆粒越來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殘體。
9.現在請小組同學整理你們的實驗記錄,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
三、土壤和生命:
1.你們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嗎?
2.想一想:土壤為他們提供了什么?它們又為土壤做了什么?
3.那么土壤和我們人類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四、總結引伸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所以著名科學家和作家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課本65頁),請我們課外讀一讀。
【教學板書】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氣 腐殖質 鹽分 動植物殘留物
沙礫(小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