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鮮花》教學札記(通用8篇)
《一束鮮花》教學札記 篇1
今天教課文《一束鮮花》,講的是周恩來的事。我事先從網上下載了一張周恩來的畫像。上課了,我拿出畫像,問學生,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沒有一個人說知道,有幾個瞎猜是朱德。待大家都猜不出來的時候,我點明:不是朱德,他的名字叫周恩來(崇敬的語氣)(板書周恩來)誰能讀讀這個名字,待學生讀了之后,我又問,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這個人的名字了,那誰知道有關周恩來的事?問了半天,終于有一個學生說出了是總理,而有些學生卻很聰明的,知道老師可能是教新課了,偷偷地打著書看著,半遮半掩的,我說你們先別看收呀,我們先來了解周恩來這個人,等一下看起書來就更有味道了。于是我滿含深情地說起了周恩來同志的生平。
學生聽得很有興趣,他們的眼神好像在說,原來還有這樣的一個人。這學生不知道,也是難怪的,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接觸面就不廣,再加上學生家長平時如果又沒說的話,學生當然是不知道了。所以我想讓學生們了解一下國家領導人,特別是有為國作貢獻的領導人,我想也很有必要。◆
《一束鮮花》教學札記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熱愛母親的深情,受到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會對母親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的母親平時是怎樣對待你們的?你們又是怎樣對待母親的呢?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看看作者在自己母親生日的時候是怎么做的。
二、指導自學(整體感知)
出示自學提綱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結合上下文理解新詞。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我”開始怎樣對待母親的生日?是什么事讓“我”改變了主意?
三、反饋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糾正字音。哪個詞不能理解?(討論解決)
2、課文講的是作者在去度假出發前想起母親的生日,在花店為母親買鮮花時為一位小男孩付了花款,繼續趕路時,發現那個小男孩正給去世的媽媽“獻花”,“我”的心受到震動,回到花店決定親自給母親去送鮮花。
3、交流“自學提示”第③題。
(開始“我”想起媽媽的生日,到花店買了鮮花,想讓花店老板給母親送去。是小男孩給去世的媽媽送花的言行使“我”受到震動,使“我”改變了主意,決定親自給媽媽去送花。)
四、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1、自己練讀體會
①“我”的感情前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試讀出這種變化。
②小男孩在墓前向“我”揮手時,“我”會想些什么?怎么讀才能表達出“我”此時的心情?
2、交流。(隨機范讀指導)師生評議。
(“我”開始沒有重視,無所謂態度,后來由小男孩行動心里受到極大震動,“我”的內心是慚愧的。)
五、總結
1、通過學習課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2、指讀全文。
《一束鮮花》教學札記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幫助別人的快樂,知道用鮮花可以表達情感。
2、培養幼兒說完整句。
3、能夠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的名稱、角色。
活動準備: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教師手拿一束鮮花來到教室,請幼兒猜猜為什么老師帶來了花。
教師:因為老師今天早上幫助了一位老人,老人很感謝老師,所以送來了鮮花表達謝意。
二、展開:
1、今天不僅老師得到了一束鮮花,小象也得到了一束鮮花。你們知道小象為什么也有一束鮮花嗎?——聽故事,聽完后,你就知道了!
2、講故事。
3、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都有哪些小動物?你還想聽一邊故事嗎?
4、看課件,聽故事。
5、提問:小象都幫助了誰?他幫助山羊公公干什么?幫助小狗干什么?小狗送給了小象什么?為什么要送給小象鮮花呢?你最喜歡哪個小動物?為什么?(小象非常熱心,喜歡幫助別人,我們要向他學習!)
