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精選15篇)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1
師:有一次,達爾文乘船到海洋中的小島上去考察,他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
師:是呀,他發現島上有兩種昆蟲,一種是——
生:翅膀特別大的。
師:另一種是——
生:沒有翅膀的。
師:那翅膀小的昆蟲到哪去了呢?這讓達爾文感到非常——
生:奇怪
師:你能用動作加朗讀來讀懂“奇怪”嗎?(指導朗讀)
生: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讀時,滿臉疑惑,并側過腦袋,用一根手指指著腦袋。)
師:請你上來為大家讀一讀。大家一邊聽一邊看,看他有沒有讀懂奇怪?
生:他讀懂了,他臉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他讀出了“奇怪”的語氣。
師:他用“語氣”和“表情”告訴我們,他已經讀懂了“奇怪”。讓我們也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句子。
師:只要我們像達爾文一樣,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發現許多奇怪的事情。
(出示“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昨天我家的燈突然全都滅了,我感到非常奇怪。
生:奇怪!今天媽媽怎么給我買了那么多好吃的東西?
生:我發現媽媽的頭上有白頭發了,感到很奇怪。
生:今天我們的美術老師怎么又沒來,我感到很奇怪。
生:奇怪!我的大門牙掉了很長時間了怎么還沒長出來呢?
師:小朋友可真會發現,那當你碰到奇怪問題時,你會怎么做呢?
生:我會問大人。
生:我會動腦子想。
師:達爾文和小朋友們一樣,也開始了動腦子觀察研究。讓我們從第三小節中去找找達爾文是怎么做的。
生:自讀第三小節。
師:達爾文是怎么做的?
生:反復觀察比較
生: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師:對,達爾文對昆蟲進行反復 觀察 比較。在這三個詞語中,你理解哪個詞語的意思?
生:我理解“反復”。“反復”是說達爾文看了一次又一次。
師:他是怎樣看的呢?
生:很仔細的看。
師:你從哪個詞語中知道他是很仔細的看的呢?
生:觀察。
師:仔細地看我們就可以說是——
生:觀察。
師:他不僅一遍又一遍的觀察,還一遍又一遍地——
生:比較。
師:多么認真啊!多么——
生:多么細心啊!
生:多么有耐心啊!
師:正是他對很多的昆蟲進行反復觀察比較,終于——
生:找到了答案。
師:讓我們用讀來夸夸他的認真、細心和耐心。
生:齊讀。
(評析)
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步引導,以抓關鍵詞“奇怪、反復觀察比較”為突破口去學習課文的語言。但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讀得進,悟得出”呢?我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自讀自悟,采用不同的形式去讀課文,將課文語言吸收進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加動作朗讀)去駕馭課文語言,最后,再將內化了語言加以運用。結果發現學生學得既主動,又輕松,創造性地吸收了課文語言,有效地進行了運用。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2
文本解讀:
課文的第二段只用了兩句話講述達爾文在島上的考察發現,看起來太平淡無奇,很難找到學習語言的切入點。但其中的個別詞語卻是潛伏其中的很好的語言因素,如“
考察”、“發現”、“要么……要么……”“奇怪”等。以這些詞為空破口,進入文章進行語言學習,對于低年級來說是切實可行的。
文本與社會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發現”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卻給我們一種啟示:留心處處皆發現,尋找學習語言的因素,帶領學生學習語言也是如此。
文本與學生經驗:
文章寫了生物學家達爾文發現在太平洋中一個小島上只存在兩種昆蟲:一種翅膀特別大的,另一種是沒有翅膀的。科學家為了解開其中的迷,經過艱苦的科學研究,最
后終于解開了其中的迷。
盡管表面看來,文章所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但仔細品味,卻能發現,不論是一開始文章所預設的“謎面”,以及到后來揭示的“謎底”,都是十分
有趣的。所以我們在帶領學生進行課文語言學習的時候,要讓學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動機和興趣”。
學習目標:
1、緊扣“發現”,讓學生去發現自己學習上的疑難問題。
2、讓學生通過自讀,用各種形式將自己的發現展示出來,并加以運用。
教案:
文章有著非常嚴密的邏輯結構,是按“考察發現——觀察比較——得出結論”的順序敘寫文章,這也是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所以在執教本課第二自然段時,本人力求學生學習語言都緊緊圍繞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展開,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再把這些字詞帶進課文,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去讀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實施
學習語言片斷一:“兩進兩出”悟“考察”。
師:我們常說,學貴有疑,就是說學習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能提出問題,現在請把你善于觀察的眼光轉向第二段,能不能從第二段發現問題呢?邊看邊用鉛筆畫出來。
(師行間巡視,發現大多數學生劃了“考察”、“奇怪”兩個詞語,板書于黑板上)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什么意思呢?就是書讀得遍數多了,就能讀懂,請小朋友們把第二段多讀幾遍,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懂這兩個詞語。
(生練讀第二段)
師:誰讀懂了第“考察”?哪個來讀一讀第一話,老師從他的聲音里就知道他讀懂得了沒有?
生1:有一次,達爾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
師:老師從你的聲音里已經聽出,你有一點讀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動作做出來,那就說明你是真正讀懂了。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練習啊!
(學生邊讀邊練習加動作)
師:誰來加上動作試試看?
生2:有一次,達爾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讀后,往左右各看了兩眼)
師(模仿該生動作)述:有點像考察了,請小朋友們都看看圖(實物投影展示圖)上的達爾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邊讀邊學著做一做,還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動作。
(學生練讀中做“考察”的樣子)
師:這次,誰愿意到前面來考察?
生3(來至講臺上):有一次,達爾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讀完,該生做出象是在專心致志看一件什么東西似的樣子)
師:達爾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蟲。
師:發現什么了?
生3:我發現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
師:剛才考察的那位達爾文也來考察一下吧!
生2上講臺表演讀,這次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師帶頭為他鼓掌)
師:讓我們跟著這兩位達爾文也來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體學生練習這句話)
學習語言片斷二:縱向拓展用“奇怪”
師:我們用熟讀課文,看課文的插圖,用動作做一做的方法,讀懂了“考察”,現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讀懂“奇怪”呢?
(學生各自練習)
生4:他發現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讀時,滿臉疑惑,并側過腦袋,用一根手指指著腦袋。)
師:請你上來為大家讀一讀。大家一邊聽一邊看,看他有沒有讀懂奇怪?
生4上講臺來再讀,讀時,兩條眉毛幾乎擰到了一起,表情較之剛才還要出色。
師:他讀懂了嗎?
生5:他讀懂了,他臉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讀出了“奇怪”的語氣。
師:他用“語氣”和“表情”告訴我們,他已經讀懂了“奇怪”。你們能做到嗎?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讀懂“奇怪”呢?還不快練!
