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上冊期末總復習提綱(湘教版)
三年級上期科學期末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走進科學
1、 觀察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觀察是多感官、多角度的結合:眼睛看顏色、形狀、大小,手摸冷熱、光滑程度,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味,舌頭嘗味道。在觀察活動中,我們要學會應用眼、耳、鼻、舌、手等多種感官的配合,使我們的觀察更仔細、更全面。
2、 觀察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得更精確、細致、清楚。對觀察物體的適當的處理可以使觀察更深入,發現更多秘密。不斷地思考,能讓我們在觀察中有更多的發現,觀察更深入。
3、 觀察過程中注意找物體的共同特征。共同特征是物體分類的依據。分類前要注意先定標準(共同特征),記住每一次分類只有一個標準。
4、 植物標本制作包括:采集、處理、固定、貼標簽。標簽包括物品名稱、采集地點、采集時間、采集人。
5、 達爾文是著名的生物學家。于1859年寫成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
第二單元:身邊的動植物
1、 動物的特征包含:外型、繁殖、生活習性、運動方式等;我們可以根據動物的特征將動物分為: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
2、 蚯蚓適于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3、 李時珍是明代醫學家和藥學家。歷經27年對藥物的鑒別考證,著成醫學巨著《本草綱目》,該書內容豐富,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對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單元:土壤
1、 土壤是指地球陸地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砂質土含砂較多,黏質土含黏土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2、鑒別土壤主要有手捏法、搓條法、沉淀法等。用“手捏法”鑒別土壤的方法是:手握土壤后,再伸開手掌,土壤散開不能成團的是砂質土;能捏成團,拋到地上也不會散開的是黏質土;能捏成團,拋到地上會散開的是壤土。
3、不同的植物適合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最適合蔬菜生長的土壤是壤土。
4、 無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給作物提供營養液。這種營養液可以代替土壤向作物提供養分,使作物能夠正常生長。
5、 土壤受到的破壞主要原因有:非法取土(流失)、亂倒垃圾(污染)、沙漠化、鹽堿化等。
6、 土壤的保護措施有:(1)植樹造林,(2)禁止亂扔,(3)土壤的改良,(4)加強宣傳。
第四單元 奇妙的水
1、 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流動的液體。水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
2、要準確知道一杯水的體積,可以用量筒或量杯來測量。
3、正確使用量筒的方法是:使用量筒時要輕拿輕放,讀數時視線要與水面齊平。量筒上的單位是“毫升”用符號“ml”表示。
4、 流動的水有力量,可以推動小水輪旋轉。影響小水輪轉動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水流量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水流量大,小水輪轉動得快;水位高,水輪轉動得快。
5、象食鹽、高錳酸鉀顆粒“藏”到水中的現象,我們說它們溶解在水里。判斷物體是否溶解的標準是:(1)看不見顆粒,(2)均勻分散。
6、加快溶解的方法有:研碎、攪拌、加熱。
7、物體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叫做水的浮力。在水中,無論是上浮的物體還是下沉的物體都要受到水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