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精選15篇)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觀察圖畫、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像,并進行語言描述。
3.感受到主動關心他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學會幫助有困難的人。
研究目標:
設計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開發學生的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
綠色 唱歌 田野 樂呵呵
童年 往日 難忘 喜滋滋
1.小朋友,昨天我們一起學習了第5課《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我們認讀了一些新的詞語,你還記得嗎?(出示詞語,自由朗讀。)
2.這些詞語中有兩個詞的意思差不多,誰來讀一讀。
3.這兩個詞都表示高興的意思,你能讀好這兩個詞嗎?
二、精讀訓練
(一)第一小節
1.這兩個詞都出現在詩歌的第一小節中,老師請一個小朋友來朗讀一下第一小節。
2.(出示蟈蟈圖片)瞧,這就是小男孩捉回的蟈蟈,誰來說說,這是一只怎樣的蟈蟈?
3.(聽蟈蟈的叫聲。)
4.蟈蟈的歌聲是這樣的動聽。因此,當我捉回蟈蟈,并把蟈蟈送給盲婆婆的時候,都是那樣的高興。誰來讀一讀詩歌的第一小節,把我的快樂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練習朗讀第一小節)
(二)第二小節
1.我為什么要把這只綠色的蟈蟈送給盲婆婆呢?請小朋友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二小節。
2.指名回答。(提示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平時,我不上學的時候,我會給婆婆說些什么,唱些什么呢?
4.現在,我得去上學了,就讓這只會唱歌的蟈蟈來陪婆婆吧!誰來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婆婆。(練習朗讀第二小節)
(三)第三小節
1.引讀課文第2、3小節。
2.(出示插圖)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聽著蟈蟈動聽的歌聲,婆婆笑了,你知道婆婆為什么笑了嗎?
3.婆婆聽著這動聽的歌聲,還會看到什么呢?
4.婆婆在動聽的歌聲中,又會想起什么呢?
5.大家想得好,說得也很好。你想當回小詩人嗎?請你把剛才想到的,仿照詩歌的句式說一說嗎?
(歌聲會領您————,看到——————。
歌聲會把您————,想起——————。)
6.配樂朗讀課文第2、3小節。
盲婆婆眼睛看不見,平時我有空就去給婆婆唱歌,講故事。現在,我去上學了,婆婆又有這只會唱歌的蟈蟈陪伴,她很開心。她的生活又充實了。誰來讀一讀。
(四)第四小節
1.(出示第4小節)指名朗讀
2.蟈蟈唱得多好,你愿意學著蟈蟈唱一唱嗎?
3.蟈蟈的歌聲還沒斷,誰繼續來唱?
4.會唱歌的蟈蟈送給盲婆婆,婆婆開心,我也很高興。小朋友喜歡這首詩歌嗎?快練習背一背吧。
(五)練習背誦詩歌。
(六)拓展:送詩歌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體會盲婆婆的歡樂,有感情第朗讀課文。
2、感悟幫助殘疾人的歡樂,做一個樂于助人的孩子。
3、能仿寫課文的第三小節。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文中孩子的美好品德。
教學難點:體會蟈蟈給盲婆婆帶來的快樂,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寫“盲”字:同學們,你認識這個字嗎?請你仔細看看這個字,說說你是怎么理解它的意思的?
生:“盲”就是眼睛死亡。
生:“盲”就是眼睛看不見的意思。
師: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盲人”。昨天。老師讓同學們回家體驗盲人的生活,能談談你的感受嗎?(生談體會)
師:是啊,盲人看不見紅的花,綠的草,看不見蔚藍的天空,看不見那絢麗的燈光,內心很孤獨、寂寞,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對待他們呢?
生:我們要多幫助和關心他們。
師:有位小朋友啊,就是這樣做的。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補充課題,齊讀題目。
二、新授
自由朗讀課文,試著帶上自己的理解。
學習第一小節
師:誰來讀讀第一小節
生讀
師:看你滿臉笑容的,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因為書上說“樂呵呵”、“笑滋滋”,所以要高興地讀。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誰還能說出像“樂呵呵”這樣的表示心情高興的詞語呢?
生:美滋滋、笑哈哈…….
師:是啊,高興的心情總是道不完,就讓我們都送進朗讀中吧!
師:小男孩為什么這么高興呢?
生:因為他想到蟈蟈可以幫助婆婆開心。
師:原來幫助別人是這么快樂的,讓我們快樂著他的快樂,幸福著他的幸福,再讀讀這一小節。
3、學習第二小節
過渡:小男孩好不容易捉到了一只蟈蟈,心情怎樣?他來到婆婆家迫不及待地告訴婆婆(出示第二小節)
創設情景,指導朗讀。
師當婆婆,隨機與學生互動。
生讀第二小節,師說:1、謝謝你孩子,你想得真周到。
孩子,自己留著吧,你也一定很喜歡這只蟈蟈吧!
生:不用,讓它給您唱歌吧!
……
師小結渲染氣氛:多么溫馨的話語啊,讓我們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謝謝孩子們,我替盲婆婆謝謝大家,瞧,婆婆聽了多么開心啊!來,帶上這份開心,一起告訴盲婆婆這個好消息。(出示課件)
學習第三小節。
(1)創設情景指導朗讀
師:你看,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臉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聚精會神地聽著,她聽著聽著,仿佛來到了田野,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紛說)
師:多么美妙的歌聲啊,看婆婆聽著聽著,開心地笑了,她仿佛又回到童年時代,想起童年那些歡樂的事情,比如……(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同時,播放課件,創設情景。
師:是啊,蟈蟈的歌聲使她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中,享受著陽光雨露,感受著鳥語花香,觸摸到了世界的繁華與美麗,她聽著、想著,心中充滿了歡樂,你能把這種歡樂讀出來嗎?
生主動讀
(2)過渡: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仿佛置看到了那流淌的清波,想起了童年難忘的歡樂(板書)讓我也加入你們吧,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師生合作讀)
(3)師:如果你是蟈蟈,你最想用歌聲把婆婆帶去哪里?
生自由說,然后出示課件:歌聲( ),歌聲( )。生伴著優美的音樂,自由想象寫下來。
(4)展示讀,評價讀
5、學習第四小節
(1)過渡:所以說,這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課件出示第四小節)
生齊讀
師: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關心別人,善良的孩子;關愛他人,有愛心)
師引導思考:那么這個孩子送給盲婆婆的僅僅是一只蟈蟈嗎?還會是什么?
生:溫暖、幸福、快樂……
(4)拓展課題,升華主題:所以,課題也可以說是:送給盲婆婆的溫暖、幸福、快樂(老師板書這些字)
(5)師小結:“咯咯、咯咯……”這只蟈蟈不停地唱著不斷給婆婆帶來快樂,你想送給婆婆什么呢?(生自由紛說)
三、拓展:
同學們都很有愛心,讓老師不由想起一句話: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你還能說出這樣關于“樂于助人”的諺語嗎?(生說完后,出示諺語,齊讀)
四、總結、升華:
師:讀了這些諺語,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談感受。
師:是啊,就像有首歌里唱的,請讓我來幫助你,就像幫助我們自己;請讓我來關心你,就像關心我們自己,這世界會變得更美麗。(美化板書:畫一雙手,意義在于用雙手美化這個世界)
五、課后小留言
-----伸出雙手,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再把這件事情有條理地寫下來。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3
在朗讀中悟情 在悟情中陶冶心靈
寧夏青銅峽光輝中心小學 包嘉雯
教材分析: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蘇教版第三冊第五課)是一首兒童敘事詩。通過記敘“我”將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的故事,表現了當代少年兒童關愛他人的好思想,好行為,褒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學本課重在帶領學生體悟“我”送蟈蟈的用意:在我上學時讓她替“我”為盲婆婆唱歌,讓盲婆婆從蟈蟈的歌聲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回想童年時光的歡樂,充分展示了兒童的美好心靈,讓學生從中體會人間真愛,陶冶心靈。
本文的教學時間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和生字詞語的學習。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進一步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積累abb式的詞匯。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
學情分析:
這是一首主題鮮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動,語言淺近明快,富有兒童情趣的敘事詩,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直接聯系不夠普遍。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積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欲望,盡量縮短文本與生活的距離,既抓“送蟈蟈”的敘事線,又抓“獻愛心”的情感線,深入理解詩歌涵義,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讀中陶冶美好的心靈。本節課的設計我主要采用讀悟教學法和想象教學法,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在想象說話中表達自己的感情,從而體會詩歌的語言文字之美及其中蘊含的情感之美。
教學流程:
一、緊扣課題 激趣導入
1、復習。
(1)認讀生字詞語。
(2)輪流讀詩歌,檢查初讀情況。
2、出示課題,齊讀課題,師生共同理解“盲婆婆”這個詞。重點理解“盲”字,感悟“盲”的世界。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三分鐘,處在“盲人”角度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
3、要求學生談談自己這三分鐘的感受。
4、再讀課題,設疑:“我”為什么要送給盲婆婆蟈蟈呢?一只蟈蟈能給盲婆婆帶來什么呢?