6、送鮮花。你幫助過誰?誰幫助過你?我們來做一束花送給幫助過你的朋友把! 幼兒制作:
(1)粘貼——皺紋紙、油畫棒、膠水
(2)繪畫——筆、紙
(3)插塑玩具,插花。
7、結束。互贈。
故事:一束鮮花
小象走在路上,看見山羊公公背著一袋米吃力的走著,小象走過去說:“山羊公公,我來幫你背米把。”小象讓山羊公公把米放到長鼻子上,輕快的上路了,把米送到山羊公公的家。
小想走過一個小花園,小黃狗要澆花,到井里去打水,一不留神,水桶上的繩子斷了,水桶掉進井里。小黃狗代代的望著井里,一時想不出辦法來。小象走進花園,對小黃狗說“別急,我來幫你撈。”小象把長鼻子往井里一伸,就把水桶撈起來了,還提了滿滿一桶水。
小黃狗叫小象慢慢走,他去買了一束鮮花送給小象,說“謝謝小象姐姐,這束鮮花送給你!”小象高興的說“謝謝你!”
《一束鮮花》教學札記 篇4
知識能力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能讀懂課文主要內容,懂得珍惜親情,母愛。
3. 認識5個生字。
人文教育目標:
懂得珍惜親情,母愛。
教學準備:
教師了解一下,學生在自己母親生日里為母親做過什么有意義的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揭題。
在母親的生日里,你為母親做過什么事情?誰能介紹自己曾經做過讓母親感到特別高興的事情?
今天,我們學習課文《一束鮮花》(板書課題),這也是母親生日那天發生的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通語句,讀準字音。
2、學生之間對讀,大體了解課文內容。(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知道課文里寫了什么人,大概了解故事情節。)
3、提出字音、字詞問題,討論解決。
三、再讀,感悟、交流。
1、引導: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語段,邊讀邊體會,多讀多想。)
2、朗讀、議讀。(學生主動朗讀自己想讀的段落、語句。)
(1)我與母親的對話部分。
讀母親的話,注意她表面上語氣的平靜,可內心對兒子的思念是強烈的。母親的后一句話,表現了有些失望,但對兒子表示真誠的祝愿。讀兒子的話,注意他的思念雖然真誠,但內心矛盾。
(2)我與小男孩的第二次見面部分。要讀出小男孩的思母之情,還要讀出他的天真、純潔。
反復度,讀出真情實感。
重點討論交流:什么原因,使我改變主意,而決定給母親送花?(引導學生再讀小男孩在墓前的那段文字,小男孩說的那句話和“我”內心活動的描寫以及小男孩為母親買花時的情況。讓學生體會到促使“我”醒悟的原因。)
3、聯系實際,學生自由交談自己在母親生日(或母親節)那天為母親做了什么事,說一說真實感受。(集體交流時,尊重學生的感情,自覺自愿。)
四、布置作業 。
寫篇日記——為母親做的一件有意義的事。
教后小結: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課堂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教師由主講變為合作者、引導者、導演和聽眾,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由單一變為多元,討論、探究、合作、討論等豐富的學習方式進入了課堂,但是,是否師生行為方式轉變了,課堂就是理想的課堂了呢?我想:并非如此。關鍵是要看這種學習的效果如何。好多老師追求時尚,讓學生小組討論,結果成了一種形式,原因是:問題并沒有討論的價值,不討論,學生也可以解決,為討論而討論大可不必。學生呢!隨即說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為此,我想,首先,問題要有討論的價值,要針對理解的難點展開討論,讓學生在相互觀點的碰撞中,澄清認識,本節課抓住“是什么原因使我改變了主意,要親自為母親送花?”學生在討論中理解了課文,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增強了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一束鮮花》教學札記 篇5
備課教師:劉燕
知識能力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能讀懂課文主要內容,懂得珍惜親情,母愛。
3. 認識5個生字。
人文教育目標:
懂得珍惜親情,母愛。
教學準備:
教師了解一下,學生在自己母親生日里為母親做過什么有意義的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揭題。
在母親的生日里,你為母親做過什么事情?誰能介紹自己曾經做過讓母親感到特別高興的事情?