(學生練習得十分起勁,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學生還興致勃勃的表演了起來。)
師指名讀。
生7邊讀邊呈現出滿臉疑惑的神色。
生8邊讀邊比劃著昆蟲翅膀的大小,讀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讀后,還喃喃自語:奇怪?怎么這兒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呢?
師:是呀,只要我們像達爾文一樣,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發現許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紅發現母雞總是圍著雞窩轉,感到很奇怪。還有:奇怪!太陽怎么不從西邊出來呢?
教師出示投影:
____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句式說一句話。
生11:我發現頭上有白頭發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還不長呢?
生13:我發現我的聲音從錄音機里傳了出來,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們上課怎么用話筒呢?
……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
總結:
正如在“文本解讀”中提到的,課文的第二段雖短小卻是文章的一個重點段落,以抓關鍵詞為突破口去學習課文的語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導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讓學生“
讀得進,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絕對不是上上之策,告訴他去做做這個詞的表情,那個詞的動作,學生不但處于被動狀態,最主要是學習興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來個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發現其中的不懂的字詞,然后再通過自己閱讀,將課文語言吸收進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駕馭課文語言。最后,再將內化了語言加以運用。這種學習語言的方式與課文的敘述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發現語言因素——感悟語言因素——悟出語言因素——積累運用語言”。
最后的學習效果正是應驗了那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學生學得既主動,又輕松,創造性地吸收了課文語言,創造性地將他們演繹出來,更創造性地進行了運用。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3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對重點句子的朗讀,讓學生了解達爾文的有趣發現。
2、指導學說讀好三個因果關系的復句,從而領悟適者生存的道理。
3、指導書寫部分生字,掌握部分生字字型。
【教學重難點】對三個因果復句的朗讀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小黑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有趣的發現》一課,學習了這篇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誰能來當小老師領大家一起讀呢?
2、昨天老師又請大家回家讀了課文,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達爾文的新發現到底是什么?
二、學習第二小節
1、過渡。有一次,達爾文來到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考察。他發現了什么呢?
2、根據回答出示: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沒有翅膀,感到很奇
3、小朋友感到奇怪嗎?(奇怪)那么誰來讀好這句話呢?(注意指導:要么……要么……,特別,很奇怪)
三、學習第三小節
1、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大家讀一讀第三小節,然后找出原因來。
2、 根據回答出示:·原來,島上經常刮大風,那些沒有翅膀的昆蟲,由于不會飛,就不大可能被風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別大的昆蟲,因為,所以也能生存下來。
·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蟲,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漸地消失了。
3、分析:(1)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么翅膀大的昆蟲能生存下來嗎?(因為它們的翅膀特別大,頂得住大風。)你們能用“因為……所以……”來把這句話的意思表達出來嗎?(因為這些昆蟲的翅膀特別大,有頂抗大風的能理,所以可以生存下來誰能讀好這句話呢?(指名朗讀)(2)那么那些沒有翅膀的昆蟲為什么也能射干農村下來呢?你能用“因為……所以……”把這句話的意思說出來嗎?你們找一下,這句話中沒有用因為……所以……,用的是什么呢?(由于……就……)誰來讀好這句話呢?(指讀)(3)那些昆蟲為什么會逐漸消失呢?出示相關句子,指讀這句話。
4、通過剛才的比較,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呢?或者你知道了什么呢?自己讀一讀這段話。
5、交流:引導學說呢感明白“適者生存”的道理。(就是能力的人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沒有能力的人會被社會淘汰,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們小朋友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成為一個有本事的人。)
6、原來是這么一回事,我們一起來讀這段話吧?
7、那么達爾文怎么會知道的呢?(1)出示:因為他捉來很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2)指名讀,注意讀出達爾文那種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3)師小結:正是因為達爾文不斷的去觀察,才發現了這個秘密的。我們小朋友應該怎樣做呢?(學生發揮)
四、學習第四小節
1、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后來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誰來讀好這句話呢?注意指導好長句子的停頓。
五、復述課文
1、小結:(板書)達爾文從考察時發現這個有趣的事情,到后來進行觀察比較,最終得出了答案。
2、誰能根據老師的板書來把課文的內容再用自己的話講一遍呢?(學生自由發揮)
六、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2、說說如何記憶
3、師范寫,生臨摹。
【教學反思】
按上述設計,我進行了《有趣的發現》的第二課時的教學,取得了預想的效果。在進行第三段的教學時,先是自讀找出共有幾句話,然后找四名同學分句朗讀,接著以第二句為例,圍繞“什么樣的翅膀,因為什么,結果怎樣”找重點詞,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然找出了“沒有、不能飛、不大可能”這幾個詞語,并順勢找出第三、四句的重點詞。最后,又再次讀了一遍課文,教師用從第二句話中找到的詞語說了和第二句話意思相同的句子,讓學生練說第三四句。學生有詞語作基礎,有教師的示范,順暢地說了出來。說完之后,我就揭示了這就是復述。并讓學生試著復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準備充分,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總結了抓住關鍵詞復述的方法,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4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有趣的發現》。
首先說一下教材
《有趣的發現》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的一篇充滿探索意味的敘事性作品。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達爾文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發現了島上的昆蟲翅膀都不同。于是,他親自去島上觀察,終于被他找到了昆蟲翅膀不一的答案。在這篇課文中,達爾文以一個智者的形象出現,他既是一個科學家,而在學習此文時,對于天真的孩子們來說,他更是一個能夠帶領他們走向科學,走向生活,探索問題答案的朋友。此文通過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一方面是在贊揚達爾文仔細觀察,勇于探索,親自實踐去找到答案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在號召我們的孩子要學習達爾文的這種仔細觀察,樂于探索的精神。當然,課文還傳達給孩子的另一個信息,那就是我們必須要學會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去適應你。這篇課文一共有四個小節,可以按照這四節分為四部分來教學。
第一部分:(1節):講述了英國有位的科學家叫達爾文。
第二部分:(2節):講了達爾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考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第三部分:(3節):講了達爾文由觀察到的現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質聯系,發現島上昆蟲的體型特點與能否適應生存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是“有趣的發現”。即“適者才能生存”,從而點明題旨。
第四部分:(4節):指出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后來的科學研究起了重大作用。“非常重要”強調了達爾文后來之所以能在進化論方面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并為人類作出杰出的貢獻,與這一發現是分不開的。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編排意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9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達爾文事跡的學習,學習他那種仔細觀察,勇于親自去探索,實踐的科學精神。也使學生在腦海中牢記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因此,我將第三條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說教學設計