(課題“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詩歌精華所在,極富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在課題中抓住一個“盲”字,為學生留足時間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為下文進一步學習做下對比鋪墊。讀課題后設疑,有效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欲望。)
二、以讀激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
1、學習第一節,“我”捉到了一只怎樣的蟈蟈?指名讀第一節。
2、多媒體展示蟈蟈的實物圖,播放蟈蟈的叫聲,讓學生感受蟈蟈的可愛。
3、學生自由讀第一節,找一找你從哪些詞中感受到“我”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樂呵呵、喜滋滋)
4、指導積累abb式詞語。
5、“我”面對這樣一只愛不釋手的蟈蟈做出了怎樣的決定?(指導學生觀察第一幅插圖)
6、此時“我”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請你用自己理解的讀的方式表達出來。指導讀出詞語“樂呵呵”、“喜滋滋”的語氣。(自讀、指名讀、師生評議)
(此環節設計欣賞蟈蟈的外形、叫聲,說明我對蟈蟈的喜愛,而“我”又轉送給了盲婆婆,表達了“我”對盲婆婆的同情、關心、幫助,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我”的美好心靈。abb式詞語的積累,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也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精妙。)
三、以讀悟情,陶冶心靈。
1、學習第二節
(1)、質疑引讀:“我”為什么要送給盲婆婆蟈蟈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二節。
(2)、“會唱歌”指的是蟈蟈的什么?說明了什么?
(3)、說說“我”將蟈蟈送給盲婆婆的目的是什么?
(4)、“我”上學時想讓它為盲婆婆唱歌,幫她消除寂寞,帶來歡樂,那“我”平時是怎樣幫盲婆婆的呢?
(5)、此時你看出圖中的小男孩是一個怎樣的小學生?(看第一幅圖)
(6)、讓我們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第二節呢?(指導朗讀)
(本環節通過釋疑,讓學生明白了“我”送蟈蟈的用意是為盲婆婆唱歌,消除“我”不在時的寂寞,讓學生在對小男孩的評價中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受到情感的熏陶。)
2、學習第三節。
(1)、質疑引讀:蟈蟈的叫聲真的能給盲婆婆帶來歡樂嗎?請同學們輕聲讀第三節。
(2)、誰能發現蟈蟈歌聲的神奇力量?(指導看第二幅插圖)你看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聚精會神地聽著聽著,(播放蟈蟈的叫聲)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歌聲還會帶領盲婆婆到哪里?請用“歌聲會… …歌聲會… …”這一句式說話。(自由組合,討論交流。)
(4)、教師小結:蟈蟈的歌聲使盲婆婆仿佛置身于原野之中,看到了原野中的一切。她聽著、想著,心中充滿了歡樂。好象恢復了與五彩世界的聯系,她的眼中似乎不再黑暗,而是充滿了光明。
(5)、讓我們再次把光明帶給盲婆婆。指導朗讀,重點讀好“流淌的清波”、“難忘的歡樂”、“您”。(指名讀,讀后評價,全班齊讀)
(6)、盲婆婆此時欣賞著蟈蟈美妙的歌聲,會說些什么呢?
(本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說,讓學生充分的去體會盲婆婆此時的歡樂心情,再加上想象說話,更讓盲婆婆走進了學生的日常生活,縮短了她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不斷領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是多么愉快的事。)
3、學習第四節
(1)、聽老師范讀第四節,你從中看出或讀出了小男孩的心理活動了嗎?知道他的心意了嗎?說一說。
(2)、誰愿意讀一讀:學生個別讀后,相互挑戰。指導讀好“咯咯、咯咯、咯咯… …”
(咯咯、咯咯、咯咯… …清脆的蟈蟈叫聲蘊涵著“我”對盲婆婆的關心,尊敬將永遠“有效”,我會堅持下去,這個動人的故事將永遠讓學生銘記于心。)
四、奉獻愛心,升華感情。
1、讀了本詩,說說你有什么感受。你對“我”想說些什么?
2、說說你自己以后該做些什么?
3、有感情的背誦本詩。
(通過學生的說,讓他們去發表對詩意的理解,因為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同,在理解中陶冶心靈,在行動中奉獻愛心。在朗讀中再次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再次體會“我”的美好心靈,表達奉獻愛的愿望。)
五、課后作業
1、模仿第三小節的詩句,想象說話。(即用“歌聲會… …歌聲會… …”句式說話。)
2、開展“我學會關心”活動,為周圍的人做一件好事。
板書設計: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清波 看 領 替我唱歌
歡樂 想 帶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4
詩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文學藝術形式,他們早在媽媽懷抱里,就聽著催眠曲、搖籃曲,牙牙學語時又說起兒歌來。那動聽的搖籃曲、催眠曲的詞兒,那優美的兒歌,不就是兒童詩嗎?
閱讀兒童詩,這對于提高孩子的修養、欣賞水平、表達能力和陶冶性情是十分必要的,讓孩子們朗誦從內容到形式都適合兒童年齡特點的詩歌吧。對于小學低年級兒童來說,盡量使他們從很小時候接觸的諸如“排排坐,吃果果”,“你拍一,我拍一”的層次,上升到稍為高一些的層次;也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比較機械、呆板、單一的格式,發展為比較自由、變化、多樣化的地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很注重這方面的培養,從《家》、《雨點》、到《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光小學低年級就收入了十余首兒童詩歌,孩子們在兒童詩的天空歡樂地飛翔。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的教學,我是抓住課題展開兩個問題來組織教學的。問題一,小男孩為什么要送給盲婆婆蟈蟈?問題二,蟈蟈給婆婆帶來了什么?圍繞第一個問題展開前兩節的閱讀指導,引導學生認識小男孩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孩子,他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我隨即板書:歡樂。然后,抓開篇一個“樂”字指導朗讀,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
圍繞第二個問題展開三、四節的朗讀指導,先體驗婆婆的生活本來是什么樣的。“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噓——別出聲。”小朋友們煞有介事的閉上眼睛。我又問:“婆婆的生活里有紅花嗎?有綠草嗎?有青山綠水嗎?有藍天白云嗎?有的只是——”生齊答:“一片黑暗!”一生又脫口而出:“婆婆的生活很孤獨!”體驗到了盲婆婆的孤獨,才能感受到婆婆的歡樂。“是呀,蟈蟈給孤獨的婆婆帶來了什么?”生答:“歡樂!”
接著讀第三節,體驗婆婆的歡樂。我說:“現在大家都是盲婆婆,請閉上眼睛,聽——咯咯,咯咯,吱吱,吱吱,嗞嗞,嗞嗞,咯咯,咯咯,嗚嗚,嗚嗚,嘩嘩,嘩嘩……”在蟈蟈的叫聲中,我有意滲透了風聲,溪流聲,小動物的叫聲等。“小朋友,蟈蟈的歌聲領你到了哪里?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們睜開眼睛,興奮的交流著:“歌聲領我走進森林,聽到小鳥在枝頭唱歌。”“歌聲領我走進森林,看到草地上小朋友正在和梅花鹿一起舞蹈。”“歌聲領我走進田野,看到青蛙正在莊稼地里忙碌著。”“歌聲領我走進山谷,聽到泉水正在彈琴。”……交流中,小朋友走進森林、田野、山谷,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聽到鳥鳴、蛙聲、泉水叮咚,想到了小朋友在草地上嬉戲,在森林與動物玩耍……小朋友們的想象,在蟈蟈的歌聲中色彩繽紛!
“對!同樣,歌聲會領盲婆婆走進——看到——,歌聲會把她帶回——想起——”引讀詩歌第三節。至此,突破了第三節這個理解難點,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使學生親身體驗到了盲婆婆的孤獨和歡樂。
我們生活在詩的國度,詩之國的孩子應該從小汲取詩的營養。從短小清新的兒歌開始,一直發展下去,去接觸兒童詩——屬于他們自己的精神食糧,進而去接觸艾青、臧克家、李白、杜甫……當然,這一發展過程需要老師給予扶持幫助,營造氛圍,給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
愿我們的后代充滿詩情!
愿他們的生活充滿畫意!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5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讀課題。
師:我們聽寫3個詞語,誰敢上臺來寫。
老師報詞語,學生聽寫(唱歌 鄰居 難忘)
師:讀這3個詞語。誰能說說你最難忘的一件事?
生: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今天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讀課題。
師:我們聽寫3個詞語,誰敢上臺來寫。
老師報詞語,學生聽寫(唱歌 鄰居 難忘)
師:讀這3個詞語。誰能說說你最難忘的一件事?
生: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今天過生日時媽媽給我買了一個遙控汽車。我很開心。
生:上學期我考了雙百,爸媽帶我去徐州玩,這件事我很難忘。
師:課文中小朋友家的鄰居是誰?你們家的鄰居是誰?
生:盲婆婆。我家的鄰居是李晨陽,他們家共4口人,我和李晨陽是好朋友。
生:我家的鄰居是張冰茹,我和張冰茹是好朋友。
師:蟈蟈給盲婆婆唱著動聽的歌,讓我們也給盲婆婆唱首歌,好不好?
齊唱歌曲。
師:老師讓同學們回家后體會一下眼睛看不見的感覺,做了嗎?
生:做了。
生:我蒙上眼睛寫字,感覺到就像畫畫一樣。
師:蒙上眼睛做事,你覺得怎么樣?
