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精選13篇)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1
[分析教材]
《守株待兔》是人教版第四冊第27課《寓言兩則》中的一則寓言。這則寓言通過講一個種田人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白撿了一只野兔而盼望天天撿野兔的事,揭示了不努力做事,心存僥幸,是不會有好結果的道理。寓言故事簡短易讀,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分析學生]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直觀形象的圖畫比較感興趣,生動活潑、形象新穎、色彩鮮艷的刺激物最容易成為他們注意的對象,說話訓練是低段教學的重點,看圖講故事符合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好動愛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現欲強是我班學生另一顯著特點。他們雖然聰明活潑,卻缺乏認真細致,讀起書來往往留于形式,沒有深入到課文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觀性,指導學生感情地朗讀,使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 [教學理念]
本課內容簡短,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詞匯豐富,理解課文內容主要靠自己讀書,自己意會。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朗讀時間和吸收內化時間,以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設計特色]
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借教材的"階梯"引導學生一步步往上攀登。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詞語。
2.理解寓言含義,回答課后問題。
3.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規律,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看看這則故事講了一個什么道理?(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遇到不懂的字詞自己想辦法解決。
2、檢查生字情況:(1)指名認讀生字,讀準的字音其他學生小聲跟讀。(2)小老師帶讀。(3)齊讀生字詞。
3、 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過渡:同學們讀得很好。這個故事很有意思,誰能看著圖,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師出示課文插圖)
4、學生看圖練講故事。(看圖講故事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練講故事,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通過自己的整理表達出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5、指名講故事。
6、誰能用一句話把故事的內容概括出來?(讓學生通過讀書用一句話把故事講出來,意在培養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7、課文中哪一句話告訴了我們“守株待兔”的意思?(回歸文本,細細感悟。)
(三)細讀感悟,體會情感。
1、種田人為什么要守在樹樁旁等兔子呢?課文哪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第一自然段)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
2、“忽然”這個詞用在這里說明了什么?(誰也想不到,說明這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
3、“竄”是什么意思?可以換個什么詞?(是跑的意思,可以換“跑”。)在什么情況下,兔子是“竄”而不是“跑”?(在獵人或野獸追捕的時候)這時候,應該讀出什么語氣?(應該讀出緊張、害怕的語氣。)
4、種田人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心情怎樣?哪個詞告訴了我們?(樂滋滋)請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動作來配合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在表演中自悟寓意。)
5、用幻燈片出示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
(1)“整天”這個詞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嗎?
(2)想象說話:別人 時,他在等;別人 時,他在等;別人 時,他還在等……(這是一項思維訓練題,也是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習題。從中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種田人死守在樹樁旁等待野兔的心理,也進一步了解種田人做法的愚蠢。)
6、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結果怎樣了?此時,你想對種田人說些什么?
7、師生合作朗讀,好好吸取種田人的教訓。
(四)、總結升華,拓展延伸。
1、同學們,我們可千萬別學種田人,不要因為一次偶然的幸運,就一直等著好運啥事也不干,而要努力地做事情。這是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所明白的一個道理,你們還想再讀讀別的寓言嗎?
2、讀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2
一、查字典引入新課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 認讀字音。
⑵ 積累新詞“寓言”、“寓意”。
⑶ 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幫學生理解詞義時,可以簡化為:寓言是借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
寓意:寄托或隱含的意思。
2、本課的兩則寓言,講的是什么故事?這兩個故事各說明什么道理?帶著問題讀課文。
二、自讀感悟
1、自讀課文。
2、感悟上面提示的問題。
3、選擇一則細讀體會。
三、小組合作討論
1、同選一則寓言的一組,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2、學當老師,給另一組的同學講你學的寓言。
3、小組代表綜合同學意見,整理講稿。
四、大組互講、互學寓言,體會寓意
1、看圖講述寓言故事。
2、讀課文中帶諷刺性的詞句。
3、體會寓意:
⑴ 聯系課文談體會。
⑵ 聯系周圍實際談體會。
五、朗讀比賽,大膽質疑
1、兩組比賽朗讀。
2、質疑。
六、鞏固識字,指導寫字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則寓言。
【教學重點、難點】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2、說說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4、“寓言兩則”的“則”是什么意思?