在研究教材,鉆研教法的基礎上,教學設計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一環,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 談話導入,引入情境
“孩子們,你們在平常的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發現嗎?”一開始,我會以談話的方式直接導入。我所拋出的這一問,和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預計學生肯定會不加以思索,踴躍回答。而這一效果正好是我想要的。本來,在很多老師包括我自己在內。會覺得科學味的文章難教。但我這樣一問,使孩子們的身心立刻放松下來,課堂內的氣氛變得不那么嚴肅,孩子也就會在樂中學習了,我的目的達到了。接著,我板書課題 “有趣的發現”。課題中有一個二會字 “趣”。所以,教學時,我注上拼音,讓學生讀準 “趣”的發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糾音: 出示生字詞
bǎi dá wén fǎn fù jiào cún róng yì yán jiū
一百 達爾文 反 復 比較 生存 容 易 研究
2在朗讀糾音,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會引導學生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即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課標指出,二年級的學生要能夠完整講述簡短的故事了。所以,我的這一設計,主要是為了讓我的學生練習說,說不好不要緊,但要敢表達,我會在一旁作指導。我就想為我的孩子們提前打下基礎,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
3主問題提出
課程標準指出,在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同時,要注重孩子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因此,我會拋出一個疑問。達爾文的發現是什么呢?他是如何發現的?這是全文教學的一個主問題。主問題,按照我的理解,它就等同于我們的脊梁,因此它是課文教學進程的核心。它對于孩子和作為教師的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用。對于孩子來說。它適應了孩子們身心發展的特點。二年級的小孩,他們在課堂上很容易分神,也往往讀書,聽課沒有目標,常常知識跟著附和。因此,這樣的主問題,可讓他們集中注意力,知道老師說要做什么,而自己又要做什么?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而對于老師,主問題作為整課的核心,它可以幫助我們老師把握住課文的重點。況且,問題一提出,孩子們還會由于好奇心的趨勢,立即去讀文章,對文章有進一步的感知。 (三) 研讀課文,深刻領會
重點研讀第三小節,體會達爾文執著的探索精神。
① 對比,感覺自己的不足
先讓學生切合自己的實際說說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問題時,會自己去尋找答案嗎?預計:一些學生說有,但由于孩子的閱歷不足,大多肯定說沒有。于是,老師再話題一轉說,我們的科學家達爾文就有,一起來看看。這時,不用老師說,孩子們在心里也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
② 緊扣“許多”“反復”“觀察”“比較” “終于”,體會達爾文的執著。
重點句子出示: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先讓學生說自己讀后的感受,這時候我們老師要充分珍惜孩子的言語,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初步的理解。
③ 想象性表演,升華理解。
讓孩子們想象達爾文會怎樣觀察,誰來給大家看看。這樣的表演,由于是直觀性的,給孩子留下的影響會更深。當然,因為是課標指出的。也要發展孩子的想象能力,所以我設計了這個環節。孩子們先是通過自己對上述文字的理解,在腦海中想象,完成了一個內化過程,接著,我會讓他們說,完成了一個外化過程。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④ 對比學習
首先,讓孩子們讀一下達爾文找到昆蟲翅膀為什么不同的答案,也就是后面的三句話。我一邊出示幾個畫面(1、沒有翅膀的昆蟲停住不動的畫面,2、翅膀特別大的昆蟲在風中的畫面,3、翅膀不夠大的昆蟲的畫面),這里出現的畫面而不是課文文字,一是考慮到大片文字吸引不了二年級孩子們的長時間注意,二是圖片配合風的聲音更有利于激發孩子的興趣,也容易讓他們理解課文,然后看表格填空,自己再說說為什么不同?最后,對比一下,選擇一個說你想對它說的話。表格如下:昆蟲翅膀(有趣的)發現
⑤ 朗讀感悟
本節學好了。我要求學生朗讀。因為,朗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同時,老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聽聽孩子們對于課文的理解程度。 (四)暢談體會,加深感悟
教師是課程的推進者之一,教師能走多遠,緊接著,孩子們就能走多遠。當然,別忘了我們的孩子,他們也是課程的推進者之一。孩子們對于知識的需求是不會也不可能用言語直接表達的。但作為老師的我們知道,在進行了剛才那么有趣的表演之后,孩子的熱情仍舊高漲,他們對于知識的學習仍然處于顛峰狀態,能動性孩子促使他們想要學到更多。因此,在這個時候,我會拋出層層遞進的兩問:①你們覺得達爾文發現昆蟲的翅膀不同后就親自去島上探索,觀察的做法怎么樣?這個問題提出以后,我會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其實,從表面上看,孩子們的確是在談著自己的想法。但實際上,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了他們自己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我們知道,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才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所在。這個時候,承接著孩子們所說,老師再簡明扼要地幫助孩子總結此文的主旨,起到升華作用。
(五)啟發想象,拓展延伸
語文學習,如果僅僅停留在文內意思的理解和掌握那時遠遠不夠的。拓展延伸可以幫助孩子對文章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因此,①我會請孩子們說說學了這文后感受。可以預計,孩子們肯定會說要學習他的科學精神。這樣,孩子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了,比任何的思想教育起到的效果都要好。當然,②我還會讓孩子們說說對昆蟲有什么想說的話沒有?以此引導出“要學會適應環境”這一說法。因為相對于前一主旨重要性是次之的,所以無須花太多時間。③介紹自己知道的科學家以及他們的事跡。
說說本課教學的注意點
1、 生字詞教學的注意點:比較的“較”,車字旁要注意寫法(筆順和筆畫的變化),達爾文的“達“,里面的“大”,把捺改成點。
2、 朗讀感悟的注意點:要將句式中的練習和朗讀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
附板書:
昆蟲(有趣的) 發現
沒有翅膀,翅膀殘缺的 不容易被風吹走
翅膀特別大的 能生存下來
翅膀不夠大的 逐漸消失
仔細觀察 勇于親自探索實踐的科學精神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5
一、請將下列漢字按音序排列。
趣 著 考 察 因 淹 而
二、看拼音,寫詞語。
tè bié bǐ jiào rónɡ yì yuán lái
shēnɡ cún yán jiū zhú jiàn fā xiàn
三、比一比,再組詞。
現( ) 較( ) 鳥( ) 容( )
觀( ) 效( ) 島( ) 究( )
四、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
著名的( ) 有趣的( ) 重要的( )
認真地( ) 慢慢地( ) 仔細地( )
五、選詞填空。
發現 發明
1、我( )屋角有個馬蜂窩。
2、愛迪生經過反復實驗,終于( )了電燈。
觀察 觀看
1、老師組織我們去( )《雷鋒的故事》這部電影。
2、達爾文經過反復( ),終于找到了答案。
六、按課文內容填空,并完成練習。
達爾文捉來 昆蟲,反復觀察 , 找到了答案。原來,島上經常刮 ,那些 翅膀的昆蟲, ,就不大可能被風刮到海里淹死。而那些翅膀 ,因為能頂住 ,也 。可憐的是那些翅膀 的昆蟲,由于很容易被刮到 ,便逐漸消失了。
1、這段話共有_________句話。
2、為什么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把表示原因的句子用“———”畫出來。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6
過去,在以知識傳承和技能訓練為主的課堂上,教師需要營造一種高度緊張、嚴肅有序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排除各種外在因素,努力將學生們的有意注意及行為統一到計劃中的學習需求上,并通過獎懲手段維持課堂紀律。但是,在以學習者知識的主動構建和學習者情感、態度、意志的積極發展為價值的新課堂上,教師的重要職責在于幫助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習者充分感受到課堂中的安全、輕松、歡愉,從而釋放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的情感因素,以張揚他們的個性。
這些,都在本課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無論是教者親切地提問,如“我們一起來念念這句話,想想這里寫了幾種昆蟲?”無論是教者精心設計的課件,或者是教者努力創設的課堂情境,無疑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即課堂中教師的活動都應該服從并服務于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的創造。因為只有學習者的手腳不受束縛,才會閃現出他們的靈性與智慧;只有學習者的思想不受壓制,才回迸發出他們創造的火花。這樣才能實現積極有效地學習。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7
教學要求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學會本課堂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確良10個字只識不寫.認識破1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重難點,關鍵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讀中貫穿詞語訓練.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嗎
(出示達爾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你對達爾文有什么了解簡介達爾文和《進化論》.