今天,我們學習課文《一束鮮花》(板書課題),這也是母親生日那天發生的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通語句,讀準字音。
2、學生之間對讀,大體了解課文內容。(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知道課文里寫了什么人,大概了解故事情節。)
3、提出字音、字詞問題,討論解決。
三、再讀,感悟、交流。
1、引導: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語段,邊讀邊體會,多讀多想。)
2、朗讀、議讀。(學生主動朗讀自己想讀的段落、語句。)
(1)我與母親的對話部分。
讀母親的話,注意她表面上語氣的平靜,可內心對兒子的思念是強烈的。母親的后一句話,表現了有些失望,但對兒子表示真誠的祝愿。讀兒子的話,注意他的思念雖然真誠,但內心矛盾。
(2)我與小男孩的第二次見面部分。要讀出小男孩的思母之情,還要讀出他的天真、純潔。
反復度,讀出真情實感。
重點討論交流:什么原因,使我改變主意,而決定給母親送花?(引導學生再讀小男孩在墓前的那段文字,小男孩說的那句話和“我”內心活動的描寫以及小男孩為母親買花時的情況。讓學生體會到促使“我”醒悟的原因。)
3、聯系實際,學生自由交談自己在母親生日(或母親節)那天為母親做了什么事,說一說真實感受。(集體交流時,尊重學生的感情,自覺自愿。)
四、布置作業 。
寫篇日記——為母親做的一件有意義的事。
教后小結: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課堂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教師由主講變為合作者、引導者、導演和聽眾,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由單一變為多元,討論、探究、合作、討論等豐富的學習方式進入了課堂,但是,是否師生行為方式轉變了,課堂就是理想的課堂了呢?我想:并非如此。關鍵是要看這種學習的效果如何。好多老師追求時尚,讓學生小組討論,結果成了一種形式,原因是:問題并沒有討論的價值,不討論,學生也可以解決,為討論而討論大可不必。學生呢!隨即說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為此,我想,首先,問題要有討論的價值,要針對理解的難點展開討論,讓學生在相互觀點的碰撞中,澄清認識,本節課抓住“是什么原因使我改變了主意,要親自為母親送花?”學生在討論中理解了課文,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增強了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一束鮮花》教學札記 篇6
知識能力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讀懂課文主要內容,懂得珍惜親情,母愛。
3、認識5個生字。
人文教育目標:
懂得珍惜親情,母愛。
教學準備:
教師了解一下,學生在自己母親生日里為母親做過什么有意義的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在母親的生日里,你為母親做過什么事情?誰能介紹自己曾經做過讓母親感到特別高興的事情?
今天,我們學習課文《一束鮮花》(板書課題),這也是母親生日那天發生的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通語句,讀準字音。
2、學生之間對讀,大體了解課文內容。(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知道課文里寫了什么人,大概了解故事情節。)
3、提出字音、字詞問題,討論解決。
三、再讀,感悟、交流。
1、引導: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讓學生找出自己感動的語段,邊讀邊體會,多讀多想。)
2、朗讀、議讀。(學生主動朗讀自己想讀的段落、語句。)
(1)我與母親的對話部分。
讀母親的話,注意她表面上語氣的平靜,可內心對兒子的思念是強烈的。母親的后一句話,表現了有些失望,但對兒子表示真誠的祝愿。讀兒子的話,注意他的思念雖然真誠,但內心矛盾。
(2)我與小男孩的第二次見面部分。要讀出小男孩的思母之情,還要讀出他的天真、純潔。
反復度,讀出真情實感。
重點討論交流:什么原因,使我改變主意,而決定給母親送花?(引導學生再讀小男孩在墓前的那段文字,小男孩說的那句話和“我”內心活動的描寫以及小男孩為母親買花時的情況。讓學生體會到促使“我”醒悟的原因。)
3、聯系實際,學生自由交談自己在母親生日(或母親節)那天為母親做了什么事,說一說真實感受。(集體交流時,尊重學生的感情,自覺自愿。)
四、布置作業。
寫篇日記——為母親做的一件有意義的事。