5、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
二、教學《亡羊補牢》
1、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⑴ 讀題,誰知道“亡”、“牢”分別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⑵ 誰能連起來把題目解釋一下?(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文中生字新詞:
⑴ 自由讀課文,組內生字新詞過關。
⑵ 重點糾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點析形:叼、悔、修。
重點釋義:叼走、街坊、勸告、后悔、從此。
3、學習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⑴ 默讀課文,思考:《亡羊補牢》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⑵ 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① 讀書,小組討論。
② 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在修還不晚。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⑶ 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⑷ 揭示寓意:
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⑸ 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
4、小結全文:
⑴ 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⑵ 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⑶ 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三、教學《南轅北轍》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2、自讀自悟:
⑴ 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⑵ 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⑶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3、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⑴ 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⑵ 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⑶ 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⑷ 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⑸ 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⑹ 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4、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⑴ 出示圖:面對哪個人走遠的背影,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⑵ 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⑶ 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
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5、寫字練習:
⑴ 抄寫生字;
⑵ 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⑶ 抄寫詞語:
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四、拓展活動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組里講給同組的伙伴聽,選一個參加班級寓言故事大賽。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地理解《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
2.學生懂得《濫竽充數》的寓意,使學生明白:沒有真才實學,*假冒過日子是長不了的。
3.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學會做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寓言二則》中的第二則寓言。
1、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完后用簡單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2、學生反饋
師: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寓言《濫竽充數》。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成語。(板書:濫竽充數)
3、師:課前老師已經布置大家預習,不懂的字查字典,結合剛才我們讀的課文,說說你理解了這個成語中的哪幾個字?哪些字難理解?
竽:簧管樂器。充數:湊數。
師:“濫”字有難點,哪位同學知道它的意思。(濫:與真實不符,引申為蒙混。)
師:誰能連起來說說整個詞語的意思嗎?
二.圍繞問題,自學課文。(邊思邊讀,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師: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課本中,請同學們快速朗讀課文,思考老師所給出的三個問題.
南郭先生為什么能濫竽充數?
南郭先生是怎樣濫竽充數?
南郭先生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討論問題,理解課文。(在討論中逐步理解課文,體會南郭先生不會裝會的樣子,揭露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丑惡嘴臉。)
⑴分組討論,理解課文。
⑵大組交流,切透課文。
⑶板書小結,深化課文。
愛講排場有機可乘,濫竽充數裝腔作勢,不會裝會只好逃走無機可乘
三、閱讀填表,理解寓意。
1、師:同學們都知道每一則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濫竽充數》這則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師邀請在座的同學當一回研究員,自己來尋找寓言背后隱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沒有興趣?
師:看來,大家信心十足啊!這一次的活動我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一張表格,大家要通過研究討論共同完成這張表。好,我們先來看看發下來的表格。
聽竽者喜歡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結果 師:我們在填表時,要多讀讀課文,多思考,綜合大家的意見,劃找出文中的有關句子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填入表中。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四人為單位自學課文展開討論。
2、學生討論填表
3、學生反饋,教師適機指導朗讀。
4、師: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讀課文。讀完之后請你說說這則寓言給你的啟示。(讀課文,反饋)
師:我們還能從齊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板書:真才實學嚴格把關
師:這就是同學們通過自己對這則寓言的學習所揭示出來的道理,這是所有研究員踏踏實實學習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讀課文。
四、聯系實際,深化寓意
師:只要同學們留心觀察,你不難發現在我們身邊有許多“濫竽充數”之類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樣的人。你找到過嗎。——說說我們身邊的南郭先生
五、課后延伸。
1、師:這會我可為南郭先生擔心起來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濫竽充數拉,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失業了,下崗了,下崗后南郭先生該干些什么呢,同學們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幫他出出主意吧。
題目:南郭先生下崗后
2、請將這則寓言復述給你的家人聽。