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是講述達爾文關于發現的一個故事的,這就是《7.有趣的發現》教師邊述邊板書課題.
解題.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課題,你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學生邊講教師邊在題目旁打小問號.
(3)齊讀課題.
初讀課文
自由練讀文章.
要求:(1)讀準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讀通文工中的長句.
(3)標出文中的小節號.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一類生字詞)
一百達爾文反復比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讀讀詞.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讀平舌音.
"容"聲母是"r"
"易"","研":讀整體認讀音節.
3帶讀.開火車讀,齊讀.
4 去掉拼音齊讀詞語.
5.你能給這些生字組詞或組成語,或用生字說一句話.
(2)(出示二類生字詞)
1自已讀讀生字詞.
2齊讀生字詞.
3去掉拼音后,會讀的同學站起來齊讀.
4.把生字詞帶入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長句子多讀幾遍.
5.指名試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評議.
重點指導讀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齊讀課文
三、初步理解課文匯報內容
1.剛才我們提的小問號有哪個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問號我們下節課來解決.
2.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故事
四、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讀一讀生字詞,鞏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筆順表,自學生字.
(2)有熟字記憶生字.
鳥---島交----較窮-----究在-----存開----研
(3)哪個字難寫,哪個同學可以當小教師教教大家
3.指導書寫.
易:上下結構,上小下大,最后兩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長.
達:里面的"大"最后一筆捺改為點.
較:"車"做偏旁時最后一筆應是提.
"存":半包圍結構,看準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師范寫生字,學生描紅,仿影,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8
《有趣的發現》是語文S版第六單元的作文教學內容,主要是寫自己發現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語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生活,就沒有作文,沒有生活的源頭活水,我們的作文就成了一灘死水。”我在講清作文要求后,就讓學生進行習作,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文草稿,質量很差,學生都不知道從何入手,學生的大多數沒有進行觀察,也就沒有什么發現,也就沒內容可寫。如何才能選擇一種普遍的發現進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經過深思熟慮,最后我決定讓學生觀察一次鹽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體在水中的浮力這樣的實驗,再動手自己做一次實驗,再進行作文指導。
上課時,我先把一個油桃放入兩杯清水中,觀察油桃沉入水底,接著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鹽,攪拌使鹽水融化在水中,再觀察油桃的變化,看著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后問學生是什么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學常識介紹清楚,最后,讓學生自己來做一遍實驗。做完實驗后,我為這次作文,開一個頭,讓學生接著往下進行口頭作文,再請學生復述作文,最后再讓學生進行正式的習作,這樣學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達的主要內容。
作文交上來之后,我發現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連平時不會寫作文的學生都寫的內容清晰,語言流利。由此可見,充分的課前準備,充分的觀察,有效的方法指導,語言的訓練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發揮學生更大的主動性,作文可以多樣化一些。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9
抓住關鍵詞語 精讀課文
——蘇教版教材第三冊《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記敘了生物學家達爾文通過對太平洋中一個小島上昆蟲的考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體現了他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學風。全文依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按照事情的順序,抓住“有趣的發現”這條主線,從現象到本質,展示發現的內容和過程揭示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后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旁“車”字旁。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學會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對三個因果復句的朗讀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
以弘揚學生“主體性“為宗旨,由老師問向學生問轉變。讓學生通過讀書發現問題,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在品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尊重學生獨特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簡案)
一、導入
板書課題,指導學生理解“有趣”的意思。鼓勵學生讀題目質疑:是什么有趣的發現?帶著問題進入課文學習。
二、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課文,讀通順,讀流暢。
2.指導認讀生字詞。
3.指名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說說課文大意。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指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達爾文是一個怎樣的人。老師再相機補充達爾文的資料。讀好“著名”。換詞“有名,聞名”等理解達爾文科學研究的重要地位。
四、指導寫字。
第一課時(詳案)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對重點句子的朗讀,讓學生了解達爾文的有趣發現。
2.指導學說讀好三個因果關系的復句,從而領悟適者生存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對三個因果復句的朗讀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間的關系。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 復習。
1. 聽寫生字詞。
2. 填空:達爾文是( )年前( )國著名的( )。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達爾文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1. 老師:有一次,達爾文出去考察,來到了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達爾文是在哪兒,他在島上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什么奇怪的現象呢?
2.學生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3.指明學生回答,交流,理解:“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出示句子,再指導讀句子,突出“要么……要么……”指導理解島上的昆蟲只有兩種形態,不是翅膀特別大,就是沒有翅膀,沒有第三種形態的。
4.指導句式練習: 要么 ,要么 。
5.如果你也在考察的隊伍中,你看到這現象,你會覺得怎樣?指導讀好“奇怪”一詞。
【設計意圖:本段教學旨在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反復閱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課文。】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達爾文通過研究發現了規律。
1.老師:達爾文看到這奇怪的現象,是怎樣做的呢?
