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母親的恩情》教案(精選5篇)
《9、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1
單 元
第四單元
課 題
母親的恩情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 “忙著”造句。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進而激發學生熱愛母親的情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 學 過 程
通用設計
解讀、修改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學習生字詞,初讀古詩,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教學過程:
一、配樂朗誦,激發情感
1、語言導入:唐朝著名詩人孟郊在他50歲那年,寫了一首著名的詩——《游子吟》。聽老師來讀這首詩,一邊聽,一邊在腦海中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2、交流反饋。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詞:
1、過渡:這篇課文又為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情景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3、教師范讀課文,感情朗讀,激發情感。
4、出示生字詞,指導自學:
(1)、出示生字詞:
恩情 縫補 針線 幾根 撫摸 報答
遲遲歸 寸草心 永遠 孟郊 沐浴 銘記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3)、指名朗讀,糾正讀音。
(4)、集體朗讀,深入鞏固。
三、詩文結合,學習課文
1、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根據第一幅圖,說說圖中畫了什么?
2、 出示: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1)豐富“夜深了”內涵:此時人們都已進入夢鄉,母親不想睡嗎?在田里忙活了一天的母親,是那么疲倦,多么想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縫著縫著,眼睛竟……指導朗讀:“夜深了”。
(2)豐富“一針針一線線”內涵:
①比較“一針針一線線”與“一針一線”的差異,突出“一針針一線線”縫得細,縫得密。
②此時此刻,母親忍著疲倦,一針針一線線縫進去僅僅是針線嗎?還把什么縫進去了?
(3)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一句話,用“忙著”造句。
①出示句子:
母親忙著給孟郊縫補衣服。
蜜蜂忙著在花叢中采蜜。
②理解“忙著”的意思。
③用“忙著”說說句子。
4、學習第四句:
(1)、過渡:是啊,這一針針一線線蘊含著母親多么豐富的情感。
(2)、指名讀第四句,體會母親對兒子遠行的擔憂、期盼、不舍與牽掛之情……
5、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飽含深情地朗讀。6、詩中哪句話讓你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7、指名朗讀詩的前兩句,讀出詩韻。
8、詩文結合,用課本里的語言說說詩句的意思。9、總結:點明課題“恩情”,這就是母親的恩情呀!《論語》里曾經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管孩子走到哪里,父母都會牽掛著他。
10、深情地朗讀課題:母親的恩情。
四、作業設計:
1、抄寫詞語:
2、組詞:
補( ) 針( ) 根( ) 永( )
撲( ) 什( ) 跟( ) 水( )
3、收集孟郊或《游子吟》的相關資料或故事,講給父母聽。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結合課文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背誦古詩。教學過程:
一、鞏固復習:
1、指名朗讀生字詞,集體朗讀。
2、導入: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服,一針針一線線,表達了母親深深地愛。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詩文結合,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導入:黑夜很快就過去了,黎明的第一縷陽光從天邊射來。母親有太多太多的話要對兒子說,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學們想一想:這一路母親可能會說什么呢?(相機板書:清早 村口送別)
3、出示圖片(村口送別),學生交流討論。
4、感悟文本:此時此刻,母親的千言萬語只匯成了一句話,那就是……
(1)出示句子:“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讀中體驗:通過朗讀,讀出母親對兒子的不舍和期盼。
5、提問:聽了母親的話,詩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地點頭)。
6、引讀:望著母親頭上新生的白發,詩人的眼睛……(濕潤了)此時此刻,詩人的心里想到了什么?他會說些什么來和母親告別呢?
7、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8、總結:點明課題“恩情”,這就是母親的恩情呀!不管孩子走到哪兒,他都會牽動著父母的心。齊讀課題:母親的恩情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過渡:雖然母子倆難舍難分,但千里相送終有一別,于是孟郊穿著母親縫制的衣服,也帶著母親殷殷期望走向遠方,他一路走啊走,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結合圖片自讀第三自然段。
2、出示圖片:詩人看到了什么?你覺得小草長得怎么樣?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呢?(相機板書:太陽 小草)
3、讀好第一句,理解“生機勃勃”:蓬蓬勃勃,非常有生氣。
4、小草為什么會長得這樣生機勃勃呢?(有太陽的照耀)
5、看著沐浴著陽光的小草,孟郊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6、出示:二、三兩句話。
(1)指名朗讀這兩句話。
(2)理解“撫摸”和“注視” 的意思。
(3)讀中感悟:這里兩個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動作展示出來嗎?從這兩個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詩人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7、比較句子:出示句子
母親的慈愛,不就是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
母親的慈愛,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
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第一句是陳述句,第二句是反問句,比第一句感情強烈。
8、引導學生提問:讀到這里,你們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呢?詩人為什么說母親的慈愛就像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呢?(都讓人感到溫暖)
9、提問:詩人從什么地方也感受到了母親給予的溫暖?相機出示句子“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小句子。
10、沐浴著陽光的小草能夠報答太陽的恩情嗎?(不能)從哪句話能夠看出來:“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沐浴著陽光的小草,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呀!
