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教學反思
青蛙看海教學反思
《青蛙看海》是一篇講述青蛙為了看到大海這個夢想而堅持不懈,不怕困難,最終如愿以償,在蒼鷹和松鼠的幫助下,看到大海的童話故事。
在去年,我聽了“湖震分會”王卉老師的課,感到受益匪淺,因此在公開課上,我運用了部少她的教學過程。如:通過帶領學生有節奏的學青蛙跳,對青蛙的累和不怕困難感同身受。
還有對于“吸了一口涼氣”,通過告訴學生“今天的回家作業是做八張語文試卷。”學生著實被嚇了一跳,從而不用細將,學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這個短語的意思。
上星期,我也聽了盛澤實小張勍的課,覺得“讀詞語:這一環節新穎而扎實,因此,我也運用了進來。我出示了幾組詞語,而每組詞語都有訓練重點,在學生讀完后,我適時進行總結,使讀詞語不僅作為一種反饋的過程,而使學生在讀詞語的過程中,學會一種朗讀的方法。
在課文的安排上,我以反問句和分角色朗讀作為重點,將比較多的時間用在這兩個訓練點上,我通過反問句和陳述句的對比朗讀,讓學生體會反問句的情感更豐富,而陳述句則相對平淡。但學生的對比朗讀不是很明顯,在此,可以先老師反復,學生再體會和讀,感受會更深刻。
我還涉及了說話訓練,使學生從大海的美景、對松鼠和蒼鷹的感激以及自己的感受三方面來回顧課文。在學生的說話訓練上,我也進行了引導,從而學生在這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體會和理解。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
1、 教學過程有些松散,沒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使得一個個教學環節之間顯得松散不緊湊。施校長建議以“很想看到大海”做為主線。在青蛙一開始很想看到大海,遇到困難時,感到很失望,但仍然很想看到大海,因此拼命努力,看到大海后,“很想看到大海”的夢想終于實現。這樣就有一條線使整節課串聯起來,很有條理。
2、 教學環節有一些不能真正為教學目標所服務,如:我讓學生找出青蛙的兩句話,在試上時,朱老師已經提醒過問題偏難,但我覺得舍不得刪而留了下來。導致這個問題幾乎沒人回答。帶學生跳這一化解雖然使學生體會到累,但用如此時間似乎有點不值。施校長建議讓學生演一演之前青蛙和松鼠的對話,一邊跳,一邊回顧,這樣既感受到了累,又很好地回顧課文,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設計。
3、 課堂中犯了一些小錯誤。如:讓學生想象有沒有別的辦法上山時,學生給出的大難,我沒及時否定,這就造成后面“只有一條路走“顯得很突兀,這是一個錯誤。
做“松鼠式”的老師!——《青蛙看海》教學反思
學校賽課時我選擇了《青蛙看海》一課,《青蛙看海》這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后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教完這一課我深深地感到:我需要做一名“松鼠式”的老師!
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簡筆畫輔助教學,簡單的線條勾勒讓學生感受山的高大雄偉和海的壯闊美麗,“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展現青蛙看海的整個過程。
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并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讀,讓學生談想法,學蒼鷹、青蛙、松鼠的不同語氣,少講多讀,大力提倡“以讀為主 ,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