2.學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標出一共有幾句話,用符號標明。
3.指導理解:
(1)指導學生通過重點詞語“許多、反復、終于”認識達爾文做研究的認真態度,以及感受他做研究的刻苦精神。(你猜猜達爾文會捕捉多少蟲子,怎么捕捉?為了找到有力的證據,達爾文一詞又一次進行觀察考證,反反復復若干次。)
(2)經過反復的研究,達爾文找到答案沒有?答案是什么呢?學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一找,并用“ ”畫下相關句子。
(3)指明學生交流,老師相機出示句子,再指名分句子朗讀,說一說每句話意思。
(4)模擬表演,理解句子。
學生分成三大組,一組翅膀特別大,一組翅膀小,一組沒有翅膀。
老師扮成猛烈吹來的狂風,吹向第一組:第一組學生不動,老師問:你們怎么還沒有掉進大海里去?第一組回答:我們翅膀大,能頂住大風,所以不會被你吹走的。
類似方法吹向第二組第三組,幫助學生感受小翅膀的頂不住大風,被吹進大海,而沒有翅膀的根本沒有飛行,藏在地上草叢里,自然也不會被吹走。
(5)學生再次回憶,老師板書,幫助學生深刻識記:
翅膀小的 頂不住大風 淹死
翅膀特別大的 頂住大風 生存下來
沒有翅膀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來
4.指導學生朗讀時對翅膀大的昆蟲和無翅膀昆蟲能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而感到高興,對小翅膀的昆蟲因不能適應生存環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5.指導學生認識到:這就是達爾文通過反復觀察比較,認真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課題中的“有趣的發現”。老師簡要介紹:適應大自然的就活下來,即所謂適者生存。
【設計意圖:達爾文又怎樣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緊扣這兩個問題,課堂以讀為主。學生在讀中能得到情感體驗:對翅膀大的昆蟲和無翅膀昆蟲能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而感到高興,對小翅膀的昆蟲因不能適應生存環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師生模擬表演,是讓學生結合已經獲得的語言經驗對已經熟悉的課文內容進行的個性加工,進一步得知島上昆蟲的體形特點與能否適應生存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達爾文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1.這一次太平洋的考察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就是達爾文的這個有趣的發現,對他后來的科學研究有什么作用嗎?老師談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正是從達爾文的這次研究開始的,所以這個發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播放圖片,了解達爾文的科學研究進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科學研究故事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走進科學。】
板書:
翅膀小的 頂不住大風 淹死
翅膀特別大的 頂住大風 生存下來
沒有翅膀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來
適者生存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10
【學習目標】
1、緊扣“發現”,讓學生去發現自己學習上的疑難問題。
2、讓學生通過自讀,用各種形式將自己的發現展示出來,并加以運用。
3、利用“考察”、“發現”、“要么……要么……”“奇怪”等。以這些詞為空破口,進入文章進行語言學習。
【活動方案】
活動一:探究發現昆蟲奇異現象
1、讀讀課文,說說島上有什么奇異的現象?自讀第2自然段。
2、想想這里寫了幾種昆蟲?(3種。翅膀大的、翅膀小的、沒有翅膀的。)
3、當大風吹來的時候,它們會有什么樣的遭遇呢?
(1)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2)生邊說邊表演,其樂融融。
生:我的翅膀太小了,狂風一吹,我的小命就難保了,(說著往旁邊一倒,面帶恐慌的神情)想不到掉進海里,淹死了。(鼓掌)
生:我是一只沒有翅膀的昆蟲,大風來了,我就躲在巖石下、草叢中,仍然可以繼續爬行。(說著竟鉆下了桌肚里…)
生:我最自在。沒有風的時候,我自由地飛翔;大風來的時候,我就飛到安全的地方。(一邊說,一邊用兩只小手不停到煽動)
活動二:探究發現找答案
1、達爾文為解昆蟲奇異翅膀之密,都做了哪些實驗?
默讀3自然段第1句話,畫出相關詞。
2、只要我們像達爾文一樣,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發現許多奇怪的事情。
比如:小紅發現母雞總是圍著雞窩轉,感到很奇怪。
還有:奇怪!太陽怎么不從西邊出來呢?
活動三:探究方法復述課文
1、整體把握,抓好綱目,歸納大意:
(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達爾文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3)達爾文通過研究發現了規律。
(4)達爾文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2、結合板書,抓關鍵詞回顧各部分內容
逐句引導讀懂,理出線索:
翅膀 刮大風 結果
沒有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頂住 能生存下來
小的 頂不住 逐漸消失
【檢測反饋】
出示投影:____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11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身邊事物,自覺去發現、捕捉、感受生活中的樂趣。
2、交給學生觀察方法,使觀察有目的,為自己的習作服務,學生“有東西可寫”。
3、通過肯定和激勵,展示和交流,點燃學生習作的激情,獲取可持續性發展的語言運用能力。
4、學會使用簡單的修辭和積累的好詞、好句子。
5、消除學生習作的心理,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擁有放松的習作心態,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教學重點:明確作文基本要求,把“趣”事講出來。
教學難點:抓住“趣”,把文章寫通順,意思表達清楚。
課前準備: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再觀察或者在探究,得出詳細情況或結論。老師準備作實驗的東西。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有趣的發現》 “趣”就是樂趣、興趣。 “發現”就是自己觀察了解到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二、引導說趣:
1、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發現嗎?開動腦筋,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很感興趣?這些趣事可以是你最近觀察到的,也可以是你以前觀察到的,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你在電視中觀察到的,可以是有關動物、植物的,還可以是有關風雪雷電的,還可以是春夏秋冬的。總之,只要是真實的有趣的發現就可以。
2、學生用一句話介紹自己有趣的發現。
3、怎樣才能給大家介紹清楚自己的發現呢?你希望介紹的同學從哪幾方面介紹自己的發現呢?
(在哪兒?發現了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4、理清順序:觀察發現 —— 探究 —— 結果、啟發
(有趣、疑問)(再觀察、釋疑)
三、演示舉例引導說趣:
1、做鹽水浮雞蛋的試驗。
2、共同討論介紹方法。
3、解決問題辦法有:問、查、再觀察、也可借助觀察工具等。
4、找學生介紹剛才的實驗,評價,修正,補充。
四、相互說趣:1、先自己練說。2、同桌互說。3、全班交流,評價。
五、趣事感想:通過你的觀察和聽同學介紹,你有什么感想?