11、過渡:是的,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法報答太陽的恩情,小草唯一能做的就是展露勃勃的生機,讓太陽感到欣慰。詩人由小草無法報答太陽的恩情,也想到了自己。此時,孟郊覺得什么是春天里太陽的光輝?誰是小草呢?(相機板書:母親 自己 )
12、詩文結合:由這兩句話,你想到了《游子吟》中的哪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13、感情朗讀:孟郊銘記著媽媽的養育之恩,假如他現在就站在我們面前,他會怎樣讀這首詩?誰愿意當一回詩人,指名誦讀古詩、齊讀古詩。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教師引入: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么?你覺得孟郊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關鍵詞:“永遠”、“銘記”、“50歲”體會詩人對母親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2、詩文結合:相信此刻,孟郊母子情深的畫面深深地留在我們心理。現在誰能結合課文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呢?(出示詩句)
3、指導背誦:這首浸透著濃濃感情的詩,你們愿意把他記在心里嗎?指名、集體背誦。
4、學以致用:在座的每個小朋友,都沐浴在深深的母愛中,你想怎樣報答母親的的恩情呢?現在我作為記者來采訪各位:你會怎樣報答母親恩情?
6、語言訓練:
媽媽生病時,我 ;
天冷了,我 ;
媽媽忙了一天,我 ;
7、教師總結:同學們,你們都是有孝心的同學,老師希望同學們和孟郊一樣,能時刻銘記母親的恩情。
三、作業設計:
1、默寫生字詞以及古詩《游子吟》
2、填空:
(1)、孟郊( )身上的衣服,( )那又( )又( )的針腳,心里想,母親對我 的( )不就像這( )嗎?
(2)、沐浴著( )的小草,無論怎樣都( )不了太陽的( )啊!
3、寫詩獻媽媽。
千言萬語都融入這首小詩中,讓我們一起懷著感恩之心寫一首小詩,獻給我們偉大的媽媽!板書設計: 母親的恩情 太陽 母親 感恩 照耀 關愛 小草 自己
用孩子們熟悉的兒歌導入,大家都表現得興致高昂。
開頭直接談與主題相關的例子,很好,但現在的學生對媽媽的愛理解較為膚淺。在學習母親說得話時,老師可學著母親的樣子,握著學生的手,依依不舍的說,學生一定能入情入境地體會到母子的情深。這一頓離別,還可讓學生想象孟郊和母親都說了一些什么?
教后反思 在學習孟郊看見小草沐浴著太陽的光輝,而觸景生情感念母親恩情的時候,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會母親的恩情就像太陽的光輝這句話的意思!讓學生說說平時自己的媽媽是怎樣關心愛護自己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要為媽媽做些什么,才能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我們做兒女的,無論為父母做什么事,都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的,于是,我請學生把對母親的感激用語言寫下來。最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古詩,感情得到升華。
《9、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2
課 題
母親的恩情
總 55 課時
三維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著”造句。
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本課1-3教時
課前準備:
小黑板
重 點
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看到”、“忙著”造句。
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課型:
新授、展示
難 點
教 學 過 程
備 注
明確目標、課前預習:
一、導入課文
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2、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不管是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說古代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3、板書課題:母親的恩情
二、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依次寫上序號
2、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詞和小節號
“母親的恩情”這個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意
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質疑探究、交流展示:
三、出示本課生字詞
1、指名試讀生字詞
說說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帶讀,開火車讀齊讀
3、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4、指名試讀課文每一節,師生共同糾正
5、比賽讀書
6、對于剛才的問題,你讀懂了什么?
四、學習課文第一節
1、指名讀
2、這個自然段有幾句?從第1、2句你讀懂了什么?(板書:孟郊要出遠門)你知道他母親是怎么做的嗎?(板書:縫衣一針針一線線不知什么時候回來)教學:縫補針線
3、看圖1:請小朋友看看圖再讀讀書說說你又看懂了什么,讀懂了什么?為什么?(從點的油燈可以看出她深夜縫衣,從母親手中的針線和衣服上針腳可以看出一針針地縫著一線線地縫著,從母親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這次出遠門,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4、看了圖,我們對這段話的意思體會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服。這段內容就是寫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1)誰來讀讀這句詩?
