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全冊2
第一課 尋訪小動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1、 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 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1、 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 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 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1、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 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 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4、 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 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 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的分工。
3、 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 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 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 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1、 學生分組尋訪。
2、 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 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 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課 蝸牛(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 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