第二課時
一、寫作要求:
1、寫出自己的發現。給自己的文章起個有趣的名字。
2、內容緊扣題目。突出“趣”,讓別人覺得有意思,樂意讀。
3、觀察的經過是重點,要寫具體。
4、寫出自己觀察后的感受或者結果。
5、用上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用適當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
6、注意分段,加標點。
二、學生快速打草稿,老師巡回幫助習作有困難的學生。
三、自己修改,要考慮到怎樣寫更有“趣”。
四、同桌互改,欣賞對方寫得好的地方,同時給對方提出好建議。
五、全班交流,讀出自己文章中最得意的內容,共同分享。
六、自己再改——摘抄。
(注:為了增加學生習作興趣,學生可以給自己的習作配插圖,也可以制作標本夾在里面。表揚佳作,佳句,好詞等)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12
課 題 7、 有趣的發現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其中兩條綠線中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讀中貫穿詞句訓練。 教學準備 課文掛圖、生字卡片,課文錄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 3、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課時重難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一、談話導入 1、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嗎 (出示達爾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你對達爾文有什么了解?簡介達爾文 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是講述達爾文關于發現的一個故事的,這就是《7、有趣的發現》 2、板書課題,解題。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嗎?(學生邊講教師邊在題目旁打小問號。) (3)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練讀文章。 要求:(1)讀準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 標出文中的小節號。 (3) 將課文讀通讀順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自學效果。 3、朗讀課文 (1)課文一共幾個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朗讀,重點指導讀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2)齊讀課文 三、初步理解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1、讀了課文,那你能回答我們剛才上課提出的問題嗎?解決簡單問題,剩余的問號我們下節課來解決。 2、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故事? 3、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再說說達爾文是個什么人?說說著名是什么意思?給它找個近義詞。 4、小朋友,你還會用這樣的句式來介紹一下達爾文嗎? 句式訓練:達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讀一讀生字詞,鞏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筆順表,自學生字。 (2)有熟字記憶生字。 交----較 窮-----究 在-----存 開----研 (3)哪個字難寫,哪個同學可以當小教師教教大家 3、指導書寫。 易:上下結構,上小下大,最后兩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長。 達:里面的"大"最后一筆捺改為點。 較:"車"做偏旁時最后一筆應是提。 "存":半包圍結構,看準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師范寫生字,學生描紅,仿影,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因為要上隨文識字教學模式的研討課,所以這一課時的教案就全改了。如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夏老師想給大家介紹一個人。(出示達爾文像)他是——達爾文(詞語卡片出示)。 對達爾文你了解多少呢?指名說。 書上有一段文字是這樣介紹他的。(出示課文第一小節,自讀、指名讀。) 說說從這里你知道些什么? 學生匯報。(出示詞卡:一百多年前)從這個詞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詞卡:著名)誰能給它找個近義詞。 齊讀第一自然段,教師簡介達爾文。 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就和他有關。齊讀課題--《7.有趣的發現》 2、解題. (1)從課題我們知道了這個發現十分“有趣”(出示詞卡:有趣 指名讀)"有趣"是什么意思呢? (2)真想知道這個發現如何有趣?就讓我們到課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 1、自由練讀文章。 要求:(1) 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 (2) 標出文中的小節號; (3) 將課文讀通讀順。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2、朗讀課文 課文一共幾個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朗讀,糾正讀音。 三、理解課文。 (一)讀第二自然段。 1、過渡:達爾文是在哪兒,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呢?讓我們趕快去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吧。 2、學生自由朗讀。 3、你讀懂了什么? (1)、(在哪兒發現。)——學習第一句。 學生:達爾文在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發現的。 教師加述:作為一名博物學家,達爾文經常跟著海軍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島上去考察。出示詞語“考察”,提問:什么是“考察”? (2)、(發現什么。)——學習第二句。 學生: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 教師出示插圖:瞧,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達爾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說原因。 相應在黑板上貼出大翅膀、小翅膀和沒有翅膀的代表圖。 你會用這樣的句式說好嗎? 句式訓練:達爾文看到島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卻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再讀讀這個自然段,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三)、讀第三自然段 1、過渡:還等什么趕快到第三自然段中找答案吧! 先來看看達爾文是怎樣考察的! 2、出示第一句:小朋友,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很容易嗎? 3、你從文中哪些詞語感受到的?(許多 反復觀察比較 終于) (1)“許多” 你猜想一下,達爾文會捉來哪些昆蟲?生答(師述:為了方便研究,達爾文捉來了這么做種昆蟲,而且每一種的數量也很多。) (2)“反復觀察比較” 觀察比較是為了什么?“反復”一詞說明了什么?(師述:是啊,科學家的許多發現,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中找到答案的,達爾文也不例外。) 指名讀好詞語。 (3)“終于” “終于”一詞說明了什么?(達爾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師述:沒有反復的觀察比較如何得來正確的答案呢!) 指名讀好詞語。 (4)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4、這個答案是什么呢?引導學生自讀后三句。 (1)指名讀。糾正讀音。(出示“因為”指導讀音) (2)你讀懂了嗎?你能作為一名小科學家來為我們解釋一下,在同樣的條件下,這三種昆蟲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呢? 請學生就其中一種作分析。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經常刮大風 沒有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頂住 能生存下來 小 的 頂不住 逐漸消失 指導學生認讀“淹死”“生存” 5、引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6、討論:小朋友,從達爾文的發現中,你又發現了什么?(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四)、細讀第四自然段。 1、齊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發現‘指的是什么? 3、教師簡介這個發現的重要性。 四、總結全文。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有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們要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的精神。 五、指導寫字 1、(出示詞語卡片)讀一讀生字詞,鞏固字音。 2、指導寫字。 “較”:車"做偏旁時最后一筆應是提。 “存”:半包圍結構,看準在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師范寫生字,學生描紅。 4、學生在習字冊描紅,仿影,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讀中貫穿詞句訓練。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課時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貫穿詞句訓練。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導入新課 1、讀生字卡片并給生字擴詞。 2、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講讀課文 (一)、讀第二自然段。 1、過渡:達爾文是在哪兒,發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呢?讓我們趕快去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吧。 2、學生自由朗讀。 3、指名學生分句讀,想想你讀懂了什么? 4、你讀懂了什么?(1)、(在哪發現。)——學習第一句。 學生:達爾文在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發現的。 教師加述:達爾文作為一名博物學家,經常跟著海軍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島上去考察。 (2)、(發現什么。)——學習第二句。 學生: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 教師出示插圖:瞧,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發現了這樣一個情況,達爾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會用這樣的句式說好嗎? 句式訓練:達爾文看到島上只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卻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再讀讀這個自然段,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6、學生質疑問難 (二)、讀第三自然段 1、過渡:還等什么趕快學習第三自然段吧!先來看看達爾文是怎樣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讀,正音。 4、出示達爾文考察時的插圖:小朋友,你覺得達爾文考察的時候態度怎樣? 5、學生:很認真,很細心。 6、這句話中哪些詞最能突出他的認真的態度呢?(許多、反復、終于) (1)“許多” 你猜想一下,達爾文會捉來哪些昆蟲?指名讀好詞語。 (2)“反復” “反復”一詞說明了什么? 指名讀好詞語。 (3)“終于” “終于”一詞說明了什么? 