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課《家庭趣事》教學后記(A版)
上周上完課后,有幾位聽課的老師要求我一節口語交際課。按教學進度,第二單元口語交際的內容是“家庭趣事”。開始沒細想,真正開始備課的時候才感到頗為棘手。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生知道“趣事”是指什么事嗎?能不能想起家里的趣事?“趣事”要“趣”到一個什么程度?對一件事的要求要達到怎么樣,可能怎么樣?為了喚起學生的記憶,昨天下午,我特意讓胡老師布置學生回家思考,想一想,家里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最好是能找到反映這件事的照片,沒有照片簡單地畫一幅圖也行。我的想法是,學生在找照片或畫圖的過程,也就是幫助發現趣事的過程。當時就和唐琳雅的媽媽李靜說了,李靜是我的同事。她聽了,覺得這個想法好,說回去幫孩子找照片。
今天早上上課前,我到教室里了解一下學生的準備工作做得怎么樣。結果,全班就唐琳雅一個人帶了照片。問了幾個孩子。有的說忘記,有的說沒有。有一個孩子特別逗,他說:“老師,我明天帶給你好不?”
那我就問問他們回去有沒有想什么有趣的事。問了三個孩子。一個說了在家里捉迷藏的事,另外兩個說家里沒有有趣的事。
幸好,對上述情形,我有思想準備。
開始上課了,我讓學生玩一個“快樂傳真”的游戲。五個男生先上臺來,傳說一句話:“我們家里趣事多。”只準第一個孩子看字條,最后一個孩子大聲說出來。結果,男生們傳成了“我們家里有情況。”五個女生上臺傳的是“我們一家真開心!”還不錯,只是多了一個字,變成“我們一家真的開心!”玩完兩組游戲,學生意猶未盡。我讓他們評哪一組贏了,兩個男生都說女生贏了。理由是:說得清楚,聽得仔細。我趁勢提出口語交際的要求。除了聽、說,還加了一條:合作。
明確了口語交際的要求后,揭示課題,幫助學生發現有哪些趣事可說。我說:“昨晚胡老師布置小朋友回去想家里有趣的事,有的小朋友說沒有。我們小朋友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家里的趣事肯定不少。只要我們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去發現這些事情。哪些小朋友已經發現了呢?”這一個環節的目的是打開學生的思路。一些小朋友開始說了。我幫他們小結,寫在黑板上,家庭里的趣事,可以是看到的有趣的書、電視;可以是聽到的有趣的故事、笑話;可以是做的有趣的手工(我們還一起回憶了一年級學的課文《做手影》);可以是家里人一起玩的游戲。等等。
知道可說什么了,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把它說好了。這個問題很難辦。我不能跟才進入二年級的學生說:要說具體,說得有條理,說得生動。二年級的學生了不該要求這么高。主要是讓學生有話可說。因此,我在提要求的時候,就強調了要從一句話,說到幾句話,看誰說的話多。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先給學生示范。還是采取游戲的形式。我當記者,采訪學生。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聽完后能夠把被采訪學生說的這件事說出來。這個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要給學生一個示范,怎么樣去說幾句話;另一個目的還是要培養學生聽的習慣。采訪的學生是胡振宇,他挺大方的。“聽說你家里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能告訴我嗎?”“能。有一次,我把拼圖放到桌上,我妹妹看見了,就使勁咬;我把它搶回來,她又搶回去,使勁咬。”“好,你當時是怎么做的?”“我就把拼圖搶回來,妹妹又搶回去。”不好,會不停地重復下去。我趕快收場:“你覺得這件事什么地方最有趣?”還是那句話:“我覺得妹妹咬拼圖有趣。”“采訪”完畢,讓學生轉述。有兩個學生說了。確實沒有遺漏內容。只是這件事,要說得更具體也難。以這件趣事來作范例,實在也是比較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