生:覺得很難受。
生:什么也看不見。
師:小朋友才蒙了一會兒時間,就這里出錯,那里出錯,很難.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長期看不到光明。她會遇到什么困難呢?出示練習:鄰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生:她看不到路怎么樣走,她感到難受。
生:她看不到小河,她看不到花草樹木,她感到很傷心。
師:她覺得自己一個人非常孤獨。她看不到紅紅的太陽,她看不到花草樹木,她感到難過。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樣?(出示圖片)
生:她很高興。
師:今天,盲婆婆的確是非常開心,你知道盲婆婆為什么這么高興嗎?請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再告訴老師。
學生朗讀第一節
生:我把一只蟈蟈送給了盲婆婆。
師:送蟈蟈時我的心情怎么樣?
生:讀。
師:細心的同學能從第一節中的兩個詞語中看出來。
生:“喜滋滋”、“樂呵呵”。
師:這兩個詞都可以用來表示開心。小朋友把蟈蟈高興地送給盲婆婆,從中你看出……
生:他關心盲婆婆。
生:他知道盲婆婆眼睛瞎了,他想祝福她眼睛快快好。
師:抓住這兩個詞語你也美滋滋的讀一讀第一節?
生讀。
師:看得出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誰再來讀?
生再讀。
師:一起來——
生齊讀。
師:今天是高興地送蟈蟈的,你的臉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學們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來一遍。
生齊讀。
師:小朋友來到盲婆婆家門前,他都會說什么?老師就是盲婆婆,你準備說什么?
生:這是我在樹上捉到的蟈蟈,送給你。
生:這是我從草叢里捉來的蟈蟈,送給您。
師:用上“您”,表示非常尊敬婆婆。學了就會用,你真棒!
師:我們書上的小朋友怎么說的,讓我們讀一讀書上的話。
生:讀書。指名讀
師:讀的很投入。平時小朋友不上學時,他都會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生:他會給盲婆婆唱歌。
生:他會給盲婆婆掃地。
生:他會給盲婆婆談話。
師:看來,小朋友經常去看盲婆婆,跟她聊天,給她唱歌。他愛蟈蟈,但給愛盲婆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同學們,聽!(播放蟈蟈叫聲錄音)你們知道嗎?盲婆婆也有著快樂的童年,那時的她能看到一望無邊的藍天,聽到唧唧喳喳的鳥叫;能看到自己美麗的村莊,聽到小伙伴們歡快的笑聲;能看到村前清澈的小溪,聽到小溪流淌的聲音,她還時常和曉伙伴們光著腳丫在小溪里玩呢!她多么想再聽到這一切,看到這一切呀!出示掛圖。同學們看看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聚精會神的聽著,聽著,她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盲婆婆看到了小溪流淌的清波。
生:盲婆婆仿佛看到了花草樹木。
生:盲婆婆仿佛走到了童年了。
生:盲婆婆仿佛走進了田野。
師:如果你就是蟈蟈,你最想把盲婆婆帶到哪里去?
生:大自然。
師:大自然太廣闊了,具體一點。
生:樹林里。
生:北京。
生:童年。
師:她聽著,想著心中充滿了歡樂。你能把歡樂的感覺讀出來嗎?
生:她沒有讀出歡快的氣氛。
師:老師這里有個題目,你會說得更好嗎?( 出示:歌聲會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歌聲會還您走進童年,看到往日難忘的歡樂。
師:誰能說得和書上不一樣的?
生:歌聲會帶您走進森林,聽到小鳥在樹上玩游戲。
生:歌聲會帶您走進森林,聽見小鳥的叫聲,
生:歌聲會帶您走進花叢,聞到花草的香氣。
生:歌聲會帶您走進小池塘,看到小魚游來游去。
生:歌聲會帶您來到果園,聞到果子的香昧。
生:歌聲會帶您去上海,小時候在那兒玩的事。
師:她感到
生:她感到很開心,很快樂
生:她感到很開心。非常快樂。
師:心中不再寂寞,孤獨。因為蟈蟈的歌帶她進了五彩繽紛的世界。讓我們讀一讀。
生:齊讀。
師:我們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歡樂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讓我們也來做一只蟈蟈,給她帶去歡樂。
生:讀最后一段。
師:這里有六個點,老師不明白,誰知道?
生:這是省略號。
師:對,這是省略號,省略了蟈蟈的叫聲。“咯咯咯咯咯咯”,這多像蟈蟈的笑聲呀!課文中還有誰在笑呢?
生:盲婆婆。
生:小朋友。
師:他們為什么在笑?
生:因為小朋友把蟈蟈送給盲婆婆,盲婆婆笑得可開心。
師:小朋友對盲婆婆非常關心。
師:那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
生:我們要關心殘疾人。
生:我們要關心老人。
生:我們要關心別人。
師:我們要關心身邊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體有殘疾的人。
師:今天的作業就是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為身邊的人獻出愛心。過生日時媽媽給我買了一個遙控汽車。我很開心。
生:上學期我考了雙百,爸媽帶我去徐州玩,這件事我很難忘。
師:課文中小朋友家的鄰居是誰?你們家的鄰居是誰?
生:盲婆婆。我家的鄰居是李晨陽,他們家共4口人,我和李晨陽是好朋友。
生:我家的鄰居是張冰茹,我和張冰茹是好朋友。
師:蟈蟈給盲婆婆唱著動聽的歌,讓我們也給盲婆婆唱首歌,好不好?
齊唱歌曲。
師:老師讓同學們回家后體會一下眼睛看不見的感覺,做了嗎?
生:做了。
生:我蒙上眼睛寫字,感覺到就像畫畫一樣。
師:蒙上眼睛做事,你覺得怎么樣?
生:覺得很難受。
生:什么也看不見。
師:小朋友才蒙了一會兒時間,就這里出錯,那里出錯,很難.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長期看不到光明。她會遇到什么困難呢?出示練習:鄰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生:她看不到路怎么樣走,她感到難受。
生:她看不到小河,她看不到花草樹木,她感到很傷心。
師:她覺得自己一個人非常孤獨。她看不到紅紅的太陽,她看不到花草樹木,她感到難過。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樣?(出示圖片)
生:她很高興。
師:今天,盲婆婆的確是非常開心,你知道盲婆婆為什么這么高興嗎?請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再告訴老師。
學生朗讀第一節
生:我把一只蟈蟈送給了盲婆婆。
師:送蟈蟈時我的心情怎么樣?
生:讀。
師:細心的同學能從第一節中的兩個詞語中看出來。
生:“喜滋滋”、“樂呵呵”。
師:這兩個詞都可以用來表示開心。小朋友把蟈蟈高興地送給盲婆婆,從中你看出……
生:他關心盲婆婆。
生:他知道盲婆婆眼睛瞎了,他想祝福她眼睛快快好。
師:抓住這兩個詞語你也美滋滋的讀一讀第一節?
生讀。
師:看得出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誰再來讀?
生再讀。
師:一起來——
生齊讀。
師:今天是高興地送蟈蟈的,你的臉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學們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來一遍。
生齊讀。
師:小朋友來到盲婆婆家門前,他都會說什么?老師就是盲婆婆,你準備說什么?
生:這是我在樹上捉到的蟈蟈,送給你。
生:這是我從草叢里捉來的蟈蟈,送給您。
師:用上“您”,表示非常尊敬婆婆。學了就會用,你真棒!
師:我們書上的小朋友怎么說的,讓我們讀一讀書上的話。
生:讀書。指名讀
師:讀的很投入。平時小朋友不上學時,他都會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生:他會給盲婆婆唱歌。
生:他會給盲婆婆掃地。
生:他會給盲婆婆談話。
師:看來,小朋友經常去看盲婆婆,跟她聊天,給她唱歌。他愛蟈蟈,但給愛盲婆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同學們,聽!(播放蟈蟈叫聲錄音)你們知道嗎?盲婆婆也有著快樂的童年,那時的她能看到一望無邊的藍天,聽到唧唧喳喳的鳥叫;能看到自己美麗的村莊,聽到小伙伴們歡快的笑聲;能看到村前清澈的小溪,聽到小溪流淌的聲音,她還時常和曉伙伴們光著腳丫在小溪里玩呢!她多么想再聽到這一切,看到這一切呀!出示掛圖。同學們看看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聚精會神的聽著,聽著,她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盲婆婆看到了小溪流淌的清波。
生:盲婆婆仿佛看到了花草樹木。
生:盲婆婆仿佛走到了童年了。
生:盲婆婆仿佛走進了田野。
師:如果你就是蟈蟈,你最想把盲婆婆帶到哪里去?
生:大自然。
師:大自然太廣闊了,具體一點。
生:樹林里。
生:北京。
生:童年。
師:她聽著,想著心中充滿了歡樂。你能把歡樂的感覺讀出來嗎?
生:她沒有讀出歡快的氣氛。
師:老師這里有個題目,你會說得更好嗎?( 出示:歌聲會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歌聲會還您走進童年,看到往日難忘的歡樂。
師:誰能說得和書上不一樣的?
生:歌聲會帶您走進森林,聽到小鳥在樹上玩游戲。
生:歌聲會帶您走進森林,聽見小鳥的叫聲,
生:歌聲會帶您走進花叢,聞到花草的香氣。
生:歌聲會帶您走進小池塘,看到小魚游來游去。
生:歌聲會帶您來到果園,聞到果子的香昧。
生:歌聲會帶您去上海,小時候在那兒玩的事。
師:她感到
生:她感到很開心,很快樂
生:她感到很開心。非常快樂。
師:心中不再寂寞,孤獨。因為蟈蟈的歌帶她進了五彩繽紛的世界。讓我們讀一讀。
生:齊讀。
師:我們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歡樂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讓我們也來做一只蟈蟈,給她帶去歡樂。
生:讀最后一段。
師:這里有六個點,老師不明白,誰知道?