指名讀好詞語。 7、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8、終于找到了答案,這個答案是什么呢?請小朋友繼續讀第三自然段。 9、答案是什么?有哪幾種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0、引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1、討論:小朋友,從達爾文的發現中,你又發現了什么?(三)、細讀第四自然段。 1、齊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發現指的是什么? 3、教師簡介這個發現的重要性。)(移進第一課時) 三、復述課文。 1、指導復述課文:教師指導復述課文的要求。主要內容只要說出來就可以了,不必背誦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 3、學生自由讀課文,練習復述。 4、同座位練習復述課文,互相糾正。 四、總結全文。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有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們要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的精神。 五、拓展練習 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的故事?選一個你最喜歡的講給大家聽。 作業設計 1、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逐漸地( ) 有趣的( ) 認真地( ) 著名的( ) 仔細地( ) 重要的( ) 2、據課文內容填空。 那些沒有翅膀的昆蟲,由于( ),就不大可能被刮到海里。 那些翅膀特別大的昆蟲,因為( )所以( ) 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蟲,由于( )便逐漸地消失了。 板書設計 翅膀 刮大風 結果 沒有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有趣的發現 特大的 能頂住 能生存下來 小 的 頂不住 逐漸消失 課后記 因為要對全區開一節隨文識字的研討課,所以選擇了課文《有趣的發現》,第一,覺得這篇課文的生字詞都是以詞語的形式出現,比較好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出示詞語,符合隨文識字的教學模式,第二,這篇課文蘊含的道理只要學生讀懂了文章就比較容易感悟。為了能使教學效果更好一些,所以,我在三個班級都上了這節課,上完以后真是感悟很多,特別是學生的特點真的不同,教師對學生的預設在課堂教學中真的很重要!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為了符合隨文識字的要求,我在課文的導入部分采用了談話的形式,讓學生談一談對達爾文的認識,這樣很快就進入課文第一小節的學習,因為第一小結就是對達爾文的一個介紹。在談話的過程中,三個班的孩子表現得就不一樣,四班活躍,了解不少相關知識;二班簡單,只說一個詞語,例如“科學家”就沒有了,六班的孩子預習過課文,基本就用書上的詞語來回答。所以,后來出示的第一小節學習很輕松,學生很快就從“一百多年前” “英國”“著名”“科學家”等詞語中找到相關信息,并解決了這一段生字的認讀難題。 接著便讓孩子自讀課文,拋出一個疑問引導孩子到文中去找“達爾文在哪里,有了這個有趣的發現,這個發現是什么呢?”很快孩子就找到了地點,于是就進入第二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這個現象的奇怪之處時,四班的一個哈孩子很快就準確的說出來,幾乎沒費什么周折就進入了詞句訓練“達爾文看到島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卻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而在二班和六班上的時候,需要老師的引導,“我們平時看到的昆蟲包括什么樣的呀?”孩子才反應過來,而這樣的問題都是需要老師在課堂上隨即提出來的。 在教學第三段時,我問學生“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六班的孩子很快找出了“許多”“反復”“終于”,但其他兩個班的孩子也需要老師的點播。 差異性最大的是在理解有趣的發現是什么的過程時,孩子都能讀明白意思。但在二班上的時候,有孩子就提出了質疑“老師,那些翅膀小的昆蟲也不一定都被吹到海里去,他們有的也躲在洞里,或者躲在樹葉下呀?”“還有,沒翅膀的昆蟲可能也被吹到海里去.” 這個問題,我是沒有預設到的,在四班上課時也沒有遇到的。但孩子問得很合理,于是,我就讓他們仔細讀書,從文中我去找答案,但由于孩子們都很執著,覺得自己的疑問很有價值,死抓著不放,就不能好好去想答案了,最后只能由我來告訴他們“經常” “不大可能”“逐漸”這些詞的妙用。后來在六班上的時候,我就有意識的引導他們注意這些詞語,并做好了詞語卡片,準備應付孩子的突然襲擊。結果孩子們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快就說出了原因,沒有在這里過多糾結。反而到了揭示文章中的道理時卡了殼,說不出“適者生存”的意思,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孩子讀的書不夠多吧!相反這里四班和二班的孩子都說出來了。 總之,這節課除了讓我更清晰地認識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模式,更讓我感受到,教師是否能準把握學生的學情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條件。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1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一個偏旁,兩條綠線內的10個生字只識不寫,學寫五個生字。
3、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第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嗎?蔡倫(造紙) 、沈括(印刷術)、張衡(地動儀)、祖沖之(圓周率).........愛因斯坦(相對論)、牛頓(萬有引力,力學學說)、愛迪生(發明大王)、麥克斯維(電\磁)、諾貝爾(炸藥)、達爾文(進化論)
(出示達爾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小朋友對達爾文有什么了解嗎?(簡介達爾文)
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是講述達爾文關于發現的一個故事。這就是《7.有趣的發現》(教師邊述邊板書課題.)
解題:
(1)"有趣"是什么意思(有意思、好玩;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愛)
(2)看了課題,你們有什么要問的?(學生邊講教師邊在題目旁打小問號.)
(3)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自由練讀課文。要求:(1)讀準生字字音。(2)讀通句子。(3)標上自然段序號。.(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三、檢查自讀效果.
(1)(出示生字)
1、自讀、正音:
2、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去掉拼音齊讀詞語.
5、把生字詞帶入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長句子多讀幾遍.
6、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評議。(重點指導讀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7、我們一起聽聽課文的范讀。
8、齊讀課文
四、初步理解課文匯報內容
1.剛才我們提的小問號有哪個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問號我們下節課來解決.
2.下面請同位互相檢查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故事。(指名回答)(課文記敘了生物學家達爾文通過對太平洋中一個小島上昆蟲的考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體現了他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學風。)
五、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讀一讀,鞏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觀察、自學生字.
(2)交流記憶生字.
3.指導書寫.
易:上下結構,上小下大,最后兩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長.
達:里面的"大"最后一筆捺改為點.
較:"車"做偏旁時最后一筆應是提.
"存":半包圍結構,看準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師范寫生字,學生描紅,仿影,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六、布置作業:
1、生字口頭擴詞。
2、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
教后反思:
一、設計意圖:
1.豐富語言積累,拓展課外知識。
《新課標》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 語言的過程。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天我就是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有關課外知識,積累有關詞語。如果每節語文課前,我們語文老師都能花上兩三分鐘的時間,做這樣一件事情,相信學生日后將終身受益。
2.重視朗讀,重視整體綜合感知。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通過問題的設置讓學生讀中思,讀中。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優質課評選活動中,我執教了《有趣的發現》第一課時。回顧執教的過程,自覺得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教學中雖然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讀書要求,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但課堂中總感覺到缺乏讀書的氛圍,讀書不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 所謂“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課程資源,促進學生體驗成功的過程。“生成”源于學生的獨特感受,是學生通過積極的個性化閱讀和思考所領悟到的。很多時候,教師的大腦轉動還趕不上學生的奇思妙想,我們多么需要及時發現教學中出現的亮點,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品讀感悟。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我要不斷地學習、更新、充實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14
教學內容: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精讀課文,了解達爾文有趣的發現是什么。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含義。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課文二、三自然段。了解達爾文有趣的發現是什么。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第三段內容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提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認識了一個叫達爾文的人,老師想考考小朋友,你對達爾文了解多少?(課前作業:布置學生搜集達爾文的資料)
出示:達爾文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
什么叫著名呢?
著名:象這樣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的,這么有名的就叫著名。
誰能來讀好這句話呢?
過渡句: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有關這位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的小故事。
二、新授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插圖
提問:小朋友們來觀察一下,圖上的達爾文在干什么呀?