(2)誰來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詩?
(3)齊聲讀讀
5、比賽讀第一節:指名讀齊讀
五、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段有幾句話?讀了第一、二句話你知道了什么?教師提示:從母親送兒子說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們離別以后母親每天要承受掛念兒子、盼望兒子的痛苦,母親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讀第三、四句話你讀懂了什么?提示:母親年紀大了,我出門后誰來服侍她?
4、看圖2,誰能說說自己對第二自然段的體會?(看母子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多么難分難舍!他們的深厚親情太感人了)
5、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詩中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1)誰能有感情地讀讀
(2)誰能說說“意恐”的意思?
6、這一節寫了孟郊上路,母親送他時依依不舍的情景。齊讀
六、學習第三節
1、出示圖3,圖上這個人是誰?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讀第三節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讀,齊讀這句話
這句話中把太陽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4、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誰能讀出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讀這句詩
5、這首詩是孟郊什么時候寫的?齊讀第四節。
6、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指名讀,齊讀。
7、讀了這課文你有什么話想說。
七、教學生字
1、讀讀生字詞
2、今天我們要學“補、針、撫、摸、視、歸”看看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點?
3、你怎樣記住這些字?
4、學生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對比“一針一線”和“一針針一線線”,哪個詞語更能體現母親的辛勞?
板書:送兒天天掛念早點回來。
板書:多了白發眼睛濕潤。
從“孟郊看到母親的頭上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指導朗讀:讀出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
我們在寫這些左右結構的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歸納整理、拓展提高:
1、父母把你們當成寶貝,生病時的細心照顧,遇到難題時的耐心指導,犯錯時的嚴厲批評……這所有的一切,都包含著父母深深的關愛與期待。
2、向同學介紹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例子,感受親情的美好。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我們該怎樣回報母親。
反饋檢測、課后訓練:
1、比一比,再組詞。
思( ) 撲( ) 跟( ) 報( )
恩( ) 補( ) 根( ) 抱( )
2、默寫古詩《游子吟》,填空。
——————, ——————。
——————, ——————。
——————, ——————。
這首詩是——朝詩人——在他50歲那年寫的。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3、照樣子,、。
生機勃勃
———— ———— ————
又細又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組詞、填空、寫詞語。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9、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3
教學過程
一導入古詩,初步感
1每個人都有母親,每個母親都會無微不至地關心自己的孩子,我們就是在母親的呵護下一天天長大,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嗎?
2老師很羨慕你們,你們都有一個好媽媽,老師更為你們的媽媽感到欣慰,因為你們從小就銘記母親對你的恩情!而孟郊同樣把母親的恩情銘記在心,在他50歲時寫了著名的詩篇《游子吟》。千百年來,多少游子吟誦這首詩時心靈震顫,熱淚滾滾,他道出了每個游子的心聲,哪位同學愿意為在座的同學和老師吟誦這首詩。
二出示古詩:指名朗讀。
這首詩為什么如此動人心弦?它蘊涵著怎樣的深意呢?讓我們帶著這首詩走進課文中去細細地品位,去感悟。
三、精讀課文,朗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 快速默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一件什么事?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出示: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
2 (出示“忙著”)“忙著”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用忙著來說句話嗎?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母親正忙著給孟郊縫補衣裳?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板書(夜深 縫補衣裳)
3 結合詞語“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體會忙著。從這句中同學們還體會到了什么呢?(母親做了很長的時間了)(母親做的相當認真和仔細)
4 出示圖片瞧,她就在這盞油燈下為兒子縫制衣服,請同學們看,她縫得怎么樣?(母親縫制非常仔細,針腳細密)
5 民間有風俗,家里有人出遠門,為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回來的日子就會延遲。媽媽為了讓兒子早日歸來,所以也給孩子的衣服縫上細密針腳。時間就在這一針針一線線中不知不覺的流逝,此刻夜已經很深很深了,瞧她前傾著身子,依然在為兒子縫補著衣裳,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么長時間的縫呀縫,中間母親可能會有些什么動作?(揉眼、捶背、擦汗)誰愿意把母親此刻的動作表演出來呢?(動作展示)
6 看到這位母親細密的針腳和她勞累的身影,你有什么話要說呢?