生:這是省略號。
師:對,這是省略號,省略了蟈蟈的叫聲。“咯咯咯咯咯咯”,這多像蟈蟈的笑聲呀!課文中還有誰在笑呢?
生:盲婆婆。
生:小朋友。
師:他們為什么在笑?
生:因為小朋友把蟈蟈送給盲婆婆,盲婆婆笑得可開心。
師:小朋友對盲婆婆非常關心。
師:那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
生:我們要關心殘疾人。
生:我們要關心老人。
生:我們要關心別人。
師:我們要關心身邊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體有殘疾的人。
師:今天的作業就是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為身邊的人獻出愛心。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6
教《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時,我感到很欣慰,同時也留下遺憾。我感到欣慰的是,實現了是同一個目標,傳統的教學讓我口干舌燥,而新理念下的教學卻讓我輕松自如。我改掉了以往一直在講臺上自我表現、主宰課堂的權威面貌,遺去一字不漏的分析講解,把閱讀交流、質疑等實踐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因此,在教學這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自讀感悟,通過看圖說話等,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了解“紅領巾”送蟈蟈的目的。可見,把足夠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去充分地讀書思考和交流。讓他們輕松地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從小關愛殘疾人,培養助人為樂的良好思想品德行為。教學中,我遺憾的是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如看圖說話、討論交流等環節中,我關注的是自己敢于舉手發言的小部分學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他們敢于發現自己見解的欲望,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來。
這些不足之處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也寄望于領導、專家多指點。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7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秋天來了,田野里有哪些昆蟲?
生:有蝴蝶、蜻蜓。
生:有螞蚱、青蛙。
生:有蟋蟀。
生:還有蟈蟈。
師;對。板書:蟈蟈。田野里有各種各樣的昆蟲。你們都見過蟈蟈嗎?
生:見過。
師:誰能模仿蟈蟈的叫聲?
生模仿。
師:學的可真像!如果你捉到了一只蟈蟈,打算送人的話,你想把它送給誰?
生:我想送給好朋友。
生:我想送給弟弟。
生:我想送給同學。
師:有一個小朋友把它送給了盲婆婆。板書完課題:5送給盲婆婆的蟈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盲”是什么意思?
生:很忙。
師:是嗎?看一看這個字的下半部分“目”, 想想指什么?
生:我明白了!“盲”的意思是眼睛看不見東西了。
師:真聰明!那“盲婆婆”是什么樣的人?
生:眼睛看不見東西的老人。
師: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盲婆婆的生活會有哪些不方便?
生:她會走錯路。
生:會拿錯東西。
生:會走路時撞到墻上。
生:沒法做飯。
師:是呀!盲婆婆的生活太不方便了。她感覺生活真沒意思。那小朋友為什么要把蟈蟈送給盲婆婆,蟈蟈能夠給盲婆婆帶來快樂嗎?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看一看。
二、自讀課文。
1、師:請同學們借助拼音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給每小節標上序號。
生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師出示小黑板。請生帶拼音讀(指名讀、開火車讀、自由讀)。去掉拼音后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
3、交流識字方法。
4、指名分小節讀文,正音,簡單評價。
三、學習課文
1、第一節
指名讀。
師:自己讀,找出描寫“我”心情的兩個詞語。
生:我找到了,是“樂呵呵”和“喜滋滋”。
師:你真棒!找的又對又快!板書:樂呵呵 喜滋滋
師:從這兩個詞中,你能體會到“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高興
師:帶著高興的心情讀一讀這一節。
生讀,師指名試讀,評價。
師:“我”把蟈蟈送給盲婆婆時會說什么呢?一起看第二節。
2、第二節
師:誰來回答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
生讀這一節。
師:“在我上學的時候,就讓它替我給您唱歌”,那在“我”不上學的時候,“我”會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生:我”會為盲婆婆做飯。
生:我”會為盲婆婆洗衣服。
生:我”會為盲婆婆拿她想要的東西。
生:我”會扶盲婆婆走路。
生:我”會為盲婆婆唱歌。
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看看圖畫,再來讀讀這一節,體會“我”對盲婆婆的關心。
生有感情朗讀
師:現在,蟈蟈的歌聲給盲婆婆帶來了什么呢?繼續看課文。
3、第三節
師讀生聽
師:請同學們結合圖畫讀這一節。生自由朗讀。
師生一起看圖
師:你看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入神的聽著,聽著,(播放蟈蟈叫聲錄音)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到家鄉清澈的小溪。
生:仿佛看到外面美麗的風光。
生:她仿佛聽到了小溪流淌的聲音。
生:她的眼睛仿佛恢復了光明,又看到了一切。
生: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光,聽到了小伙伴那歡快的笑聲。
師:蟈蟈的歌聲使她仿佛來到了原野,見到了原野中的一切。她聽著、想著,心中充滿了歡樂。你能把歡樂的感覺讀出來嗎?
指名讀,評價。自由練讀,檢查朗讀。
師:蟈蟈給盲婆婆帶來了歡樂,盲婆婆覺的生活變的美好了。她會對“我”說什么呢?
生:謝謝你,好孩子。
生:你送我的蟈蟈太好了。
生:婆婆的生活多虧有你,是你讓婆婆過的開心、快樂。
師:是啊!這確實是一個好孩子,為盲婆婆做了這么多。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鄰居,你會為她做什么呢?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鄰居,我會為她收拾房間。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鄰居,我會為她洗衣服、做飯。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鄰居,我會為她拿她想要的東西。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鄰居,我會陪她到野外玩。
生:如果我是盲婆婆的鄰居,我會給她唱歌聽。
師:你們都是關心人的好孩子。讓我們一起再來聽聽蟈蟈那動聽的歌聲。
4、第四節
生自由輕聲讀。
師:讓我們邊讀邊回想這個動人的故事。
生配樂朗讀
指名讀,評價。指導讀好最后一行“咯咯,咯咯,咯咯~~~”聲音由重到輕。
師:故事我們都學完了,那“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請同學們通讀全文。
四、通讀全文,體會感情
師:誰來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生:“我”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個關心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個尊敬老人的孩子。
師:同學們說的對,我們也要做這樣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尤其是對殘疾人,更要獻出一份愛心。
五、學寫生字“婆”、“綠”、“鄰”
1、生觀察這三個字的結構、占格、筆順,說需注意的筆畫。
2、師示范、指導書寫。
3、生描紅,臨寫。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6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設計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兩個生字:盲.喜
2.讀通.讀懂,讀好課文
3.通過多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激發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幫助殘疾人的美好意向
教學重點和難點:讀好課文,激起學生關心幫助殘疾人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多媒體.卡片.一個鳥籠,一塊毛巾
主要板書計劃:多媒體
作業設計安排:1 抄寫生字
2 口頭填空:歌聲會( ),看到或想到( ).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四課<送給盲婆婆的蟈蟈>,題目中有三個字婆.的.蟈讀輕聲,應讀得輕.短
2,齊讀課題
看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習了課文以后,我們就可以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讀通
1.看圖
圖1:圖上畫了什么?拿著什么?神情怎樣?
圖2:圖上畫了什么?在干什么?
2.看看課文是怎樣寫這兩幅圖的?(聽錄音)
3.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4.檢查(出示生字詞)
盲婆婆喜滋滋樂呵呵鄰居代替您田野童年流淌難忘咯咯
去掉拼音開火車讀
5.把詞語放入課文中再讀課文,要求:讀通句子
6.課文有幾小節,分節指名讀
三.精讀課文,讀懂
第一小節
1自由讀第一小節
2找出一對意思相近的詞語(喜滋滋.樂呵呵)
這兩個詞表示什么意思?誰這么開心?讀的時候怎樣?你能把它讀好嗎?
指名讀,齊讀
3把這兩個詞放入句子中,帶著高興的心情把句子讀好,齊讀
4小朋友把蟈蟈送給盲婆婆,他為什么這樣開心?
過渡:小朋友把蟈蟈送給盲婆婆,他會說些什么?
第二小節
1指名讀
2讀了這一小節,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理解會唱歌 您
3齊讀
第三小節
1.自由讀
2.討論:你讀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理解:歌聲會領您走進田野是什么意思?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什么?
為什么歌聲會把您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
過渡:歌聲會使盲婆婆置身于原野之中,見到田野里的一切,把她帶回............
她聽著,想著充滿了歡樂,你能把這種歡樂的感覺讀出來嗎?
3.指名讀評價,哪兒讀得特別好?
4.齊讀
5.小朋友,你們想一想,(填空)
歌聲會( ),看到( ).
歌聲會( ),想到( ).
學習第四小節
1.聽蟈蟈在唱歌了,它是怎樣常的?唱得怎樣?
2.最后用了省略號(說明蟈蟈在不停地叫,他給盲婆婆帶來了歡樂很多很多)
3.齊讀
四.小結:讀了課文,小朋友,你們說說,少先隊員為什么把蟈蟈送給盲婆婆?多好的一位少先隊員啊,此時他胸前的紅領巾更加鮮艷了,在微風中起伏,好象在說話呢,你想想紅領巾會對少先低員說些什么?