3、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訴大家。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則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內容,體會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在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準備:
1、本課課件。
2、布置學生搜集、閱讀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同學們都愛看故事聽故事,誰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個有趣的寓言故事。板書:寓言兩則(指導“寓”的書寫)。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3、說說你對課題的理解。
二、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1、自由朗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課文,相互正音。
3、指名朗讀課文,相機檢查字詞的學習情況。
4、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誰能用三言兩語概括?(先四人小組內練說,再指名回答。)
三、交流體會,明了寓意
1、小組內分角色讀、演課文。
2、組內交流:我從這個故事明白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導聯系學習、生活實際去談感受)。
四、總結學法,自讀自悟
1、我們是怎么讀懂這則寓言的?(引導學生總結寓言的學習方法。)
根據回答,板書
寓言故事學習法:
(1)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2)了解故事內容
(3)體會故事寓意
2、根據學法,自學第二則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3、組內交流各自的自學所得,提出疑難組內探討。
4、匯報交流,釋疑解惑。
第二課時
一、復述故事
1、熟讀課文,同桌互練,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個寓言故事。
2、指名上臺復述故事,師生評議。
二、拓展延伸
1、小組成員互相展示各自搜集的寓言故事資料,商討匯報形式,做好匯報準備。
2、小組上臺匯報。
3、評出最佳匯報小組。
三、堂上寫字
1、你覺得哪些字比較難寫?(指導難寫字的書寫)
2、抄寫生字詞。
3、聽寫生字詞。
四、布置作業
1、把這一課的兩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小練筆:我從某個寓言故事想到的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
13.拓展思考: 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11.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后說:你不會先買點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四、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成語,引入新課
1、說說你們知道的成語。
2、導語: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中,成語是一顆璀璨奪目的珍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們習慣用成語來表達意思,準確、生動、簡潔。知道嗎?許多成語都蘊涵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個成語故事。讀完故事,相信你會對成語有更深的了解。
二、熟字新解,引導板書
1、板書“亡、牢”:
你能說說你知道的關于亡和牢的詞嗎?通過這些詞,你知道它們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書“羊、補”:
在亡羊補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認真讀書,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
2、思考“亡、牢”的意思,并在課文中找依據。
四、檢查自讀效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出示生字,認讀生字。提示多音字“圈”
3、匯報“亡、牢”的意思。可爭論,可查字典。
4、相機指名讀課文,師生評議,進一步理解內容。
⑴ 第二段,要讀出勸說的語氣。
⑵ 第三段,要讀出養羊人著急、泄氣的心情。
⑶ 最后一段,要讀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五、練習講述這個故事
六、交流體會,明了寓意
1、四人合作交流:
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
七、總結
《亡羊補牢》這個寓言故事,情節簡單。它使我們明白了,做錯了事或出了問題,及時改正或補救,還不晚。所以人們常說:“亡羊補牢,為未晚也!”
八、學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
2、指導寫字。
3、比一比,組成詞語:
悔( ) 叼( ) 屈( ) 窿( )
梅( ) 叨( ) 窟( ) 隆( )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戰國時期,魏王曾想進攻趙國。魏過的賢人季梁十分著急,就匆匆地去見魏王。為了開導魏王,他給魏王講了一個故事。你相知道是什么故事嗎?魏王最終會不會打趙國呢?請你讀課文。
二、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內容及不理解的地方。理解“南轅北轍、盤纏”兩個詞。
3、練習朗讀課文,講述故事。
四、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面對那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相對哪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文開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打趙國呢?為什么?
五、總結
《南轅北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要是選錯了方向,無論怎么努力,也是達不到目的的!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
“纏”右邊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七、拓展活動
搜集寓言故事,準備參加語文活動:講寓言故事。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8
寓言二則《亡羊補牢》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寓言內容,正確回答課后問題,懂得寓言的寓意。
3、練習用"從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發表感想。
教學用具:錄象、自制教學幻燈片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說出"掩耳盜鈴"的意思。
2、回憶學習"掩耳盜鈴"的方法。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反復朗讀悟出道理聯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講讀第一則寓言-----《亡羊補牢》(出示課題)
1、釋題: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亡羊補牢---羊丟失后修理羊圈。
2、分節讀文,質疑。
糾正讀音:街坊坊讀輕聲:窟窿窿讀輕聲
質疑:
3、看錄象,思考問題,理解大意。
那個養羊人丟失第一只羊后,聽了街坊的勸告是怎樣想的?(用------劃出)結果怎樣?
當養羊人第二次丟失羊后,他是怎樣想的?(用~~~~劃出)結果怎樣?
4、細讀課文,歸納寓意。
幻燈出示:"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這個反問句換成肯定句: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有用。
b:問:修羊圈有沒有用?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會再丟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較句子:"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有用。"(反問句語氣更強,突出了養羊人根本沒有想到后果,執迷不悟。指導朗讀,用毫不在意的語氣讀出。范讀,個別讀,齊讀。)
d:討論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樣做?
