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我要的是葫蘆》教案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正確認讀本課12個生字,能寫對田字格里的10個生字。
能力目標
會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植物的葉子與果實的關系。只想要葫蘆,不管葉子是得不到葫蘆的。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簡單的看待問題。
2.懂得有錯就改,才能及時避免更大損失的道理。
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事物之間的聯系性,不孤立的看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故事說明的道理。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新的知識單元了,在這個單元里我們會接觸到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道理,在我們認識生字朋友的同時我們也要開動腦筋,多思考課文里面的道理。今天學這個單元的第一課,題目是(大家一起說)《我要的是葫蘆》,齊讀課題,板書課題。提醒注意“蘆”讀輕聲。(出示葫蘆或畫有葫蘆的圖片)這就是葫蘆。
二、初讀課文。
1.我們先來看看課文中是怎么寫的?同學們自己把課文讀兩遍。讀的時候,要看清楚拼音,讀準每個字的音。讀過兩遍以后,把課文中含著題目“我要的是葫蘆”這一句話畫出來;再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在課文中畫出來。
2.學生各自讀課文,畫句子和生字。
三、初步理解課文。
1.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注意糾正讀音:“治”是翹舌音;“滿”“言”“慢”“變”都是前鼻音。
2.討論: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每一段都講了哪些內容?(可以要求圍繞“葫蘆”來回答。)
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葫蘆長的很好(葉子上還沒有出現蚜蟲)。
第二自然段的內容:葫蘆上開始出現了蚜蟲。
第三自然段的內容:鄰居提醒他要治葫蘆葉子上的蚜蟲,他不聽。
第四自然段的內容:小葫蘆變黃了,都落了。
四、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學生小組討論:
①這段有幾句話?(5句)哪幾句是講這棵葫蘆的樣子的?找出來讀一讀。(讀第二、三、四句)
②從這幾個句子可以看出,葫蘆先長什么,后長什么?(先長藤和葉子,后開花結葫蘆)什么時候結小葫蘆?(花謝以后才結小葫蘆)“謝”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花瓣脫落的意思)
③說說它們的樣子。(葫蘆藤細長;葉子很綠、很多;花是雪白的;小葫蘆很可愛,掛在葫蘆藤上)為什么說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④讀這段的最后一句,這一句說的是什么?(說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每天都去看幾次是什么意思?(就是天天都去看幾次,沒有一天不去看幾次)他為什么每天都去看幾次?(因為小葫蘆很可愛,他太喜歡這些小葫蘆了)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五、指導識記和書寫這一段中出現的生字:掛、都、次
1.討論:你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幾個生字的字形?寫這幾個字時,哪些地方要注意?
2.抄寫這三個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1.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詞的讀音。
2.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3.這一段告訴我們,葫蘆開始長得怎樣?從哪些地方看出葫蘆開始長得很好?葫蘆開始長得很好,后來有什么變化?繼續學習第二自然段。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二自然段。
2.學生小組討論:
①這棵葫蘆后來有什么變化?(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蚜蟲是害蟲,專門吸植物的幼苗、嫩葉的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