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教學反思
雨后教學反思
《雨后》這首小詩描寫的是雨后孩子們在水中盡情嬉戲的情景。初讀課文,很多孩子忍不住輕輕的笑出聲來,當我寫下“雨后”這個題目后,學生立即興奮起來:“今天的雨好象就是為咱們下的。”然后就不由自主地朗讀起來。聽著那有滋有味的高聲朗讀,我知道他們已經走到文中,感受到了“小哥哥”、“小妹妹”那股高興勁,回想起自己水中玩耍的情景。那是心與心的交融,而課文就是他們情感的流瀉。無須再講,孩子們早已感受到了文中那份快樂。我只問到:“你覺得小哥哥、小妹妹和你們像嗎?”“像”!異口同聲地回答。“哪里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盡情地敘說起雨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在此過程中,我也解答了我的疑問:“你們踩水不怕鞋濕嗎?”“鞋濕了,就像剛洗過腳,冰涼涼的,特別清爽、痛快……”我想,此時學生一定理解“小哥哥滑了一跤卻也很高興,”因為那就是他們的縮影,也正是童趣所在!我抓住時機問:“今天剛下過雨你們再想干什么”他們回答:“在水里玩,太開心了。”“大家想一想雨中的情景,趕緊跟小伙伴說一說”。小組交流氣氛熱烈,代表發言也異常精彩。再讀課文孩子們很自然地讀出了小哥哥玩耍的酣暢,小妹妹的膽怯。學習后我又問學生,現在你們最想做什么?有的說,我們也去玩。有的說,我也想寫一寫。
課后,我觀察起孩子們:雨中,孩子們在奔跑、嬉戲,澆濕了衣服卻更顯得高興;用傘堆成幾個“小蘑菇”,藏在“蘑菇”下。看到他們濕漉漉的樣子,直說“小心感冒”,他們卻咧嘴一笑:“沒事”!轉身又沖進雨中。難道他們也像小樹一樣需要雨水滋潤?雨后,操場的積水中,一大群孩子不顧鞋濕在興高采烈的踩水,有時甚至跌一跤,還在嘻嘻笑。是的,那就是孩子的童真。
課后,我想了很多,現代教育讓我換位思考,我們要時刻為孩子們服務,時刻激勵著孩子們拔節兒,以學生的理解水平衡量學生的問題,我們要真心走進童心世界,讓孩子們享受語文。課堂要教給學生,我們少表態。疑點、難點讓學生自由討論解決,這是培養
學生口頭表達、思辨和歸納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雨后》教學反思
《雨后》一文,是一篇反映孩童生活,富有童趣的詩歌。詩中運用極其細膩筆觸,描繪了一對兄妹雨后踩水嬉戲的有趣情景,準確而又傳神地刻畫了兄妹倆不同的個性特點及喜雨愛水的心理特征。全詩語言歡快流暢,富有節奏韻律,讀來瑯瑯上口,是一篇優美的兒童詩,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
要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重視學生閱讀感受和體驗。歸根到底就是要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體驗、整體把握,讓學生對詩歌中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對詩歌的朗讀更要讓學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復朗讀,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一、初讀詩歌,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