生答:在小島上考察
出示:有一次,達爾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
2.那什么叫“考察”呢?
考察就是觀察、調查的意思。
今天讓我們也來做一做小小考察員,去觀察一下,有什么有趣的發現。
出示課件:觀察昆蟲,2種昆蟲,一種翅膀特別大的,一種沒有翅膀的。
3.小小考察員們,你們有沒有什么特別的發現呀?看一看哪個小朋友的觀察最仔細?
生答:只有2種昆蟲,一種答翅膀的,一種沒翅膀的。
你們的觀察真仔細!和達爾文當時的發現一樣呢!你們瞧:
出示句子:引讀:他看到——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島上有幾種昆蟲呢?生答:2種 有沒有第三種呢?是呀,所以我們書中用了“要么…要么…”這個句式。
誰能來讀好這句話呢?
過渡:當達爾文有了這個有趣的發現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第三小節。
(二)、細讀第三自然段
1.請大家自己讀課文,用直線劃出達爾文是怎么做的。(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
指名回答,生讀: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2. 比較句子:
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
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這兩個句子,哪個好呢?好在哪里?
許多:許多好在哪里?
出示:昆蟲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都會干些什么
終于:終于又好在哪里?
這容易嗎?是啊,太不容易了。但是工夫不負有心人,你們瞧,他終于找到了答案。
過渡:我們來看那么達爾文找到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出示:誰來讀一讀?生讀。
3. 這里講了幾種昆蟲?他們的情況分別是怎樣的?
出示表格:
翅膀 刮大風 結果
沒有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發現 特大的 能頂住 能生存下來
小 的 頂不住 逐漸消失
4.請小朋友們看一段動畫,邊看邊想,這個島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生答:島上經常刮大風
原來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哦~~原來這2種昆蟲能夠適應環境,所以生存了下來,而那個翅膀小一點的呢?是不適應這個環境,所以被淘汰了。出示:這就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三)、細讀第四自然段
過渡: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的科學研究有什么幫助呢?我們一起來讀第四自然段。
1.通過第四自然段的朗讀我們知道了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后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小結:達爾文進行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正是許多象這樣的發現,才使他反復研究思考,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奧秘。所以說這個有趣的發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總結
1、你覺得達爾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學習?
2、 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的故事呢?
《有趣的發現》教學案例 篇15
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這是一篇二年級上冊的課文,在教材中屬于科學篇單元.本文講述了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達爾文在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考察,經過認真觀察,反復比較,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或翅膀特別小.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段用一句話簡單介紹了達爾文,第二段點明了這個有趣的發現是什么,用"要么………要么………"的句式講清了島上昆蟲的現象,并且指出達爾文看到這一現象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三段先介紹了達爾文發現這一現象后的做法 "捉來許多昆蟲","比較","認真觀察",接著用三句表示因果關系的句子講清了造成這一有趣現象的原因,即島上經常刮大風,昆蟲翅膀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它們是否能頂住大風,適應環境,得以生存.最后點明這個有趣的發現為達爾文以后的科學研究(提出生物進化論,揭示適者生存的科學規律)奠定了基礎.
細讀文本,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達爾文的發現有兩個層次,一開始是發現一種現象,后來是經過研究發現這一現象背后透露出的大自然中的本質規律.從而也體現達爾文熱愛大自然,觀察敏銳,具有尋根探底深入細致的研究精神.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本課教學一方面引導學生知道達爾文的發現,另一方面要要引導學生讀懂達爾文怎么會有這個有趣的發現.基于以上認識,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學段的要求,針對學生的實際,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復述課文.2,學會本課19個生字,其中綠線內的9個生字只讀不寫,理解"考察 ,容易"等詞語的意思,用"要么……要么……"練習說句子.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達爾文熱愛科學,積極探究的科學品質,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家的故事的閱讀興趣.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幫助學生讀準生字字音,認識新偏旁"車",能按筆順正確書寫,辨析"容,究"的部首,并能正確,美觀的書寫.
2,注重長句的指導,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使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采用換詞法,造句法,演示法,表述法等多種方法理解詞義.
4,理清文脈,知道島上原來有哪三種昆蟲,各有什么結果.
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正確美觀地書寫其他生字,用"要么……要么……"練習說句子.
2,復述課文,引導學生讀懂達爾文怎么會有這個有趣的發現,也就是感受達爾文熱愛科學,積極探究的科學品質,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家的故事的閱讀興趣.
一,談話導入,質疑激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今天老師發現坐得特別精神,秋姑娘來到你身邊,你有沒有新的發現 和小朋友分享一下.接下來讓學生猜猜:一百多年前英國有位著名的科學家特別善于發現,知道他是誰嗎 出示圖片,介紹達爾文,同時我出示達爾文的文字介紹:達爾文是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科學家.目的是與課文第一自然段對達爾文的介紹作比較,讓學生明白表達不一樣,意思一樣,然后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談話氛圍中進入板書課題 有趣的發現.認讀生字"趣",指導讀準課題后,請學生根據題目來質疑,"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帶著問題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二, 初讀課文,掌握生字字音.
1, 借助拼音認真讀課文兩遍,讀準字音,遇到難讀的長句子多讀幾遍,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檢查小朋友的讀書情況.
開火車讀生字卡片,正音.
三,讀通課文
1,第一自然段的教學聯系開始對達爾文的介紹采用自讀,比較讀等形式,一方面讓學生讀通,另一方面感知說話的表達方式.
2,帶著問題讀第二自然段"發現了什么現象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島上的昆蟲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什么樣的 另一種呢 有沒有第三種情況 只有在兩種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要么……要么……"來說,從而理解"要么……要么……"表示只有兩種情況的存在.誰能象達爾文一樣帶著奇怪的語氣來讀一讀這句話 如果是你看到這樣的現象奇怪嗎 (指導讀好這句話,讀出他的奇怪).
3,達爾文發現了這個奇怪的現象以后是怎么做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復觀察比較,終于找到了答案."你覺得達爾文找到這個答案容易嗎 誰再來告訴大家,抓住 "許多","反復","終于"在讀中體會,通過學生一邊又一遍的互相告知理解"反復",用找朋友的方式感知"考察和觀察"意思,學習生字"較",經過達爾文的不懈努力,終于找到了答案.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原來,……便逐漸消失了.哦,原來是這么回事,你知道告訴大家幾種樣子的昆蟲嗎 分句子朗讀,讓學生站在達爾文的角度告訴大家.在指導讀的基礎上理解"生存,容易",并用"容易"說話.
4,最后總結全文,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后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生字"研究","究"和"容"進行比較.
四,指導寫字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抓關鍵詞為突破口,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使學生正確流
利的朗讀課文.采用換詞法,造句法,演示法,表述法等多種方法理解詞義.通過書空,比較等方式來學習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