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復習提綱
1、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峽谷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常見地形的特點: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的是山地;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絕的低矮山丘組成的是丘陵;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的是平原;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的是高原;周圍有山地、高原環繞,中間地勢較低的是盆地。
在地形圖上,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峰,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地球上海洋多,陸地少。中國的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瑞安的主要地形為丘陵。
七大洲: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地震主要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運動有關。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溫度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
在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受拉張形成東非大裂谷。
3、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
風化作用會改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這種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
我們用給巖石加熱和冷卻的實驗,來模擬巖石在自然界不同溫度環境中所受的影響,(模擬實驗中巖石循環地被燒熱和冷卻,相當于自然界中巖石在白天受熱,夜晚冷卻;夏天受熱,冬天受冷。實驗中巖石在冷熱的不斷作用下破裂,可以推斷自然界中巖石在冷熱的不斷作用下也會發生碎裂”)。用晃動瓶中水和石塊的實驗模擬河流中巖石被磨蝕的過程,在石膏中種豌豆的實驗模擬植物生長及根的力量對巖石的破壞。比如小動物掏挖洞穴,植物的根扎入巖石裂縫。
巖石改變模樣的原因:氣溫變化 、流水的作用 、動植物作用
巖石 風 化→ 巖石碎裂 繼 續 風 化→ 小石子和沙
你知道那些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4、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地質學家按照粒徑的尺寸對這些不同的顆粒制定了分類標準。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為巖石的微粒。
土壤沉積實驗。把土壤放在水里還未攪拌時,我們能看到氣泡冒出來。攪拌后靜止一段時間,我們明顯地看到土壤按顆粒大小先后沉積下來,并分成了幾層。沉積物最上面的一層是黏土,用棍子挑一點在手上涂抹,會感到是黏滑的、細膩的。其次是沙粒,越到底下,顆粒越來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殘體。
腐殖質,可以通過燃燒富含腐殖質的土壤,聞到它的氣味。無機鹽,可以用蒸餾水浸泡土壤,然后用滴管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片上,待水分蒸發后就可以看到留在玻片上的白斑,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