過渡:由于養羊人沒有你們正確的想法,所以就出現了又丟了一只羊的結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a理解填空:養羊人現在感到很---------,明白了應該------街坊的勸告。
b比較句子: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他很后悔,應該接受街坊的勸告。
(前一句兩個"不----不"雙重否定,突出表明了養羊人知錯改錯的決心。)指導學生讀出"后悔、知錯"的語氣。個別讀,范讀,齊讀。
c從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劃出有關的詞語。("趕快、結結實實"可看出他的行動上改過了)指導讀出重音。
d討論:養羊人現在才后悔,現在才動手修羊圈晚了嗎?
5、朗讀全文,思考: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四人小組討論:個別答,然后老師小結。
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人做錯了事,及時改正還不遲,改正得越快,錯誤造成得惡果就越小。現在我們通常用"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比喻發生錯誤后及時糾正,補救還不算晚。
三、指導復述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四人小組討論,指名談談。
四、堂上練習。1、指導造句:從此-------先讀書上得例句,理解詞語意思后,再試說句子。
五、作業:1、熟讀本則寓言,試背。2、說出"亡羊補牢"成語的意思。
《寓言兩則之南轅北轍》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理解句意,讀懂《南轅北轍》的故事內容,體會其中的道理。
2、通過自學質疑、討論解疑、興趣表演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素養。
教學重點:理解《南轅北轍》故事內容,認識其中的道理。
教學難點:體會、領悟道理。
教學具:大黑板多媒體課件
預習要求:查字典閱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教學過程:
一、自學質疑
1、自由閱讀,個人質疑。
①可質疑詞句意以及個人想了解的問題。
②個別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閱讀。
2、學生說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詞義:盤纏硬要
問題:"南轅北轍"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南轅北轍》中那個做車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誰的想法對?為什么?
3、組織閱讀課文。
①齊讀②自由讀③個別指導
二、討論解疑
1、隨機閱讀,結合課文,聯系實際理解詞義。
盤纏(路費)硬要(一定要)
2、通讀課文,進一步認知課文。(讀中思考問題)
3、學習小組組織討論。
⑴組長負責結合組員。
⑵針對問題討論,組長歸納小組意見。
⑶選代表作答。(可以把這個機會讓給膽小的同學,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小組匯報、講讀課文
1、組員匯報形式(自由選):讀文作答口頭說答自由表演
2、評點講析
⑴動畫演示故事梗概。(結合演示評析學生作答內容,加深對課文的了解。)
⑵自由閱讀、分角色閱讀,理解問題。
a角色:坐車人b角色:朋友
⑶結合課件動畫、生活實際,認知"坐車人"和"朋友"誰對誰錯。
課件片段說明(動畫展示)北▲
結果:離楚國越來越遠
南▼(楚國)
3、引申闡發道理
⑴總結故事內容,復述故事。
⑵講說道理,理解"南轅北轍"詞義。
本來要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⑶結合實際、課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訴我們做事要明確方向,如果方向錯了,無論條件多好,也不能到達目的。
四、興趣表演、加深理解1、自由閱讀,指名復述。
2、小組結合,導演故事。
①分擔角色②人物語言、動作、表情
3、總結小評,啟發教育。
做事要明確方向不能背道而馳。聽取別人善意的意見。
五、作業布置
1、把《南轅北轍》故事講給別人聽。
2、根據自己學文體會,寫讀后感。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濫竽充數、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參殺人、畫蛇添足、后來居上、井底之蛙、驚弓之鳥、庖丁解牛、買櫝還珠、拔苗助長、疑鄰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殺豬、打草蛇驚、紙上談兵。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會認“寓”等10個生字,會寫“守”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課前準備
1.多媒體教學軟件:《寓言兩則》全篇演示、農夫拔禾苗的過程。
2.生字、生詞卡片。
3.從課外查找有關寓言的知識,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 一 課 時
(學習《揠苗助長》)
揭示課題,弄清題意
出示課題“寓言兩則”,由學生根據查找的資料來解釋課題。(“寓言”是用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教訓,“寓”是“寄托”的意思,“則”的意思就是“篇”)
教學《揠苗助長》
1.播放課件理解課題、了解故事。
a.學生講解題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幫助,“長”是生長。
b.按照“理解題意→了解故事→理解內容→認識道理”的順序來進行學習。
c.播放課件,要求學生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習生字。
a.范讀課文,聽準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讀準字音,老師注意指導讀錯的字。
◆同桌之間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c.鞏固生字。
◆讀生字卡片。(齊讀、指讀、開火車讀)
◆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在朗讀中鞏固生字。老師巡視,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3.感悟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出示四個問題:
a.種田人看到禾苗幾乎沒長高時,他的心情怎樣?將描寫他心情的詞句畫出來。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嗎?
