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學設計
課時備課授課人趙明俊課題課時我是什么 2課時教材解讀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并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的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變化和與人類關系的描寫,讓讀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點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水的變化;水的形態;水給人類帶來的利弊。 目標設定知識能力1、認識11個字。會寫8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3、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過程方法在交流的過程中,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文中優美的語言,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教學準備1、 多媒體課件。板書設計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30、我是什么我會變:云 雨 雹子 冰 霜……我的家:池子里 小溪里 江河里 海洋里 稻田里 水杯里 水管里 天上……我的活動:睡覺 散步 奔跑 跳舞 唱歌 開大會 飛舞 慢跑……我的脾氣:溫和 暴躁……教后反思運用聯系前后文,看圖片來直觀感受,理解記憶字詞。由讀通課文,到讀好課文,再到朗誦課文,這是閱讀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優美的文字應該靠背誦積累下來,日積月累,才能提高語文素養。文中的語言很美,句式很整齊,如:“有時候……有時候……”“我會變,變成……變成……”“我在……在……在……”這樣的句子,就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應用,為此我設計了仿寫。仿寫在低年級是訓練寫話能力的很好方式。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就會對寫話產生興趣,慢慢養成習慣。教學過程過程設計教師指導學生活動一、畫水,交流圖畫 小朋友們,課前老師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小朋友們畫一畫自己心中的水,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大家畫的水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展示自己的畫,說說自己的想法。二、猜謎,認識水1、范讀,猜謎。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范讀動畫,學生猜“我”是什么。2、利用媒體資源課件中的“讀一讀”部分,教學生字詞。3、自由讀課文,認識水。(1)請小朋友自己讀一讀課文,然后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板書: 云 雨 雹子 雪 池子里 小溪里 江河里 海洋里 睡覺 散步 奔跑 跳舞 唱歌 開大會 溫和 暴躁(2)動動腦小朋友,我們給每一項起個題目,好嗎? 例:“我會變” “我的家” “我的活動” “我的脾氣”三、朗讀,贊美水1、自選題目小朋友們,接下來,我們要對水進行進一步的了解。你最想了解水的哪一部分?2、自主合作學習投影出示自學要求:(1)認真讀一遍自選部分。(2)畫出自己不會的字或詞,借助拼音或請教他人去認讀。(3)用心讀每一句話,想一想,怎樣才能把句子讀好?(4)讀給你的朋友聽,互相提一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