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6個生字,初步理解詩文所表達的涵義。
2、過程與方法:圖文結合,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體驗,展開想象,探究詩歌的豐富意蘊。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蘊涵的哲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學習資源分析:
1、教學資源分析: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詩。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次句寫目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不遠處折而東向,留歸大海,一幅壯美的景致通過這十個字凸顯了出來。三、四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把詩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2、學生資源分析:這首詩很多孩子早已熟讀成誦、爛熟與心,所以在讀準字音上無須多費工夫,關鍵是讓孩子去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去初步領會詩文所蘊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級的學生單憑詩句來領會詩文的意境是有困難的,因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異,使學生很難通過詩文中單個的字來理解意思,所以我將詩歌的模糊美與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美,發揮想象充實美,聯系生活發現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圖文結合,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經驗將詩歌描繪的景象變得更為豐富。
難點:深入淺出地理解詩文蘊涵的哲理。
教學準備:鸛雀樓圖片、錄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理解題意。
1、小朋友,喜歡背古詩嗎?誰來背兩首聽聽。
2、今天我們還要來學一首古詩,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
3、小朋友,課題上哪個字你已經認識了?(結合學生回答教學生字“樓“,并指導書寫)
4、課題還有不理解的嗎?
5、結合學生的疑問,教師講述鸛雀樓名稱由來:鸛雀,是一種鳥,形狀像鶴。在山西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有一座樓經常有鸛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給它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大家看,這就是鸛雀樓。(師貼圖)
【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地進入情境,將鸛雀樓的圖片呈現,拉近了學生與詩文的距離。】
二、圖文結合,細讀品味。
過渡:(師貼上王之渙人物圖)有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風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們一起去看看。(貼上小朋友人物圖)
1、請小朋友打開書,自由地讀讀詩,看看圖,想一想:詩人王之渙登上樓以后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讀詩的時候,單憑詩句去感受詩人所描繪的景物,那是很困難的,因為二年級孩子對語言文字的接觸不深,他們很難從短短的兩行詩文十個字中感悟到什么。于是有效利用插圖這個教學資源,在學生與詩文之間構筑一個平臺,將詩句與畫面相鏈接,去幫助他們理解和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景象。】
2、交流:你和王之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過程中相機地送一些詞語幫助他們積累。如:連綿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黃河等。
3、作畫:假如老師想把你們看到的畫下來,你能幫幫我嗎?
(1) 在師生共同的作畫中達成一致:太陽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點一點往下落,最后太陽躲在大山背后不見了。