◆隨機理解重點詞語:巴望、焦急。
◆出示重點句子,體會種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
◆有感情地朗讀重點詞句,要讀出種田人的焦急心情。
b.種田人在這種情況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結果怎樣?
◆用軟件演示種田人拔苗的過程,朗讀第2自然段,要讀出那個人賣力拔苗的情景。
◆讀第3、4自然段,體會種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來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這則寓言給你怎樣的啟示?請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d.我們已經知道種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種田人的鄰居或親屬,你怎樣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愿望?
4.誦讀全文,復述課文。
第 二 課 時
(學習《守株待兔》)
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交代教學目標。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每個寓言都是通過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寓言兩則的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寓意,學會生字。
2.創設情境,播放多媒體動畫《守株待兔》,激發學習興趣。
現在老師先請大家欣賞《守株待兔》這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邊看邊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課題,釋題。
a.揭示課題,正音。
b.釋題:問:“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學生自由讀課文,老師提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段落序號。
學習課文,理解寓意
1.學習第1、2自然段。
a.自由讀課文,想一想那個人為什么會守在樹樁旁邊等待兔子呢。
b.默讀課文,說說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這只野兔的。找出課文中的有關句子讀給大家聽。(板書:撿到兔子)
c.出示生字“竄”“撞”,理解意思。(竄—亂跑;撞—碰)
d.他撿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齊讀。
◆他這樣想可能嗎?對不對?為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指導有感情地讀句子,指名讀、齊讀第1、2自然段。
2.學習第自然3段。
a.自由讀課文,說說這個人后來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板書:整天坐守莊稼全完了
b.齊讀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這樣做對不對?錯在哪里?學生討論、交流。
b.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學生討論、交流。
c.老師總結寓意。(注意語言要淺顯易懂)
d.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舉例說說。
e.老師總結: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對于偶然得到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抱有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會取得收獲。
f.齊讀課文。
課堂練習
1.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2.出示要求寫的9個字,學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書寫應注意什么問題。
3.指導寫字。
4.完成課后練習“讀讀想想”。
拓展活動
把本課的故事講給家長聽,再請他們講一個寓言故事。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扁鵲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A 案
第 一 課 時
導入 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體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還想了解什么?(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的徒弟,并且他能百發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學生讀正確字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后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了后,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適時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a.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b.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c.出示句子,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并說說有什么體會。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
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夸張的描寫。
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虱。
2.寫字、寫詞。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妻”把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女”連起來。“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課 時
導入 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 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誰,又是從事什么職業的呢?
多媒體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師介紹扁鵲其人。(略)
師: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啊。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因為故事雖然簡單,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所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皮膚病用熱水敷……”。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a.交流學生的疑問。
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扁鵲是有名的神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指導學生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么想,怎么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點撥: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等道理。
c.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例文:
跨越時空的對話
我:蔡桓公,我讀了你的故事,雖然你是國君,你又快死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你兩句:扁鵲是那樣著名的醫生,你怎么把他當庸醫一樣看呢?怎么懷疑他想顯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幾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執地認為自己沒病呢?小病終于因沒有及時治療成了不治之癥,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評得沒錯。我快死了,沒別的愿望,只希望大家從我的事中吸取教訓吧!那個詞叫什么?對,叫“防微杜漸”吧!
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寫正確。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寫成“米”。蔡:“祭”的第五筆是“フ”第六筆是捺。
B 案
第 一 課 時
板書課題《紀昌學射》
1.讀課題,懂得課題是什么意思嗎?你想從課文中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提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請帶著你要了解的問題讀課文。
自讀課文,完成自學要求
1.讀熟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讀生字。
2.根據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請補充好題目:紀昌學射;紀昌學射。
匯報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講述主要內容時,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予提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交流對課題的補充情況,并請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所填詞語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可能填寫:“紀昌認真學射、紀昌刻苦學射、紀昌學射很用功、紀昌學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紀昌學射不怕辛苦”等,結合這些詞語,說說從哪看出來的,重點指導讀好第二、三自然段。
體會寓意
1.談一談,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體會或想法?