1.有感情齊讀課文
2.表演(自背自演,上臺表演)
3.假如在我們身邊有一位行動不便,身患殘疾的老人,你準備怎么做?
五.教學生字
盲:(1)這個字你是怎樣記的?
(2)寫好這個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3)讓學生說說
喜:(1)說說你是怎樣識記的?(部首士字頭)
(2)找出橫中線上的筆畫?找出最寬的筆畫
回憶寫字姿勢兒歌
(搜索本課課題的關鍵字可以查找本課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letgol.com)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9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通過朗讀、想象、感悟、表演來體會關心老人,關愛殘疾人后得到的快樂。
3、學會本課的生字。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想象、感悟、表演來體會關心老人,關愛殘疾人后得到的快樂。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內容,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談話導入
1、 板書課題,生讀課題
2、師:再讀課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里的“盲”是什么意思?(指名答)
3、說說你眼睛看不見的感覺。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長期看不到光明。她會遇到什么困難呢?出示練習:鄰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看不到_______________,也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指名試說)
4、她覺得自己一個人非常孤獨。孤單。她一個人住在……她看不到紅紅的太陽,她看不到花草樹木,她感到難過。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樣?(出示圖片)(很開心)你又從哪里看出來的?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神態。
5、今天,盲婆婆的確是非常開心,你知道盲婆婆為什么這么高興嗎?請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再告訴老師。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讀,指名答。
2、難怪她今天這么開心。(貼圖片)小朋友是怎么樣送蟈蟈給盲婆婆的?再讀第一自然段。
3、出示句子:捉了一只蟈蟈送給盲婆婆。和書上的句子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
4、“喜滋滋” “樂呵呵” 這兩個詞表示什么?(指名說)像這樣的詞有個專門的形式,我們叫它abb式,像這樣的表示高興的詞,還有嗎?
5、這樣的詞都可以用來表示開心。小朋友把蟈蟈高興地送給盲婆婆,從中你看出……(他關心盲婆婆。他知道盲婆婆眼睛瞎了,他想祝福她眼睛快快好。)這位小朋友想讓盲婆婆笑一笑。誰來讀一讀?生讀
6、師:今天是高興地送蟈蟈的,你的臉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學們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來一遍。生齊讀。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小朋友來到盲婆婆家門前,他都會說什么?從他的發言中,我看出這個小朋友很有禮貌。你還可以怎么有禮貌地說?能做一做動作試一試嗎?
2、看得出這位小朋友也很有愛心。從他的發言中,我們知道了小朋友為什么要送蟈蟈給盲婆婆?
3、師:平時,小朋友不上學時,他都會為盲婆婆做些什么?在上學的時候,他也時刻掂記盲婆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生齊讀。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蟈蟈唱著歌,盲婆婆聽著聽著,她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讀。指名說
2、師:如果你就是蟈蟈,你最想把盲婆婆帶到哪里去?
3、蟈蟈的歌聲會令盲婆婆也想起了許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時候都會有哪些歡樂呢?
冬天會干什么?夏天呢?多么歡樂的童年啊!誰來讀?
4、老師這里有個題目,你會說得更好嗎?( 出示:歌聲會_________,__________。)
5、師:聽著蟈蟈的歌聲,這時候她感到(貼出小卡片開心)心中不再寂寞,孤獨。因為蟈蟈的歌帶她進了五彩繽紛的世界。讓我們讀一讀。生齊讀。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我們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歡樂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讓我們也來做一只蟈蟈,給她帶去歡樂。讀最后一段。
2、師:這里有六個點,老師不明白,誰知道?為什么這里要用省略號呢?
3、師:那這個咯呼就表示它還在叫。這是蟈蟈的聲音,它還像什么聲音?像誰在笑?(蟈蟈、盲婆婆、小朋友)他們為什么在笑。
4、齊讀這一小節
三、總結、拓展
1、齊讀課文
2、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3、說說你平時生活中的有關關心殘疾人的見聞。
四、學習書寫生字
五、布置作業
今天的作業就是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為身邊的人獻出愛心。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10
國標本蘇教版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5課。這是對課文第三小節進行朗讀感悟、展開想象和拓展語言的教學片段。于漪老師說過:“詩歌是靈動的,充滿了詩人的智慧和靈秀。因此,教學生閱讀,千萬不能支解,不可嚼爛,千萬不能將秀氣和靈氣教去了。如果把靈動的、活潑的詩詞教僵了,就使他們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教者的設計以圖畫的展現,音樂的渲染,將學生帶入情境,引導學生聯想悟情,感悟朗讀,朗讀吟誦。在有限的課堂里拓展學生無限的想象,在思緒飛揚中寫下自己的篇章,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求得發展,品嘗成功的喜悅。
師:(出示插圖二:盲婆婆手捧蟈蟈,大背景是廣闊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雙手捧著蟈蟈,臉上露出微笑,聚精會神地聽著,聽著(播放蟈蟈叫聲)她仿佛會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生:她仿佛會聽到小溪流淌的聲音。
生:她仿佛會看到童年那歡樂的歲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復了,看到了美麗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聽到童年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時的歡快笑聲。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麗的世界。
師:是呀!蟈蟈的歌聲使她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中,享受著陽光雨露,感受著鳥語花香。她聽著想著,心中充滿了歡樂,你能把歡樂的感覺讀出來嗎?
(一名學生朗讀第三節,其余學生評議。)
生:聽了你的讀,我們仿佛也走進了田野,找到了歡樂。
(頓時,學生紛紛舉起小手爭著朗讀,都讀出了盲婆婆的歡樂之情。)
師:小朋友,你知道歌聲還會怎樣呢?照著書上的句子能試著說說嗎?
生:歌聲會領你走進花園,聞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聲會把你帶回故鄉,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
生:歌聲會領你走進二(2)班教室,聽到小朋友瑯瑯地讀書聲。
生:歌聲會把你帶到大街上,看到熱鬧的人們。
生:歌聲會把你帶進大森林,看到可愛的小動物。
生:歌聲會領你走進樹林里去,聽到小鳥們唧唧喳喳地歡叫聲。
生:歌聲會把你帶入馬戲團,欣賞到精彩的馬戲。
師:聽了小朋友說的,老師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復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聲帶給她的歡樂生活。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第三小節,把對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讀出來。
師:好,同學們讀得很好!蔣老師很受感動。讓我們一起祈禱,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獲得光明,永遠幸福快樂,好嗎?
生:(閉上眼睛祈禱著)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見光明,永遠幸福快樂。
師:快,帶著你的祝愿,小組合作創作一首屬于你們自己的詩歌。形式如下:
歌聲會……
歌聲會……
歌聲會……
歌聲會……
學生分小組熱烈地討論著。
請看一小組合作而成的詩歌:
歌聲會領你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聲會把你帶回草原,
仿佛騎上駿馬追趕著那歡樂的羊群。
歌聲會領你走上大街,
感受大街的繁華。
歌聲會把你帶回老家,
想起往日在爸媽懷里的歡樂。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11
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一個新偏旁,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盲人。
二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新偏旁,背誦課文。
2、通過不斷的朗讀,激發學生奉獻愛心,關心和幫助盲人。
三 教學手段
朗讀法、說話法
四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五 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六 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一、 情境導入
1、 請同學們閉上雙眼,聽音樂《讓我們蕩起雙槳》。
2、 請學生睜開雙眼。
在這樣美麗的野外,你想睜開眼睛看看嗎?你想和小伙伴蕩起雙槳嗎/
3、 可惜,盲婆婆看不到美麗的郊外,更不能和伙伴們玩耍,怎么辦呢?
4、 齊讀課題: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二、 精讀訓練
1、齊讀課文。
2、學習和朗讀第一小節。
(1)少先隊員送給盲婆婆蟈蟈的時候,心情怎樣?
從書上哪兩個詞語能看出?(樂呵呵、喜滋滋)
(2)指名說abb的詞語,和“樂呵呵”意思一樣的有哪些?
和 “喜滋滋”意思一樣的有哪些?
(3)指導朗讀讀第一小節。
1)你會用什么心情讀第一小節。
2)分男、女生讀。(小組評價)
3)指名讀。(個人評價)
3、學習和朗讀第二小節。
過渡:蟈蟈捉到了,送給盲婆婆,少先隊員要怎么說?
(1) 指名讀第二小節。
(2)幻燈片出示:想一想,蟈蟈是不是真的會唱歌?
補充: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唱歌,雄蟈蟈的翅膀扇動身體會發出響聲,那是在唱歌。
(3)幻燈片出示:在我上學的時候,就讓它替我給您唱歌。
設想:在我放學的時候,少先隊員會為盲婆婆做什么?
(4)朗讀朗讀指導。
引子:少先隊員急忙忙地跑到婆婆面前,婆婆,婆婆——
1) 指名讀。
2) 小組讀。
4、學習和朗讀第三小節。
過渡: 歌聲帶給了盲婆婆什么?
(1)指名讀第三小節。
(2)默讀課文,找找自己喜歡的句子。
(3)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歌聲會領走進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1)講解喜歡的詞語:領、看到、流淌、清波。
2)喜歡這句的指名讀、齊讀。
(4)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歌聲會把您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
1)講解喜歡的詞語:帶、想起、難忘、歡樂
2)喜歡這句的指名讀、齊讀。
5、學習和朗讀第四小節。
過渡:蟈蟈的歌聲好聽嗎?