《一束鮮花》教學札記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周思來同志公私分明的高尚品質,懂得公家的東西不能隨便要、隨便拿,培養熱愛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深秋、周恩來、總理、飯店、出席、司機、行駛、五顏六色、芳香撲鼻、所以、親切、嚴肅、隨便”等13個詞的意思。
3.學會用“所以”把句子寫完整。
4.會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2-4自然段課文,通過詞句訓練和朗讀,幫助學生理解周恩來同志是怎樣對待公家的東西的。
教學難點:體會周恩來同志公私分明的高尚品質,值得公家的東西為什么不能隨便要、隨便拿。
教學準備:投影片、小黑板、周思來畫像、小紅花。
[第1課時]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
3.講讀第-自然段,學習有關生字詞。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
(出示周總理像)看圖,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教學“恩”,注意前鼻音。
周恩來總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是全國人民敬愛的領袖。周總理為了咱們國家日夜操勞,常常工作到深夜。
他的夫人就是敬愛的鄧穎超奶奶。
教學“鄧”,注意后鼻音。
他們身邊的工作人員常常親切地稱她為“鄧大姐”。
(2)揭示課題
周總理雖然已經逝世了,可他的許多動人的故事,至今還流傳在人們心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個小故事。(出示課題,齊讀)
2.初讀課文,解課文大意:
(1)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根據填空答:
課文主要寫了請送還的事。
3.自學生字詞,通課文。
4.檢查自學情況。
(1)開火車認讀生字詞,正音。
(2)分組輪讀課文,標一標,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
5.講讀第1自然段:
(1)自由讀第1自然段,想想,這段主要講什么?
(2)出示填空
這段主要講了后乘車回家。
誰干什么
(各自準備后回答)
“出席”還可以換成什么詞?(參加)
誰知道宴會是什么嗎?對,周總理常常要代表國家用酒席招待外國朋友,出席宴會是他的工作之一。
(3)再讀這一段:劃一劃,周總理在什么時候乘車回家的?(用--“劃出時間詞)
周總理這么晚才回家說明什么?(工作辛苦)。
(4)指導朗讀,注意長句停頓:
一個/深秋的夜晚,/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飯店/出席/歡迎外國朋友的宴會。
6.課堂練習:
(1)指導書寫:
鄧:第3畫是橫撤彎鉤。
司:第4畫的折在豎中線上。
將今天學的”鄧、恩、店、司、楊“各寫3個。
(2)比一比,再組詞:
司恩楊
同思揚
(3)正確地朗讀課文
《一束鮮花》教學札記 篇8
《一束鮮花》是人教版第六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我”與朋友外出度假,途中想起母親的生日便讓花店代送鮮花以示祝賀。正巧遇到了一個小男孩,男孩跪在墓碑前為去世的母親送鮮花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不禁幡然醒悟,毅然決定親自給母親送花。文章語言樸實卻感情真摯,情節簡單卻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懊悔,飽含著對母親的無限敬意,讀后使人備感心靈的震撼。在教學中,我摒棄傳統的說教,以“愛”為導向,引導學生在交流與溝通中領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愛,什么是真正的孝心。現擷取教學中的一個片段與同行們商討。
師:剛才大家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特別重要,起到了統領全文的作用,知道是哪個問題嗎?
生1:起先“我”讓花店老板派人給母親送花,后來為什么要親自送呢?
師:問得好!這個問題解決了,別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自己仔細讀讀書,想想看。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師:剛才大家學得都很投入。誰來說說“我”后來為什么決定親自送花呢?
生1:因為“我”愛母親,今天是母親的生日,為了讓母親高興,“我”當然要送花啦 !
生2:不對吧!讓別人送也可以呀,為什么非要自己送?
生3:是啊!讓花店代送就行了,只要能表達一份心意就夠了。
師(笑):說得有道理呀!何必多此一舉呢?