2.總結:紀昌學射這個故事,真的是像同學們說的一樣,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了,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
學習生字,書寫生詞
第 二 課 時
交流關于扁鵲的資料
板書課題,引導閱讀
1.通過交流,我們知道扁鵲是著名的神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個扁鵲的故事──板書課題《扁鵲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結果嗎?
2.那么,扁鵲為誰治病,結果是否如你們所料呢?
自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檢查讀課文,匯報主要內容。學生匯報主要內容時,做以下板書:
蔡桓公神醫扁鵲
全身疼痛──死了無能為力──跑了
2.細讀課文,請寫出這個有違常理的結果的原因,能寫幾條寫幾條。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先在小組內交流原因,形成小組意見;再以小組為單位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結:小病是覺察不出來的,覺察出來已經晚了;小病不治終將釀成大病,即使是神醫也救不了命;聽到醫生說自己有病,就不高興;不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對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據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尤其是扁鵲和蔡桓公四次相見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問,可以提出來討論。
學習生字,書寫練習
總結拓展
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這樣優秀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余時間讀一讀“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示。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須符合事物客觀規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事與愿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揠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3.繼續訓練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體會文中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活動的語言。
2.教學難點 ──如何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寓意。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短小而生動的故事,一個故事寄托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呢,我們叫它──(出示詞卡:寓言)
1.學習“寓言”
(出示詞卡:寓言)
正音。
寫“寓”字時注意最后三筆。
(多媒體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學習“則”
有兩個寓言故事,我們就叫它──(出示詞卡:寓言兩則)
正音。
理解:“則”在這里作量詞,相當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1.我們先學習其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出示詞卡:揠苗助長)
正音。
2.范背。
邊聽邊想: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題,揭示本課目標。
1.解題。
2.質疑。
⑴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關鍵?
⑵圍繞“助”字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研究?
⑶交流板書:原因做法結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課目標。
四.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第1自然段。
⑴輕讀,想想:那個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長高。
⑵交流板書: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讀,圈詞。
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那個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
⑷交流。
※動作:“天天……看”“轉來轉去”
※神態:“焦急”
(出示詞卡:焦急)正音、理解。
※語言:“自言自語地說……”
(出示詞卡:自言自語)理解、積累。
(出示詞卡:自( )自( )語)
※感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比較理解:兩句話意思相同嗎?從哪兒看出來的?
指導朗讀。
⑸小結,齊讀。
2.學習第2自然段。
⑴師生接讀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終于”這個詞兒說明什么?
⑵指名讀。
思考:他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
交流板書:拔高
弄得他──(出示詞卡:筋疲力盡)
⑶學習“筋疲力盡”
正音:“筋”讀準什么音?
理解:“筋”這里指身體。“疲”什么意思?“力”呢?
“盡”這兒有四種解釋,選哪一種?
(映示投影片:“盡”四種解釋)
⑷比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這樣寫可以嗎?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盡。)
與書上的相比,哪句更好?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導朗讀。
3.學習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學讀。
他有沒有為自己花費的力氣后悔呢?
⑵交流,學詞。
※白費
(出示詞卡:白費)理解
※一大截
(出示詞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體演示:“截”的筆面順)
⑶練習朗讀。
(出示詞卡:喘氣)
4.學習第4自然段。
幫助的結果呢?
交流板書: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個人原來巴望禾苗長得快些,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書:→→
他錯在中哪里呢?
板書:錯
交流板書:急于求成事與愿違
2.揭示寓意。
小朋友,從這個人的錯誤中你們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書:↓
交流板書:按事物規律辦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斷下列想法、做法是否違背事物的規律)
六.背誦。
1.讀讀課文,看看板書,輕聲背背。
2.引背。
七.鞏固字詞,布置作業 。
1.認讀詞卡。
2.抄寫生字。
附板書:
揠苗助長
原 因 做 法 結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畫) (板畫) (板畫)
\ │ /
\ │ /
\ 錯 /
\ │ /
\ │ /
急于求成,事與愿違
道理:
按事物規律辦事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 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 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 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
1. 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 寓言有什么特點?