(1)指名讀本節。
(2)找一找本小節和前面哪一小節有相同的句子。
幻燈片出示:婆婆,婆婆,
這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
補充:第一次出現知識告訴盲婆婆,送來的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這里是強調送的蟈蟈是為了 讓它陪伴盲婆婆,給盲婆婆帶來歡樂,解除郁悶。
(3)幻燈片出示:您聽,它唱的多好,
咯咯,咯咯,咯咯……
1)指名讀。
2)省略號的意思,指導朗讀,聲音越來越遠,越來越低。
3)齊讀。
三、隨堂練習
1、說一說,照第三節的樣子說句子。
(1)出示:歌聲會領您走進,
看到( )。
歌聲會把您帶回( ),
想起( )。
(2)兩人小組練習說話。
(3)指名說。
(4)出示多媒體畫片。
(5)指名說話。
2、概括小節大意,請學生排序。
(1)小黑板出示:向婆婆表示心意。
相信盲婆婆滿意。
送蟈蟈給盲婆婆。
說明送蟈蟈的目的。
(2)小組討論。
(3)指名填序號。
(4)引讀課文。
四、全文小結。
這首兒童詩說的是少先隊員送蟈蟈給盲婆婆,讓盲婆婆得到歡樂,表現了少先隊員對殘疾人的一片愛心。你們讀了這首詩歌,學習到了什么?(學生發言)
概括,我們不僅要對鄰居中的殘疾人要關心,對社會上的殘疾人也要關心。對他們不歧視,不嘲笑,要讓他們感到社會的溫暖。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教材解讀:《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兒童敘事詩,它主要有三大特點:
1、文本語言真摯自然,活潑親切,瑯瑯上口。學生通過反復地多元朗讀,能深入理解詩歌的含義,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讀中陶冶美好心靈。
2、文本思想觸及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學生純真的童心折射著善良的光輝。關心、幫助他人,使他人得到快樂,這是童心中閃光的金子。關愛他人的意識一旦與學生的情感世界相碰撞,自然會迸發出共鳴的火花、成功的火花。
3、文本形式“鏈接”了學生的想象世界。文本語言文字和兩幅插圖生動形象,充滿情趣,又自然地騰出“空白”,給學生馳騁想象、發揮創造的天地,給學生表達感受、口語交際的空間。
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詩歌要展開想象,感受語言的優美。”詩歌本身含蓄凝練,情感豐富。所以要重視整體感悟,培養良好的語感,并要能外化為朗讀時的語調、表情、動作。讓學生在觀看插圖,反復誦讀后,借助想象和表演,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體驗課文的內涵,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美。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能根據文本和插圖進行合理地想象,并生動地表達出來。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關心他人、尊老愛殘的美好愿望。
教學準備:錄音機、錄音帶(蟈蟈的叫聲、一段輕快的音樂)、教學掛圖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學會字詞,讀通課文。
第二課時: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本設計為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趣味導入
1、小朋友們,上節課我們又認識了幾個生字寶寶,現在它們排著隊來看你們啦!快和它們打招呼吧!
2、小朋友們讀得真棒,老師要講一段故事來獎勵你們:
有一個小男孩,他的鄰居是個盲婆婆,已經好多年沒有看到美麗的鮮花、明媚的陽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還是黑暗。這個小男孩經常去陪這位可憐的盲婆婆,給她帶去了很多快樂。可小男孩發現,當自己去上學時,老婆婆一個人還是很孤單。這可怎么辦呢?他想啊想,終于想出辦法來了。
[設計意圖:教學課文前,用可以為下文拋磚引玉的故事來獎勵學生,既創設了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故事里盲婆婆的形象也激起了學生的同情心,為下面的感悟文本、情感共鳴做好了鋪墊。]
二、進入情境、整體感知
1、(出示掛圖)引導看圖:你們看,小朋友想出了什么辦法?可以從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心情怎樣呢?
2、是啊!從他的表情一看就知道他很高興,那你們能不能自己讀第一節,找出描寫小朋友高興的詞呢?(引導用筆畫出關鍵詞“喜滋滋”、“樂呵呵”)
3能通過朗讀讓老師知道你們已經明白這兩個詞的意思了嗎?
(自讀、賽讀、評讀、 齊讀 )
4、你還說出像“樂呵呵”“喜滋滋”這樣的詞語嗎?
5、現在你們就是那個想出辦法的小朋友,把你們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吧!可以邊讀邊做動作。
[設計意圖: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以形象性為主。教學時以故事、圖畫、動作等多種手段,創設了直觀的形象及與文本相符合的情境,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情與趣。]
三、入情入境、合作解疑
1、是啊!“我”為什么要送蟈蟈給盲婆婆呢?蟈蟈能給盲婆婆帶來快樂嗎?
2、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小組學習。
3、學生交流讀書的收獲(“我”送蟈蟈的用意)。
各組采取不同的方式匯報理解,如朗讀、表演、復述等。
[設計意圖:營造民主、輕松的氛圍,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種形式的匯報,平添了教學的情趣,活化了課本,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充滿了生命活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表達、交際、表演等各種能力的鍛煉。]
4、學生提出讀書中的困惑(盲婆婆看不見東西,課文為什么說“歌聲會領您走進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盲婆婆年紀那么大了,“歌聲又怎么把您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
5、老師引導幫助理解。
(1)學生閉著眼睛聽蟈蟈唱歌,交流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
(2)盲婆婆聽著聽著,她的眼前會出現一幅怎樣的畫面呢?看圖描述。
(3)小朋友們,你們現在的幸福時光就正屬于金色的童年,平時玩什么覺得最有趣、最令人難忘呢?
(4)你們的課余生活真是豐富多彩,盲婆婆小時候也應該是這樣啊。可她雙目失明了,無法看到這美好的大千世界,但是聽了蟈蟈美妙動聽的歌聲,她感受到了這美好的一切,所以她非常快樂。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教師參與釋疑,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
6、你能通過朗讀把這種快樂體現出來嗎?(讓學生配樂朗讀)
7、蟈蟈的歌聲還會帶領盲婆婆到哪里呢?仿用“歌聲會……歌聲會……”的句式創作詩歌。(自由組合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以圖畫、音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充分地聯想感悟,接著創設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維互動課堂,激發學生讀的熱情。通過多形式、多層次地朗讀,讓學生真正進入課文的意境中,在讀中意會、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同時,運用知識遷移的原理安排語言訓練,創造出源于課文的形象,使學生不僅體驗到蟈蟈的歌聲給盲婆婆帶來的快樂,而且受到愛的熏陶。]
四、讀中感悟、內化體驗
1、生自由讀第四節。
2、你讀懂了小朋友關心盲婆婆的心意了嗎?能通過朗讀來體現嗎?(讓學生說一說,再讀一讀。)
3、老師也讀懂了。(師范讀)
4、讓我們都來當一回可愛的蟈蟈,給盲婆婆帶來更多的快樂吧!(齊讀)
[設計意圖:當學生已經深入感悟了文本情感后,用有聲有色地范讀,推動學生的情感波瀾,讓他們在發自內心的朗讀中自由暢想感悟文中的小朋友關愛他人的美好品質。]
五、拓展想象、升華情感
1、想象,當盲婆婆聽著歌聲,回想著清澈的小溪、快樂的童年。盲婆婆會對那個小朋友說些什么?
2、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鄰居,你會為她做些什么?(生暢談)
3、你們和那個關心別人的小朋友一樣,都是值得大家稱贊的。
4、讓我們把漲滿心里的感情帶進課文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地讀吧!(配樂)
[設計意圖:利用課文空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想象盲婆婆會怎么說,借盲婆婆表揚小朋友的語言,來觸動孩子們的內心情感,再適時引導想象自己如果是盲婆婆的鄰居,會為她做些什么?來升華學生的情感。這樣既讓學生的思想自由馳騁,又關注文本的情感取向,使學生在思維碰撞中體驗文本情感、在情感體驗中感染熏陶,使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的美好意識得到內化和升華。]
六、引導背誦、積累內化
1、這么美的一首詩歌,我好喜歡,已經會背了,你們呢?敢和老師比賽嗎?
2、好,你們抓緊時間再練習一下自己最喜歡的部分。
3、我可不想以大欺小,想請同學代替我比賽。哪些同學愿意代替我?哪些同學敢和我的代理人比賽讀書?