(生1:夜很深了,母親還在縫衣,我覺得母親很辛苦,疲勞!;我覺得母親為了孩兒出門能穿上又好又暖的衣服而熬夜,她太疼愛自己的孩子;一針針一線線都是母親對兒子的愛;我讀出了母親對孩子的深情)
7 這細密的針腳透著母親深深的愛,誰能把這句話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8 此刻媽媽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不知孩子出門是否順利;我把針腳縫的密密的,你一定按時回來的;兒子啊,你能不能早點回來。……)
9 是呀!此刻媽媽的心里是多么盼望兒子能早點回來呀!
10 出示: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11 誰能體會此刻孟郊媽媽的心,用朗讀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好嗎?(試讀、指名讀,齊讀)
12 師引: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沒有說什么感人的話,卻用針線把自己對兒子的關愛縫進了衣服。這就是(出示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濃濃的感情就融會在詩句中,讓我們一邊朗誦一邊體會。齊讀古詩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 天不知不覺就亮了,一晃眼就是第二天清早了,媽媽早早的起來送兒子上路了
2 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話要對兒子說,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學們想一想:這一路母親可能會說什么呢?(相機板書:清早臨行送別)
3 出示圖片(村口送別),
4 交流:(生1:郊兒,出門在外當心著涼;兒呀,在外面要吃好住好,不要舍不得花錢;郊兒,錢要放好,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郊兒,在外要刻苦讀書,爭取考個功名回來;孩子,在外不要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要多寫信回家;孩子,考不上功名也不要緊,記得回家再努力哦;
5 兒子轉身就要離開了,此刻母親望著兒子,千言萬語只匯成了一句話,那就是出示句子:“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6 這句話中包含著母親的不舍和母親的期盼,誰能讀好這句話。指名讀
7 聽了母親的話,詩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的點頭)。
8 望著母親頭上新生的白發,為什么詩人的眼睛會濕潤了呢?(母親這么大年紀還在為自己操勞,把頭發都染白了,作為兒子心里很感動)。
9 此時此刻,詩人的心里想到了什么?他會說些什么來和母親告別呢?
(母親,你放心,兒子長大了,我會照顧好自己的;母親,我一定爭取金榜題名,讓你過個幸福的晚年;母親,我不在你身邊的日子你一定要保重身體……。)
10 母子倆彼此掛念,多么讓人感動的一幕呀!這里,哪句話也特別能體現詩句意恐遲遲歸的意思?(“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過渡: 雖然母子倆難舍難分,但千里相送終有一別,于是孟郊穿著母親縫制的衣服,也帶著母親殷殷期望走向遠方,他一路走啊走,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結合圖片自讀第三小節。
《9、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4
課題
母親的恩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著”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重點
1.正確、美觀地書寫書后10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教學難點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資源
教時安排
兩課時
預習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流利、通順地朗讀課文。
2、初讀課文,能夠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 “恩、補、撫、摸、報”五個生字。
教學重點
正確美觀地書寫 “恩、補、撫、摸、報”四個生字。
教學難點
初讀課文,能夠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復備
一、激情導入、明確目標
1、師:母親,多么親切的字眼,小朋友們,你們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親?板書:母親
2、師:是呀,母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媽媽,提起母親,你能想到那些詞語? (善良 、勤勞、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藹可親、勞累、平易近人、愛幫助人、美麗、偉大、溫柔……)
3、師:我們真想把世界上最美麗的詞語送給母親,母愛偉大,母愛無私,我們要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師板書,“恩”是前鼻音,“情”是后鼻音,讀準這個詞。
4、“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誼。讓我們深情地讀好課題。 (指名讀,再齊讀)
二、自主學習、嘗試練習
1、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感受母親的恩情。打開書,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詞語認讀。
出示:孟郊、縫補、恩情;永遠、報答、銘記;撫摸、沐浴、濕潤;注視、著名、慈愛;一針針、遲遲歸、寸草心;幾根白發、生機勃勃
(1)指名試讀
(2)帶讀,開火讀、齊讀
(3)第三行,你發現了什么,還有哪些這樣的詞語?
(4)第四行,你知道與它意思相近的詞是什么嗎?