(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 “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
(相當于 “篇”)
4. 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
二、學習生字:
1. 讀音:“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quān”。
“窟窿”的 “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里讀輕聲。
2. 加偏旁的方法記字:
“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寫一筆。
3. “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厘”要注意。
“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后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4. 書寫
三、學習課文
《亡羊補牢》
1. 亡羊補牢:你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嗎?
亡:丟失。 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2. 羊為什么會丟失?為什么要修羊圈呢?
讀課文,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3. 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 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5. 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6. 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就是這個道理。
《南轅北轍》
1. 解釋題目:通過圖理解。
2. 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 從前有一個人坐著馬車在路上飛跑。他的朋友看見了他,對他說什么?(什么樣的語氣?)
4. 楚國在南邊,這個人為什么往北走?他的理由是什么?請你在書上畫一畫。
這個人能到楚國嗎?(出示最后一段話。)
5. 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盤纏帶的越多,走的越遠,就越到不了楚國。
6. 分角色朗讀課文,想想兩個人在說話時語氣是什么樣的?(一個自以為是,滿不在乎;一個不斷發問,滿腹不解。)
7. 面對那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8. 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9. 通過學習本文,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我們要聽別人的勸告。
如果別人說的對,我們就要聽別人的勸告。
10. 體會寓意: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就要及時的改過來,不要太固執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錯了,就永遠不會把事情做好。
《驚弓之鳥》
[教學目標]
1. 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愈合、裂開”等詞語,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2. 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3. 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啟發,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聯系上文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要把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
難點:聯系上文理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
一、導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故事《驚弓之鳥》。
1. 初讀課文:
2. 請你小聲讀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二、學習生字:
1. “更”是多音字,在課文里讀gēng,不要讀成gèng。
2. 弦,讀xián,不要讀成xuán,筆畫是8畫。
3. “愈”讀“yù”,不要讀成“yuè”。
4. “慘”是平舌音,不是翹舌音。
5. “魏”是17畫,第14畫是從“田”字里面通下來一撇。第16畫是“撇折”。
6. “雁”字,“廠”字里邊是兩個單人旁。
7. 指導書寫:魏、弦、慘
三、學習課文:
1. 請你小聲讀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 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一次他和魏王到郊外打獵,這時飛過一只大雁,這只大雁什么樣?請你讀讀書,在書上畫一畫。
3. 看到大雁,更羸是怎樣說的?
4. 真的有這樣奇怪的事情嗎?魏王聽了怎樣說?用什么樣的語氣?(疑惑,不敢相信)
5. 更羸又是怎樣做的?那只大雁怎樣?
6. (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7. 這句話中兩個“直”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后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后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
8. 這時,魏王怎樣說的?更羸真的有這樣的本事嗎?
9. 更羸是怎樣判斷出這是一只受傷的鳥的?為什么其他的人沒有發現鳥受傷?說明什么?
10. 填空:更羸的本事可真大,他不僅( ),而且( )。
11. 更羸的本事不在于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使學生體會到更羸比一般人高出一籌的是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并且果斷地作出判斷。
12. 學習了這個成語故事,你知道“驚弓之鳥”是什么意思了嗎?(被弓箭嚇怕過,一聽到弦響就十分害怕的鳥。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受過驚嚇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就特別害怕的人,說這種人成了“驚弓之鳥”)
13.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事呢?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一、我會組詞:
狼( ) 悔( ) 偶( ) 雁( )
很( ) 誨( ) 寓( ) 燕( )
二、我會填:
三、我明白:
照樣子,把下面的句子換成問句。
例:星期六是媽媽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媽媽的休息日嗎?
星期六是不是媽媽的休息日?