4、背書比賽,師生評議。
[設計意圖:學生在之前不斷地品讀、評讀,理解、感悟,課文內容已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時,讓他們挑戰和老師比賽,進行背誦練習一定充分而有興致。讓同學代替老師參加比賽,學生的激情空前高漲,人人都想過“老師癮”嗎,更想賽過“老師”呀,比賽定能盡情發揮,有感情地背誦就水到渠成了。]
七、作業超市,自主選擇
1、小演員:小組合作表演全文。
2、小朗誦家:有感情地配樂朗誦。
3、小書法家:認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4、小作家:寫寫學習本課的點滴體會;仿寫一首小詩。
5、小天使:去敬老院等地方奉獻愛心,給他人帶去快樂。
[作業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以情感表達的機會,自主選擇作業形式。]
板書設計:
5、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領 看到 清波
唱歌 盲婆婆
帶 想起 歡樂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13
[課題(學科和年級)]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 語文 二年級)
[教材簡解]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兒童敘事詩。通過記敘小男孩將心愛的蟈蟈送給盲婆婆的事,表現了少年兒童關愛他人,尤其是關心身邊殘疾人的好思想、好行為。教學時既要抓住“送蟈蟈”敘事線,又要抓“獻愛心”的情感線,引領孩子去品讀、去感受、去體驗。
[目標預設]
1、知識目標:
(1)學會生字以及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并在語境中理解生字詞。
(2)會認讀、書寫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力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的插圖,指導學生觀察、練習說話。
3、情感目標:
通過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
[重點、難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觀察、練習說話。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
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
[設計理念]
1、“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時既要抓住“送蟈蟈”的敘事線,又抓“獻愛心”的情感線讓學生多些自己領悟出來的,以疑導學,多給學生發揮主體性的空間和時間,從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學習內容。我準備創設情境,運用圖來助讀,思來促讀,讀中品情,讀中悟理。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邊讀邊想象,讓他們在讀、悟中感受人物內心,在豐富的情感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引導個性化閱讀。在有情有趣的閱讀與體驗中自主,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
2、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抓住語文的本質特點,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在語文課堂采取多種多樣的手段激發識字、寫字的興趣,引導二年級孩子學語言、用語言。
[設計思路]
教學時,圍繞課題先讓孩子質疑,然后在讀書初步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解疑,再緊扣詩歌的內容引領學生反復誦讀詩歌,理解感悟。精讀課文第一小節時,
抓住“樂呵呵”、“喜滋滋”兩個詞語,讓學生體會小男孩把蟈蟈送給盲婆婆的喜悅之情。學習第二小節時,抓住“替”一詞,讓學生體會小男孩平時可能會給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讀第三小節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想象蟈蟈的叫聲讓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歡樂的往事?讓學生創編詩歌,享受創造美。最后總結全文,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關愛他人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請你看著這幅圖,能完成這組填空嗎?(課件出示:一個長著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課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圖片,( )的眼睛,( )的眼睛)對呀,我們小朋友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眼睛讓我們看到紅的花,綠的樹,眼睛讓我們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藍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讓我們看到身邊這個美麗、精彩的世界。
2、 昨天,老師讓小朋友們試著回去閉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時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難?那時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著急、難受、緊張、害怕……)
3、 小朋友才閉上了眼睛一會兒,就遇到了這么多的困難,那要是一個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遠生活在黑暗中,那她會怎樣呢?(孤單、寂寞、難受……)成天面對著黑暗,會覺得孤單、寂寞、難受……
4、是呀,就有這樣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見了,出示詞卡:“盲婆婆”,讀詞語“盲婆婆”。“婆”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個生字,兩個字在一塊時,后面一個要讀輕聲,跟老師一起讀。有什么好方法能記住它呢?對了,婆婆是女的,這樣的字還有很多。比如:媽媽的媽、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觀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幾個字寫法一樣嗎?伸出手,跟老師一起書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擺得穩,關鍵就是要寫好這個長橫。
老師在田字格內范寫,學生書空,重點提示長橫的寫法以及生字筆順。
這位盲婆婆多可憐哪!
5、不過有人給她送東西來了!出示:“送給”、“的”。什么呀?出示:“蟈蟈”。 (出示蟈蟈圖) 蟈蟈是一種身體綠色,能發出清脆聲音的昆蟲。
4、齊讀課題: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1)真了不起,兩個輕聲一下子都讀準了,我還想再聽一遍。
(2)讀了課題,小朋友有什么疑問嗎?(預設:①誰送給盲婆婆蟈蟈?②怎樣送盲婆婆蟈蟈?③為什么要送給盲婆婆蟈蟈?④盲婆婆收到了蟈蟈,有什么反應?)
(3)下面老師為大家朗讀課文,仔細聽,看一看疑問能不能解決?聽老師范讀課文。
二、初讀詩歌,了解大意。
1、師范讀詩歌。
2、你們想不想自己也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自由讀課文。
⑴檢查字音。
開火車讀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呢?說說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鄰(鼻音和邊音)鄰和領(前鼻音和后鼻音)難(前鼻音多音字)
⑵讀詞語。
綠色 你見過綠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顏色啊。
鄰居 ①“鄰居”是什么意思?( 人們聚居在一起,臨近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認識你們家鄰居的舉手,是誰?
③課文中誰和誰是鄰居?(盲婆婆、小男孩)
歡樂
⑶這么多的生字、詞語的音都讀準了,掌聲送給你們!
⑷我們再讀一讀這首小詩,老師的要求提高了,讀通句子,長的句子多讀幾
遍。你們覺得哪句最長,比較難讀?指名讀長句子。
⑸最長的句子也讀通順了,你能不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了?生自由讀。
⑹這是一首兒童詩,每小節之間會空一行,共有幾小節?指名分節讀課文。⑺小朋友們真會讀書,句子讀通順了,小詩自然也就讀通了,你們學的得真認真!
3、全班交流。
⑴誰送給盲婆婆蟈蟈?(鄰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個長著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樣送盲婆婆蟈蟈?(喜滋滋)
⑶為什么要送給盲婆婆蟈蟈?(這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在我上學的時候,就讓他替我給您唱歌。說明小男孩關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蟈蟈,有什么反應?(這個有點困難,學生可能一下子說不上來。)
4.下面我們來細細品讀詩歌,相信小朋友不僅能能解開所有的疑問,還會有更多的收獲。
三、具體學文,了解內容,體會情感。
(1)學習第一小節,感受送蟈蟈的快樂。
①師述:看圖,說說小男孩送出蟈蟈時,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書上是怎樣用詩的語言來描述這幅場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讀讀這一自段。
③指讀。
交流:小男孩帶來的是一只什么樣的蟈蟈呢?(綠色、會唱歌、可愛……)
(課件出示蟈蟈圖片,點擊蟈蟈叫)
蟈蟈披著一身翠綠的外衣,非常可愛,還會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們也有這么可愛的蟈蟈,你們舍得送人嗎?說說你的理由。
⑤可課文中的小男孩卻把它送給了鄰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嗎?從哪兒讀出來。
(點:“樂呵呵”“喜滋滋”由黑變紅)來,帶著笑容讀一讀,像這樣的表示開心的詞還有嗎?
就讓我們一起來快樂地讀讀這些詞語吧。
(課件出示:笑瞇瞇 笑哈哈 笑嘻嘻 喜洋洋 樂呵呵)
⑥送出蟈蟈時,小男孩看到婆婆滿臉的笑容,自己也快樂起來了。讓我們一起來快樂地讀讀第一小節,讀出他們的快樂。
(2)學習第2-4小節,潛心會文
小男孩高興地把會唱歌的蟈蟈送給了盲婆婆,還有滿肚子的話要對婆婆說呢,瞧他都說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讀一讀2、3、4小節。
學習第二小節
①、讓我們讀一讀書上的話。(自由讀、指名讀)
②、這一個“您”,(課件點“您”變紅)表示非常尊敬。誰再來試試?(引導把 “替”讀好)
③、聽了他們的朗讀,知道小男孩為什么要送蟈蟈給盲婆婆嗎?平時,小男孩不上學時,他都會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會做許多事來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學的時候,他也時刻惦記著盲婆婆。他知道蟈蟈能幫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給盲婆婆一只蟈蟈。
⑤、小朋友,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男孩?(關心盲婆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2自然段,讀出小男孩對盲婆婆的關心。
學習第3小節
學習第一句:歌聲會領您走進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請同學們結合圖畫讀這一節。邊讀邊想一想:婆婆在蟈蟈聲中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讀。
②蟈蟈那美妙動聽的歌聲給盲婆婆帶來了什么呢?歌聲會領她走進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這條小溪嗎?是什么樣的呢?(清清凌凌,小魚,)歌聲會領她走進田野還會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師:是呀!蟈蟈的歌聲使她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中,享受著陽光雨露,
感受著鳥語花香,見到凌凌的小溪從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著,多美啊!指名讀。
④如果你就是蟈蟈,你最想把盲婆婆帶到哪里去?
⑤她聽著想著,從她的表情上你們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滿了歡樂,你能把歡
樂的感覺讀出來嗎?
聽了你的讀,我們仿佛也走進了田野,找到了歡樂。
學習第二句:歌聲會把您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
① 蟈蟈那美妙動聽的歌聲不僅會領盲婆婆走進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還會——?(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
②你們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樂的往事?
(吹草葉,挖野菜釣魚,捉蝴蝶,)
③講一個指導讀一次。(歌聲會把您帶回童年,想起往日難忘的歡樂。)
( 難忘什么意思? 深深的印在腦子里了。)
④ 想起了童年的歡樂,她的心情怎樣?你能讀好嗎?
⑤蟈蟈那美妙動聽的歌聲給讓雙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這世界
許多美麗的東西,想起了許許多多的快樂。
引讀:歌聲會 , 歌聲會 。
⑥試著背誦 (歌聲會 , 歌聲會 。)
⑦小朋友,你知道蟈蟈的歌聲還會怎樣呢?照著書上的句子能試著說說嗎?