3、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同桌互讀,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三、 合作分享、反饋點撥
1、讀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
出示:第三遍小聲讀課文,邊讀邊想,試著完成填空: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詩人。這首詩是他在( )歲那年寫成的,表現了詩人永遠銘記著( )。
2、(出示孟郊圖片) 孟郊,唐朝著名詩人。40歲時才考中進士。中進士后,他到江蘇溧陽當縣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親到溧陽。想起母親對自己的慈愛和關心,50歲那年詩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動地吟出《游子吟》,這首小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吟誦。
3、出示《游子吟》,齊讀。
四、及時訓練、當堂達標
1、出示生字: 恩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遲 寸 永
課件字體變色: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這10個生字中有6個都是左右結構的,其中3個還都是“扌”,現在請小朋友們想辦法記住這些字的字形。
2、這節課重點看“恩、補、撫、摸、報”這五生字。
恩,因字放心上,模樣有點方。心中有三點,點點各不同。
遲,走之左邊短,折處對準上面點。平折伸長包起尺,尺字橫斜才好看。
3、教師范寫,學生描紅。
五、總結提升、適當拓展:
作業設計
(1)把《游子吟》美美地朗誦給媽媽聽。
(2)搜集有關母愛的古詩、歌曲、文章,準備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9、母親的恩情
母親 縫衣送兒
孟郊 銘記在心 《游子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吟誦《游子吟》。
2、能夠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3、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針、根、遲、寸、永”這幾個字。
教學重點
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針、根、遲、寸、永”這幾個字。
教學難點
能夠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復備
一、激情導入、明確目標
二、自主學習、嘗試練習
1、詩人永遠銘記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恩情呢?讓我們走近課文去探尋!請小朋友們自讀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親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讓你特別感動的嗎?用直線劃出來,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溫馨提示:交流可以這樣說:我劃的句子是_______,我從中體會到——)
預設:
a、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行動)
(1)“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請小朋友們查一查字典。在這個句子中,“深”應該表示時間長的意思。
(2)看圖:看母親正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著。你們知道母親為什么要這樣一針針一線線地縫呢?
(3)所以,雖然,油燈昏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可——(讀這句)孟郊即將遠行,母親將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縫進了衣服,所以——(讀這句)
(4)母親邊縫衣服邊想什么呢?(生談) 點紅省略號,母親還會想什么呢?
(5)小朋友,你們看,夜深人靜,這位頭發花白、雙眼模糊的老母親,還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縫著……看著此情此景,你心動了嗎?你能把母親縫衣的認真仔細給讀出來嗎?
b、 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
(1)“忙”在字典中有兩個意思(出示:①事情多,沒空閑。比如,工作忙。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忙著干活。提問:句中的“忙著”的“忙”是什么意思?
(2)練習造句,相互交流。
①課件出示: 忙著 。誰忙著干什么?這一句比較簡單。
②課件出示: , 忙著 。我們可以在“誰忙著干什么?”這一句前面加上“什么情況下”,這樣句子的意思就具體了。
③課件出示: , 忙著 , 。我們可以在第二句的后面再補上“忙得怎么樣?”或者“是怎么忙的?”這樣,句子的意思就更加具體了。
(3)夜深了,母親還忙著為孩子縫補衣裳,雙眼模糊,困倦難忍,但依舊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母親的恩情多么感人啊!
c、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語言)
(1)小朋友們能看圖說說這送別的場面嗎?
(2) 縫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親又早起送兒子到村外。兒行千里,母擔憂!兒子的行牽動著母親的心啊!千言萬語都化成了一句話,那就是(出示):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啊!誰來當這位萬分不舍的母親?母親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孟郊望著母親的白發,縱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眼睛不知不覺就濕潤了,現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體貼的郊兒)
3、總結:
請小朋友們再讀讀1~2自然段,感受一下母親濃濃的情。
4、母愛就是這樣偉大而又平凡,母親深夜縫衣,清晨送兒,(板書)她的愛就體現在這些細微的事情上。50歲的孟郊難忘這一幕幕,不由得寫下了這些的詩句:(齊讀)
出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5、結合剛才我們對課文的學習,你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三、 合作分享、反饋點撥
1、帶著母親的叮囑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萬千,默讀第3自然段,用“橫線”劃出孟郊看到的,用“波浪線”劃出想到的。
(1)看圖,小草長得很茂盛,這就是“生機勃勃”。小草為什么會長得這樣生機勃勃?(因為有了陽光雨露的沐浴才會長得如此有生機。)
(2)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3)“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這是一個反問句,意思十分肯定:母親的慈愛,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
(4)“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這句話說的又是什么意思?
