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大禹治水》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4我教《大禹治水》
作者:華美的袍
《大禹治水》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課本第五冊中的一篇選學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了解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學伊始,一切都很順利。揭示課題,簡介大禹,然后學生自學生字詞,初讀課文……
然后導入:“課文具體描寫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經過。誰來說說第一次的經過?”
一生說:“第一次是這樣的:有一天,大禹經過家門口,他的妻子剛生下孩子。大禹聽到孩子哇哇的啼哭聲,可是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探望,匆匆走了。”
意外出現了。一男生坐座位上就叫起來:“老師,大禹不是個好丈夫!”
“對!,還是個壞爸爸,連兒子都不看!”居然還有附和之聲。
我咳了一下,說:“……怎么說呢,看你從哪個角度看問題了。”
“大禹難道不愛妻子兒子嗎?”我引導學生繼續學下去,“文中描寫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口時,有個詞語能告訴我們答案。”
一女生說:“深情!是深情一詞!他深情地望了他們母子一眼!”
我說:“對啊,大禹忙于治水,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只能把對家庭的愛深藏在心了。大男兒顧大家而棄小家,這種精神就叫公而忘私。”
學生看著我的臉,聽得很認真。
……
課后,我思緒萬千。現在的學生的確與以前不同了,對于大禹,古代部落聯盟的領袖,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他們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看法頗為尖銳。我這樣教,這樣說到底好不好?我是否在不經意間拒絕、否定了屬于學生自己的一些東西,一些思想。
《大禹治水》是一篇傳統題材的故事。課堂上我下這樣的結論,意在維護大禹的英雄形象,也是照本宣科。備課時我沒預料到學生對大禹會有這種評價。而教過后想想,當我做出“大男兒顧大家而棄小家”這樣的結論,其實是代表著一個終結、一種權威。學生會望而卻步。學生會形成定式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就是說,課堂里要有學生思想的聲音。《教參》不能代替教師的想法,教師的想法不能代替學生的想法。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也許我該給學生留下一些“空白”;也許他們這樣看待大禹并無損于他的英雄形象;也許對于“英雄”的概念也是各有不同。教育的神圣之處在于引領學生到達一個個“驛站”,教育的藝術在于等待學生,留下空間,留下時間,讓學生真正表達好自己的體驗,留住“童言無忌”。如此,對人性的關懷,對個性的尊重,對創造力的啟迪將不僅僅是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