歌聲會領您走進公園,看到 。
歌聲會把帶您帶回草原,看到 。
歌聲會把您帶回森林,聽到 。
歌聲會把您帶回二(9)班,看到 。
歌聲會 ,看到 。
( 課件出示:歌聲會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獨。因為蟈蟈的歌帶她走進了五彩繽紛的世界。讓我們讀一讀。
學習第4小節。
①我們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歡樂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讓我們也來做一只蟈蟈,給她帶去歡樂。齊讀最后一自然段。課件出示
②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邊聽著一邊想著,(由重到輕)
③這里有六個點。(課件出示:省略號變紅)老師不明白,誰知道?(是蟈蟈的歌聲,是我對盲婆婆的關心讓她快樂的笑聲!......)
④、指導朗讀。
在盲婆婆的耳邊一直圍繞著蟈蟈的歌聲 ,引讀“咯咯咯咯咯咯”。
歌聲是那樣的歡樂,盲婆婆是那樣的開心 ,引讀“咯咯咯咯咯咯”。
讓我們把這個動人的故事記在心里,引讀“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導背誦。
四、全文小結:
1.學了這首詩歌,你有什么收獲?
2、是啊,學了這首詩歌,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小男孩對婆婆無微不至的關愛,他給婆婆送了只會唱歌的蟈蟈,他把蟈蟈的歌聲送給了婆婆,把歡樂送給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誠的愛心送給了婆婆。給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開心了,他自己更開心。小朋友們,請把你們的愛心撒向每一個人。因為你給別人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會享受到更大的快樂。
五、學寫生字。(鄰 居 替 您 領 童 難)
1、出示生字,認讀。
2、提問:你什么好辦法記住它?
3、師范寫,生書空。
重點指導童、綠、您
童:(觀察,什么筆畫最多?書寫時有什么注意點呢?哪橫長,哪橫短。)
綠:(下面不要寫成水。)
您:(臥鉤的寫法。)
4、完成《習字冊》。
5、評價學生的字。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為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14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詩歌,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但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系不夠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發學生想象,為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情境作鋪墊。
師:閉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說說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
生:看不見鮮艷的花朵,看不見碧綠的樹葉。
生:看不見藍藍的天空,看不見紅通通的太陽。
師:這個世界是如此美麗,五彩繽紛,可是盲婆婆的世界卻是一片黑暗。她會感到怎樣?
生:她會感到寂寞、孤單。
生:她會感到傷心、難過。
生:她會感到孤零零的,會有許多煩惱。
師:在生活上,會有哪些困難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燒飯、掃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過馬路很危險。
師: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會為她做什么呢?
生:幫她掃地,干干一些簡單的家務活。
生:扶著她上街、過馬路。
生:陪她聊天,解悶,幫她消除煩惱。
生:給她唱歌、跳舞,給她帶來歡樂。
生:陪她散步。
師:對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見,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當她的眼睛。
生:我會陪她到田野里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我會給她講,天空有多藍,水溝里的水有多清澈……
師:有了我們這些善良,優秀的小朋友,婆婆的生活仿佛重現光明,幸福、快樂又回到她的身邊。我們詩歌中的這位小朋友也是這么做的,可是,我們都要上學啊,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誰來陪伴盲婆婆呢?有一天他捉到了一只蟈蟈,就想到……
讓學生模仿盲人,閉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進盲人的內心深處,學生的體驗深刻了,才能走進詩歌,與作者產生共鳴。理解詩歌中小朋友提回蟈蟈,送蟈蟈時的喜悅,并與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蟈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聲讓婆婆產生無限遐想。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第二課時教案 篇15
今天我們低年級教研組教研,教研主題為“如何培養低年級孩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由我講了一節隨堂課——《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上完課,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但仔細想想,教學中雖有成功之處,也不免有一些失誤。認真總結,將對自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先說說我認為成功的地方吧。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實施以來,我們幾經開始在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的學習習慣,如:提前準備、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坐姿端正。有幾個習慣學生養成得還是不錯的。上課前,學生能提前準備好書,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筆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并且靜息等待老師上課。課堂上讀書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自覺地把書立起來,堅持良好的讀書姿勢,而且聽講情緒也比原來好多了。
在評課的時候,老師們也都能從我的課堂上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有的說我生字教學指導得很好;有的說我讓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記生字,有統籌安排時間的意識;有的說我能運用暗示性的語言,表揚提前預習的學生,對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會起到促進作用。從這些肯定中,我感到很欣慰,多年來,我對語文教學還是積累了一些經驗的,今后還將繼續進行有益的探索。
當然,本課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學生傾聽的習慣還不夠好。特別是傾聽老師的要求和傾聽同學的發言。
2、感知課文內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內涵沒有挖掘出來。
3、學生在課堂上還會好奇的扭頭看后面聽課的老師,行為習慣不夠好。
4、學生評價語言匱乏,評價只停留在表面,語言不夠準確,如:讀得不整齊、沒感情、讀得亂。發現別人的優點少,缺點多,不能汲取別人的長處。
5、老師對蟈蟈和蛐蛐是不是一種昆蟲搞不太清楚,只得用“課后查資料”化解尷尬。
本課還可以在如下一些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傾聽的習慣,認真傾聽老師的要求,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
其次,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別人。老師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給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評價標準,如評價讀書,可從語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評價。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盲目了。
再次,備課要深入,老師要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養成提前查資料的好習慣,免得再出現不應有的尷尬。
總之,以課例為載體,通過上課、評課的教研方式,讓我更加真實、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為今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今天我講了一節課——《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上完課,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但仔細想想,教學中雖有成功之處,也不免有一些失誤。認真總結,將對自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先說說我認為成功的地方吧。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實施以來,我們幾經開始在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的學習習慣,如:提前準備、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坐姿端正。有幾個習慣學生養成得還是不錯的。上課前,學生能提前準備好書,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筆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并且靜息等待老師上課。課堂上讀書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自覺地把書立起來,堅持良好的讀書姿勢,而且聽講情緒也比原來好多了。
當然,本課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學生傾聽的習慣還不夠好。特別是傾聽老師的要求和傾聽同學的發言。
2、感知課文內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內涵沒有挖掘出來。
3、學生在課堂上還會好奇的扭頭看后面聽課的老師,行為習慣不夠好。
4、學生評價語言匱乏,評價只停留在表面,語言不夠準確,如:讀得不整齊、沒感情、讀得亂。發現別人的優點少,缺點多,不能汲取別人的長處。
本課還可以在如下一些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傾聽的習慣,認真傾聽老師的要求,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
其次,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別人。老師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給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評價標準,如評價讀書,可從語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評價。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盲目了。
再次,備課要深入,老師要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養成提前查資料的好習慣,免得再出現不應有的尷尬。
總之,以課例為載體,通過上課、評課的教研方式,讓我更加真實、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為今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時時處處皆教育,育人應達無痕境。當課堂上出現了不和諧音符,如何處理得更藝術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課堂中出現的嘲笑聲,給學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寬容。并在笑過之后,語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發展。
例一:一學生說如果我的隔壁住著一位盲婆婆,我會帶她去看風景。學生一片笑聲。我當時沒有否認這種說法,是這樣說的:“雖然婆婆看不到美麗的風景,但她會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現了類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學生真的就懂了嗎?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許可以這樣處理:你說的很特別,你會帶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風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覺這些美麗的風景呢?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皮膚感覺……。學生們在笑過之余,思維會被引開,會覺得這樣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實并不值得笑,而發言的學生會感到自己的發言得到了老師的承認。被笑的尷尬會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給了學生這樣的心理暗示:寬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別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獨特感受的。
例二:一學生在讀蟈蟈的叫聲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歡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蟈蟈的叫聲。又引來了一陣笑聲。我知道這是善意的。怎樣化這笑聲為更有利的資源呢?直接贊揚!你為什么要讀得這樣歡快?大家也來做做這只歡快的蟈蟈,改成像他這樣讀讀!讓盲婆婆感受更多的關愛,好不好?讀的情趣被調動起來了,書聲中融入的情感也會更豐富了吧。
例三:在老師獎給小朋友“快樂果”,“勇敢果”時,有一個沒獎到的,也沒發過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聲說:“這樣的蘋果又不好吃。”讓大家又是一陣笑聲。這笑聲讓我深思:他是為了引起我的注意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嗎?是我滲透給學生讀書的功利性了嗎?是我“心系課件”,沒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了吧。在這笑聲過后我該怎么辦?孩子的話也提醒了我,物質獎勵不應說在前面,不讓學生養成為功利的目標讀書。在得到獎品的同時,也應對全體同學心存感激,沒有他們謙讓機會,沒有他們默默支持,提出建議,自己的進步從何而來?所以面對大家說上一句真誠的“謝謝”,真是太應該了!當那位在下面發泄不滿情緒的小朋友聽到謝謝二字時,他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目的是通過課文的朗讀感悟,激起學生奉獻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尊老幫殘的美好意愿。在教學中,以讀貫穿,抓住“盲”展開教學,突出婆婆因“盲”間隔了與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我”送的這只蟈蟈對盲婆婆的重要意義。在教學第三節的時候,通過配樂朗讀,結合讀好“歌聲會……歌聲會……”兩個句子,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注意婆婆的表情,激發學生想象:盲婆婆聽著蟈蟈歡樂的叫聲,仿佛來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讓盲婆婆感受現實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讓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學生對于“我”送蟈蟈的用意也有了進一步的感悟。于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想蟈蟈的歌聲還會把婆婆帶到哪?”用這樣的句式說話,使學生與文本感情的一同升華,也對學生口語表達進行了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