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和烏鴉》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能發揮想象,以《肉被騙走以后》為題編一個故事。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偏旁;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新詞(賠著笑臉得意一溜煙)的意思。
3.懂得喜歡聽奉承話容易上當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復述課文。
2.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
3.懂得喜歡聽奉承話容易上當的道理。
三、教學準備
錄音磁帶,貼圖,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揭題質疑
1.謎語一:尖尖嘴,細細腿,狡猾多疑,拖條大尾巴。(貼圖片并板書:狐貍)謎語二:身穿黑衣裳,唱歌哇哇叫。(貼圖并板書:烏鴉)
2.今天一起學習《狐貍和烏鴉》。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讀感知,讀準讀通
1.師范讀課文。(輔助多媒體課件)
2.生自讀感知,要求:
(1)標好自然段。
(2)用“-----”畫出生字,多讀幾遍,讀準并記住字音。
(3)讀通課文,做到不多字,不漏字。
三、精讀理解,讀中感悟
1.讀通讀準第一自然段,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隨機演示,讀好“叼著”、“饞得直流口水”)
2.找出狐貍說的三句話。
3.學習第一句。
(1)讀----狐貍“眼珠一轉”,究竟想了些什么?(通過師生共同交流,揣摩狐貍假裝“尊敬”、“問候”的心理)指導朗讀。
(2)說----烏鴉有什么反應?為什么沒有回答?它可能怎么想?
4.學習第二句。
(1)讀----學生自己小聲讀,然后指名讀,圍繞“為什么賠著笑臉”進行交流。通過反復朗讀和比較,從而體會狐貍假裝“親切”、“關愛”的心理。
(2)想----烏鴉有什么反應?與上次有什么不同?(認識到烏鴉對狐貍產生了好感,有些放松警惕)
5.學習第三句。
(1)讀----學生自由朗讀。
(2)看、聽----多媒體出示烏鴉和麻雀的幻燈片,通過比較知道麻雀的羽毛很一般,不好看,而烏鴉的羽毛還趕不上麻雀。播放烏鴉的叫聲聽聽是否好聽。從而抓住“差遠了”、誰都愛聽“兩個詞引導學生理解狐貍奉承烏鴉的羽毛好看和嗓音好聽,目的是想騙烏鴉開口,好得到那片肉。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評價,引導學生讀好狐貍的第三句話。
(3)想----烏鴉有什么反應?通過烏鴉“哇-----”這個象聲詞,知道烏鴉聽了狐貍說它羽毛漂亮、嗓音好聽時,一下子得意忘形,上了狐貍的當。這是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結果。
6.讀第六自然段。(隨機理解讀好“一溜煙”)
7.感悟明理;分角色朗讀。交流;學習了這個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獲或想法?
四、延伸拓展,創新學習
1.讓學生戴頭飾找自己的合作伙伴表演課文內容,也可以自己一個人講述這個故事。
2.評議交流,引導學生說出哪些地方演得好(講得好),還可以怎么改進。
3.續編故事:“烏鴉嘴里的一片肉被狐貍騙走以后烏鴉又會怎么想。怎么做呢?”(想象、續編、評議)
五、自主學習,分析字形
1.認讀生字,口頭組詞。
2.看筆順表自學生字,描紅課本上的生字。
3.說說怎么記住生字的。
4.交流書寫注意點。(如:“差”字是羊字頭,寫時第六筆豎改為撇;“肉”字書寫時在田字格中擺放要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