生4(思索片刻):因為“我”看到小男孩為去世的媽媽獻花,心里被什么東西刺了一下。
師:是啊!這才是“我”態度發生改變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到底被什么東西刺了一下呢?(全班學生搖頭無語)
師: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要來看看“我”和小男孩各自對待母親的態度。
生5:小男孩很愛自己的母親,母親去世后還記得她生日那天為母親送花。“我”也很愛自己的母親,在想起今天是母親的生日后,也讓花店為母親代送鮮花。
師:你更欣賞誰的舉動、誰的表現呢?(生踴躍舉手)
生6:我很欣賞這個小男孩。他的母親去世了,他還記得為母親送花,送母親生前最喜歡的鮮花。
生4:是的。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孝心、熱愛自己母親的孩子。
生7:“我”同樣也不錯呀!想到今天是母親的生日,臨走前還讓花店代送鮮花,同樣也很孝順母親呀!
生8:我可不同意你的意見。“我”是讓花店的人代送,小男孩是親自送。這是不一樣的。
師(微笑著):怎么不一樣呢?只要把花送到不就行了嗎?(生作深思狀)
師:作為一位母親,她需要的是這束鮮花嗎?是一大堆貴重的禮物嗎?
生9:不,母親一個人住在家鄉,是那么孤獨。她不需要什么禮物,她需要的僅僅是子女能抽空看看她。
生6:能陪她說說話就行了。她太寂寞了,太想念子女了。
師(動情地):作為一位母親,她對兒女的愛是無私了、不求回報的。在自己孤獨寂寞的晚年,她需要的并不是貴重的禮物,她需要的是子女能陪她聊聊天、談談心,這就心滿意足了。
生7(欣喜地):啊!我明白了。小男孩在母親生日這天,親自到母親墓前獻花,而“我”只讓人代送鮮花來隨便敷衍一下,是多么不應該呀!
師:“敷衍”這個詞用得好。能不能聯系“我”的年齡、身份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呢?
生9:“我”是一個大人,已經有了自己的工作。我只想著自己度假、快樂,沒想到母親在家鄉等“我”,而小男孩是那么孝順。“我”連一個小孩子都比不上呀!
生8:我明白了!“我”是被小男孩一片孝心刺痛了。
生10:“我”當時一定羞愧萬分。
生11(迫不及待地站起來):一定慚愧得想打個地洞鉆進去。
生12:那叫無地自容!
師:現在知道“我”為什么決定親自給母親送花了嗎?
生8:小男孩只有幾歲卻孝順、熱愛母親,母親去世后還記得在生日那天為她送花,而“我”是一個成年人,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在母親生日這天僅僅想到讓人代送鮮花來隨便敷衍一下母親,一點沒想到母親在家鄉日盼夜盼,盼“我”回去陪陪她。“我”只為自己著想,真是慚愧呀!“我”要親自給母親送花,彌補自己的過錯。
生9:老師,我想到了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帶頭動情地唱,師生皆深情地唱)
師:孩子們,羊有跪哺之恩,鹿有反哺之意。學會孝順,你會受益終身。學會熱愛,你會覺得陽光燦爛。
這是一段看似普通卻真情洋溢的教學案例。在這里,沒有冗長繁瑣的課文分析,沒有虛偽做作的陳詞套話。有的只是師生間心靈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這里,孩子們盡情放飛自己的心靈,盡情抒發自己的感受。老師就像一個親密的合作者,和學生一起發表著自己的見解;老師就像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仔細傾聽學生發言;老師更像一個導航者,及時對學生予以點撥和指導。孩子們用自己親身的感受表達著母愛的偉大。用自己獨特的見解詮釋著孝心的可貴。孝心,這個多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卻又使人不慎遺失的人間珍寶,在這里重新綻放出誘人的光彩。愛,這個永恒的主題,也一定會因這次心靈的交流而繼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