(5)孟郊把“太陽的光輝”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6)小結:孟郊觸景生情,由生機勃勃的小草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聯想到慈愛的母親給自己的關懷,母親的恩情,是無論如何也報答不完的,表達了孟郊對母親的感激之情。請小朋友們把這一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讀出這一份感激之情。
(7)這似山高似海深的愛就是——(引讀)母親的恩情,孟郊難忘此情引景,寫下了這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孟郊上京趕考,做了一名縣官,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母親接進城。母親的這份恩情孟郊牢牢地記在了心里,到他50歲時都難以忘記,這就是——銘記。讓我們再深情地朗誦這首詩。
3、同學們,讓我們再跟隨孟郊回到臨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燈忽明忽暗,母親揉揉酸澀的眼睛,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兒子的衣服,女生—— (齊背《游子吟》)清晨,母親送兒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還不住的叮嚀早回來,男生——(齊背《游子吟》)這就是生活中那細微的母愛,它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偉大,讓我們全體起立,一起吟誦。
這首詩中的母親是那么尋常,又那么偉大。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游子的心。這首詩也成了千古傳唱的名篇,讓我們永遠記住它。
四、及時訓練、當堂達標
1、出示生字: 恩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遲 寸 永
課件字體變色: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這10個生字中有6個都是左右結構的,其中3個還都是“扌”,現在請小朋友們想辦法記住這些字的字形。
2、教師范寫,學生描紅。
五、總結提升、適當拓展:
這首詩中的母親是那么尋常,又那么偉大。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游子的心。這首詩也成了千古傳唱的名篇,讓我們永遠記住它。
作業設計
必做題:深情地背《游子吟》給媽媽聽。
選做題:想一想媽媽是怎樣對自己的?你打算怎樣做一個體貼媽媽孝敬媽媽的好孩子。
板書設計
9、母親的恩情
母親 縫衣送兒
孟郊 銘記在心 《游子吟》
教學反思
《9、母親的恩情》教案 篇5
作者:yl 發表時間:2004-4-29 閱讀次數:237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掌握一個多音字的讀音,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說古代的一位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二、揭示課題。
1、板書:母親的恩情
2、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誼。
三、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2、借助拼音,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效果。
指名讀課文,引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和多音字。
報答不了
指名試讀課文。
四、描紅指導。
1、提示注意點。
2、學生練習描紅。
五、布置作業 。
1、抄寫詞語。見文后練習3。
2、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細讀課文。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這首詩。能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圖片。
教學過程 :
一、細讀課文。
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圖,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孟郊要出遠門,他母親是怎么想的?從哪兒看出母親是在深夜縫衣,從母親手中的針線和衣服上的針腳可以看出一針針一線線地縫。
2、指名讀。
3、這一自然段講了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服。
學習第二自然段。
1、母親送兒子,會說些什么?板書:送兒 天天掛念 早點回來
2、提示:從母親送兒子說的話當中可以看出他們離別以后母親每天要承受掛念兒子,盼望兒子的痛苦,母親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聽了有什么反應呢?他會想些什么呢?(孟郊會想:母親年紀大了,我出門后誰來服侍她?所以傷心得要流淚,眼睛濕潤了)
3、看圖,誰能說說自己對第2自然段內容的體會。
看母子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多么難舍難分!他們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動了。
4、指名讀。
學習第三自然段。
1、出示掛圖,問圖上這個人是誰,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讀,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陽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這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這兩個動作和想到母親的慈愛有什么關系?
4、這一節寫了孟郊上路時所見所感。
學習四、五自然段。
1、這首詩是孟郊在什么時候寫的?詩題是什么?孟郊為什么要寫詩?(他不能忘記母親的恩情)
2、誰能讀讀《游子吟》。
3、理解詩歌。
二、總結。
這篇課文寫孟郊要出遠門,母親深夜給他縫補衣服,天明送別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歲寫的《游子吟》這首詩,反映詩人不忘母親的恩情。
學生談體會。
三、布置作業 。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背誦,課堂練習。
教學目標 :背誦《游子吟》,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課堂練習
教學過程 :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指導背誦。
1、利用板書,引導背誦。
2、分兩個大組,一個背,另一組聽,再交換一次。
3、同桌交替背、聽、互評。
4、指名背誦。
三、課堂練習。
1、讀句子,寫話。
各人自讀句子,注意“忙著、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說,再寫下來。
忙著——
看到——
2、比一比,組詞。
補( )摸( )恩( )
撲( )漠( )思( )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孟郊( )身上的衣服,( )那又( )又( )的針腳,心里想,母親對我 的( )不就像這( )嗎?
沐浴著( )的小草,無論怎樣都( )不了太陽的(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