1. 趙小明是實驗學校的三好學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紅的語文期中考試成績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練習:
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長輩。他身材不高,貌不驚人。雖然他很喜歡我,但我卻總覺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認真。他開辦了“翻譯社”。他認真翻譯、認真校對,每天總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一個工廠送來幾份資料要求盡快翻譯,準備和外商談判。他接到后,不分晝夜地干了起來。由于坐的時間長,連腳都浮腫了。最后終于圓滿地翻譯完了那些資料,為與外商談判爭得了主動權。還有一次,為一個工廠向一項外資貸款的大型建設工程寫好了外文投標文件,使這個工廠在眾多的強手面前中標,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這些事,使我改變了對外祖父的看法。我更親近他了,越來越尊敬他了。
1.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點句,用 畫出。再概括出這段的主要內容。
2. 教學設計>文章通過 和 寫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認真。
3. 我對外祖父態度的變化:開始我覺得他 ,后來使我越來越 他。
【試題答案】
一、我會組詞:
狼(大灰狼 ) 悔(后悔 ) 偶(偶像 ) 雁(大雁 )
很(很多 ) 誨(誨人不倦) 寓(寓言 ) 燕(燕子 )
二、我會填:
三、我明白:
照樣子,把下面的句子換成問句。
例:星期六是媽媽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媽媽的休息日嗎?
星期六是不是媽媽的休息日?
1. 趙小明是實驗學校的三好學生。
趙小明是實驗學校的三好學生嗎?
趙小明是不是實驗學校的三好學生?
2. 小紅的語文期中考試成績很好。
小紅的語文期中考試成績很好嗎?
小紅的語文期中考試成績是不是很好?
四、閱讀練習:
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長輩。他身材不高,貌不驚人。雖然他很喜歡我,但我卻總覺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認真。他開辦了“翻譯社”。他認真翻譯、認真校對,每天總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一個工廠送來幾份資料要求盡快翻譯,準備和外商談判。他接到后,不分晝夜地干了起來。由于坐的時間長,連腳都浮腫了。最后終于圓滿地翻譯完了那些資料,為與外商談判爭得了主動權。還有一次,為一個工廠向一項外資貸款的大型建設工程寫好了外文投標文件,使這個工廠在眾多的強手面前中標,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這些事,使我改變了對外祖父的看法。我更親近他了,越來越尊敬他了。
1.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點句,用 畫出。再概括出這段的主要內容。
祖父工作十分認真。
2. 教學設計>文章通過為一個工廠翻譯資料,為與外商談判爭得了主動權和翻譯投標文件,為國家贏得榮譽寫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認真。
3. 我對外祖父態度的變化:開始我覺得他古板,后來使我越來越尊敬他。
在說中讀 在讀中說——《寓言兩則》之《守株待兔》教案 篇13
【教學思路】
這篇課文,是用兩則生動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學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看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接著學生根據閱讀要求自學課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從而進一步了解課文。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自由討論并交流讀了這兩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讓學生談一談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是否遇到過像《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樣的事情。還可以讓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寓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能夠正確讀寫。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則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相關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問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你們讀過寓言故事嗎?(板書: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書);“言”,講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啟發和教育。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則寓言。兩則就是兩篇的意思。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篇:亡羊補牢。(板書)
2、讀題,誰知道“亡”、“牢”分別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誰能連起來把題目解釋一下?
(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二、初讀課文
1、畫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解決。
2、邊讀邊思考,這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三、檢查復習
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提醒學生應注意的問題。
讀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 juàn ”,不要讀成“ quān ”。
“窟窿”的“窿”讀輕聲。
字形方面:
“叼”:左右結構,左邊最后一筆是“提”,不要寫成“撇”。
“悔”:左右結構,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詞語解釋:
叼走:銜在嘴里拖著。
街坊:鄰居。
勸告:說服,講清道理,使人感動聽從。
后悔:懊惱過去做得不對。
四、學習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1、出示課件,思考:《亡羊補牢》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2、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⑴ 讀書,小組討論。
⑵ 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在修還不晚。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五、小結
1、明確寓意: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有了錯,只要認真改,就不算晚。
2、聯系實際,談感想。
六、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七、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羊丟了 不聽勸告 羊不斷的少
及時改正 為時不晚
后悔 堵窟窿 羊再沒少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復述《亡羊補牢》的內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找找生字的特點。
2、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質疑: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
三、再次朗讀,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現。(邊讀書邊思考)
2、我們要想解決剛才的問題弄清到底是誰不明白,就應該弄清車下的人跟朋友說了什么,我們該怎樣來讀他們的對話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
同學們,到底是誰不明白,誰來談一談?
不是車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車上的人不明白。因為通過讀書我們知道,是車下的人告訴車上的人去楚國應該往南走,往北走錯了。所以,是車上的人不明白。
(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
通過學習本文,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體會寓意: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五、表演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學生分角色表演)
六、課堂延伸
1、假如車上的人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該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